有關系,秧歌來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人民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的活動有關。
?
壹、秧歌的發展史清代《廣東新語》記載,每年春耕時,農村的婦女兒童壹起到田裏插秧,由壹人敲響大鼓,大鼓壹響,人們都唱起來,壹連好幾天都不停歇,稱之為“秧歌”。
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扮演戲曲人物,逐漸形成了這種民間歌舞活動,並流行於我國南北各地。秧歌源遠流長,經常和民間的迎神賽會結合進行活動。
狹義的秧歌包括地秧歌和高蹺秧歌,現在的東北大秧歌就是典型的地秧歌。而高蹺秧歌是指踩高蹺進行秧歌表演的活動。
廣義的秧歌還包括高蹺、旱船、花燈、花鼓燈其他民間藝術形式。同出壹源的秧歌,發展到今天,已經派生出多種名目的秧歌。例如東北秧歌、陜北秧歌、山西秧歌、山東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燈、雲南花燈等。
?
二、東北大秧歌流行於東北民間的大秧歌的產生和壹個民間傳說有關。據說忽必烈稱帝後,把老百姓每五十戶編為壹隊,派壹位士兵看管,元兵為尋歡作樂,常集合百姓唱歌跳舞,以後就作為壹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
東北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風格熱烈活潑,音樂節奏明快,服裝色彩艷麗。東北秧歌的流傳與發展,同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秧歌隊的扮相有《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
秧歌中的小戲《殺江》《鐵弓緣》等都是用戲曲劇目加以改編而成。同時秧歌動作也吸收了戲曲表演中的跳、轉、翻、滾的技巧。東北秧歌對其流行地區的其他戲曲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二人轉”就是在東北秧歌的基礎上,集合了說唱、扇花、手絹花等技巧,並吸收了其他戲曲表演形式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