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與風格特點是什麽~?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與風格特點是什麽~?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移動重心,平時行走時重心就是在不斷地移動,就是坐著、站著,也可以隨時移動重心,人體的中心點壹移動,重心就要隨之移動,反過來說:重心壹移動,中心點就會移動,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幾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動就流動不起來,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動。在民間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鮮舞的平步、膠州的碾步、花鼓燈的風柳步都是獨具風格的重心移動。在東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體現重心移動的步伐便是“踢步”了。東北秧歌的動律風格可概括為“穩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勁兒、美勁兒及潑辣勁兒給這壹舞種增色不少。東北秧歌的“浪”,體現在身上的動律;“艮”表現在踢步的“出急落穩”中,“踢步”的節奏感特別強,單壹的踢步在壹拍裏有三種不同的變化,踢出的那壹瞬間是非常快的用力過程,這壹過程猶如壹個快吸氣,落腳時仿佛突然呼吸的頃刻,但很快地又轉化為壹個長嘆似的重心移動。在這三種變化中,踢出的壹剎那體現了艮、俏、潑辣、爽快、幹脆的特點,落地與重心移動充分地體現了穩、美、浪的動律風格特點,由此可見,踢步不僅表現了“艮”,同時也表現了“浪”。“浪”使人聯想起弧線。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其實就是壹個小弧線,做前踢步重心移動是下弧線;做後踢步與側踢步,重心移動的感覺是上弧線。把這些弧線連貫起來,就是“浪”的弧線型動感了。從“踢步”的慢移重心來說,“慢移”本身就給人連綿不斷,非常連貫優美的視覺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漢族女性的委婉、細膩、溫柔、羞澀、含蓄的曲線美。所謂的“美勁兒”,在這時就表露無遺了。“雙花”中的“雙顫步”又別有特點。“雙顫步”重心移動是上弧線,其節奏較為平均,移重心後踢所占的時間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樂多用小快板,就給人輕松愉快、歡樂向上的感覺。“纏花”中的“頓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於重心移動的過程非常快,無形中使整個格調向熱情火爆的氣氛中去,體現了東北秧歌風格中的“艮勁兒”及“潑辣勁兒”。東北秧歌的訓練點是自下而上,連鎖反應的協調。組成這壹連鎖反應的三個主要環節便是腳下的步伐、身上的動律與手上的手巾花。手腳不能協調運動是壹般人的通病,而這恰恰是掌握動律風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對壹個初學者,要讓他協調起來運動,就必須把這三者的關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點出三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方便記憶,使學者更快地掌握協調動作的竅門。三者的運動都是有“點”有“線”的,在動律與手巾花中都存在著“快吸氣、停止呼吸、化為長嘆”三個過程,在繞花中,花繞猶如快吸氣,剛繞完的頃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間,從手腕到另壹次繞花之間所走的弧線是化為長嘆的時候,動律同樣也是有“點”與“線”的關系。動律猶如鐘擺壹樣,到弧線的盡頭,就“點到為止”,立即回到動作過程(即“線”)中去,踢步、動律、繞花是平行進行的,動律與繞花的“點”與踢步的重心移動同步進行,這樣三者便協調了起來。“踢步”之所以顯得“穩”、“艮”,是因為其速度之快,如果沒有“穩落”、“慢移”來緩沖對比,恐怕這個特點就不是特別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說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東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穩”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動才顯得格外的“穩”。壹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東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來”。這時就必須從動作與動作銜接的過程中著手,只有把動作過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細膩的動作過程就不容易出現搶節拍的現象。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是不可缺少的過程,是“浪起來”的基礎,它起著掌握節拍、灌滿音樂的作用,從前到腳的運動過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牽動及控制。重心移動的過程越慢、越細膩,走的路線越長,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與此同時,整體動作就顯得較有力度、有韌勁、有文化、有內涵。看民間舞最過癮之處莫過於其動作中所蘊藏的韻味,這個韻味包括了很濃郁的地域特色。當跳得非常嫻熟時,風格韻味都是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的,這是壹種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這之前,就要下壹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奧妙,只有掌握了這微妙之處,呈現出來的舞蹈才不會流於壹般,才不會成為壹串不值壹看的“動作”。同樣的道理,如果要掌握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就得抓住其奧妙所在。這妙處所在便是腳下的重心移動。我認為,解決好“踢步”與重心的移動,是掌握東北秧歌動律風格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