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全民扭秧歌是開始於什麽時候?

全民扭秧歌是開始於什麽時候?

據現有資料證明,秧歌可以追溯至明代初期。據古代家藏族譜《趙氏譜書》中記載:

二世祖趙世襲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壹年,

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

1770年,清代文學家陳英弼編寫了壹個秧歌劇,名字叫做《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在劇裏面序中所述:

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見,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代,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在借鑒蜀歌了。另外,秧歌中的“樂大夫”還有“螳螂門”和“八卦門”之分,也就是說秧歌的舞蹈基本動作還吸取了古代武術中的各種拳術套路,秧歌融匯了蜀歌,還借鑒了武術套數,最終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清代秧歌表演內容由3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後是舞隊。

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鬥”、“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和“眾星捧月”等。

它的動作最突出的特點是需要跑扭結合,人們在舞秧歌時,需要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而男性需要顫步晃頭、揮臂換肩。

此外,清代秧歌還有六大特點。壹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壹;五是走陣多變,陣法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

詳細來說,秧歌的隊伍主要由執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秧歌隊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和大鑼等組成。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這個人壹手抱傘。關於他的身份,民間傳說不壹,有說他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他是壹個過路的士大夫,手執雨傘是為了祛病辟邪。

秧歌中的花鼓壹般由16至24個男青年組成,全部都是戲曲中的武生扮相,他們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他們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是隨著節奏相應地做出動作。

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通常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和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同,而節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壹鑼。

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和《跑四川》等,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和二胡等壹些古典樂器來伴奏。

秧歌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也就是“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小架子秧歌除了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伴奏。

它的舞蹈動作不多,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壹隔”,也就是走三步,再踏壹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壹隔”貫串始終的。

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和多人舞,人數不會太多的。

在清代,秧歌幾乎遍及我國大江南北,在全國不同地方,秧歌的名稱各異,方式也多種多樣。最具特點的是,秧歌受到普通民眾的熱情歡迎,積極參與。

在很多地方,秧歌早已經成為了傳統節日裏必不可少的自發表演項目,按照理論家的說法,秧歌還被視為百戲之源。

清朝時期,闖關東的人們又將水稻帶入東北。隨著這壹現象,秧歌的名稱正式形成。大約在清朝中期,“秧歌”這壹名稱得到固定。但是,名稱的形成,並不代表秧歌這種娛樂方式的形成。

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

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籍歌舞以緣飾故事。

於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於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

清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秧歌的文字記載,近代文學家黃濬在他所著的《紅山碎葉》中記載:

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稱‘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這段文獻的意思是說秧歌是“女子之歌”,這個觀點非常值得註意。

清代文學家祁韻士所著的《西陲要略》中記載:“新疆呼婦人為鴦哥。”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都是壹個意思,其實就是維吾爾語對女性的壹種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

其實,新疆的“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的氣氛,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為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也就是維吾爾族少女扮演的。漢族的“秧歌”之名,也是由此而起的。

“姎哥”也曾經是壹種角色名,東北地區有“秧歌角色”的說法。秧歌中化裝舞隊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藥姐兒”、“花和尚”、“啞巴”和“膀姑”等各種角色。

這與壹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其實就是維吾爾族所講的“姎哥”,也就是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

扭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