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階段對音樂教育重視不夠,把絕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語文、數學等所謂的“主課程”中,忽視了音樂教學。由於缺乏對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視,有些小學為了提高“主課程”成績,甚至有占用音樂課的現象出現,導致了小學生在美育方面“發育不全”。壹些小學壹學期下來,上不了多少次音樂課,學不到幾首歌曲,更別說對音樂的鑒賞了。學校的不重視,導致教育者在壹定程度上忽視了音樂教學的真正含義,把對音樂的感知逐步轉化成了教學生唱歌的形式了。從這壹方面來看,由於小學音樂教學理念的陳舊,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和進步。
(二)審美原則缺失
目前的小學音樂教育,太過技能化,欠缺對音樂本身美的欣賞。老師上課也更多地偏向於如何讓學生會唱,如何唱得好,對於音樂中的美和音樂給學生帶來的審美沖擊不夠重視。老師認為學生會唱了,音樂課就上好了,其實不然。歌曲只是音樂的壹種體現,並不能完全詮釋音樂的美,旋律給學生帶來的更多的是聽覺上的刺激,在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方面遠遠不夠。單壹的以教旋律的方式教授音樂,缺少歌曲內容的重現,對其表達的含義理解不透徹,孩子沒有廣闊的想象空間,不能體會到音樂的真正含義,沒有形成以音樂為載體,逐漸形成自己審美的能力,也並未達到音樂課程的真正目的。
(三)師資水平不夠
老師的專業水平決定了小學生音樂課堂的質量。小學生處於各種情感形成和發展的初級階段,音樂老師的教育方式和課堂內容對促進小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審美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壹些偏遠的農村小學,音樂老師都是既上語文、數學,又上音樂課程,並不是真正的音樂專業老師,對音樂課程的把握和傳達方面難以做到“專業輸出”。同時,老師在課堂上展示音樂知識的多、少、深、淺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在該階段形成健康的審美觀。目前,由於各種原因,小學音樂老師專業度不夠,課堂展示的音樂知識極其表面化,對音樂本身美的理解和展示少,知識鏈接少,不能實現通過音樂來欣賞其他事物美的有效轉移。老師在課堂中也很少讓學生感知音樂,體會音樂本身的魅力,更別說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了。
(四)課堂內容枯燥
目前的小學音樂教學,大多數老師仍然采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內容枯燥,上課方式單壹,老師用的教學輔助工具少,學生興趣不高。老師教壹首歌曲,對歌曲本身的介紹很少,壹般都是直接進入“主題”:教授歌曲旋律。整個課堂就是老師教,然後學生跟著唱,沒有較多的師生互動,讓學生覺得音樂課就是唱歌。就目前小學音樂上課情況來看,只有極少數學校會利用課堂時間去戶外進行音樂課的拓展和實踐,絕大部分學校的上課形式仍然是“教與學”的傳統模式,幾乎沒有關於音樂課程的拓展和應用。無趣的課堂讓學生失去了對音樂美的追求,不願積極思考和細細品味,長此以往,阻礙了學生對事物美的理解和表達,也不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