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整理靖遠民歌追溯到甘肅民歌(淺析)

整理靖遠民歌追溯到甘肅民歌(淺析)

滔滔黃河,巍巍祁連,到處都流傳著浩如煙海,絢麗多姿,風格各異的民歌。這些由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創作出來的民歌,形象而生動地刻劃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反應了勞動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才能和智慧;閃耀著民主性的光輝;因而長期流傳在人民中間,直到今天我們詠唱起來扔能從中得到壹定的教益和美的感受。

甘肅民歌包括花兒、秦腔音樂、隴劇音樂、眉戶音樂、蘭州鼓子、武都高山戲等獨具風格、地域特色鮮明的藝術形式。

在茫茫的西北高原上,廣泛地傳唱著壹種獨特而迷人的民歌——花兒。花兒包括臨夏花兒、蓮花山花兒等,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天空的太陽升高了》等;秦腔是我國古老而優秀的劇種之壹。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如《血淚仇》、《竇娥冤》等;隴劇是甘肅特有的劇種,是由甘肅慶陽地區的環縣壹帶的民間皮影戲“隴東道情”發展而成。如《楓洛池好比那刀山火海》、《老太師在朝中德高望重》等;眉戶戲是西北人民最喜愛的戲曲形式之壹,有的地方叫“迷胡”,流行地區很廣。如《十二把鐮刀》、《古城會》等;蘭州鼓子是流傳於蘭州地區的壹種民間曲藝,曲牌眾多,內容豐富,流派各異,流傳久遠,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如《拷紅》、《唐王踏河》等;武都高山戲發源於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的金龍鎮,主要流傳於武都的部分鄉鎮,在西和、禮縣、康縣、文縣、成縣的部分地方也有流傳。高山戲是從民間祭祀和傳統社火中孕育、演變、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如《釘缸》、《繡荷包》等。

隴南影子腔,流傳在甘肅隴南山區,有人稱為“燈調”或“梅花腔”。在民間流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解放後經整理、挖掘、改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搬上舞臺,並正式定名為“隴南影子腔”。影子腔發源於西和、禮縣壹帶,當地人為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文化娛樂,求神還願等活動,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各種藝術形式並借鑒了秦腔、川劇、隴東道情等劇種的壹些音樂元素,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小戲”——隴南影子腔。其唱腔高亢粗獷而又不失悠揚婉轉。

甘肅民歌是西北各族人民***同的藝術瑰寶,是聲樂藝術中的珍寶。需要更好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也要加大對甘肅民歌的傳播,使得這壹偉大的藝術為更多的人們所熟識,所喜愛。

當前,甘肅正在全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責任重大,意義深遠。作為甘肅人,有責任了解和學習甘肅民族民間音樂,有責任使甘肅民族民間音樂在這片黃土地上世代相傳、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