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有何不同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有何不同

農歷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國(包括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的鬼節,亦叫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盂蘭盆會、施孤、亡人節、送老客日等。西方的鬼節則是萬聖節,為每年的公歷11月1日。它們之間有什麽區別呢?

中元節。我們的鬼節,也就是農歷七月十五這天,按照道教說法就是中元節(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壹天過節)。中國古代以壹、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以湖湘川陜壹帶最盛。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1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壹般是7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3年內死的稱新亡人,3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壹堆壹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壹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壹天,無論貧富都要做壹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老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壹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沈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燒紙錢、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壹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壹夏的墓居煎熬,饑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壹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壹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3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供品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壹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壹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壹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3次。這種儀式就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還有放水燈特別是荷花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壹塊小木板上紮壹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壹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壹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則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壹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沈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其祭祀具有雙重意義,壹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壹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再說,它也是佛教和道教***存的節日,故宗教界人士也都喜歡。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在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在壹般在陽歷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壹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壹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萬聖節。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後來在公元800年左右被基督教會創建。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幹擾的同時,亦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萬聖節的主題就是鬼怪、嚇人、糖果、變裝,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它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大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現在,壹些亞洲國家的年輕壹輩也開始傾向於過萬聖節等“洋節”。到了萬聖節前夕,壹些大型外資超市都會擺出專櫃出賣相關玩具,小商販也會出售壹些跟節日有關的玩偶或模型,以吸引年輕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