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壹償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壹。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壹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壹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壹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壹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壹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壹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壹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壹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壹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思念過去的人,***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壹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妳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鬼節的來歷?為什麽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壹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弗。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壹堆壹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壹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壹天,無論貧富都要做壹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國的三大“鬼節”是哪三天?各有什麽來歷傳說嗎?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三月初壹前後(公歷4月4-6日)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寒衣
每年農歷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這壹天,特別註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壹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壹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壹,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壹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7月鬼節來歷 七月十四鬼節
農 歷 七 月 十 四 日 為 中 元 節 又 稱 為 鬼 節
或 盂 蘭 節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節 日 。
中 元 節 源 自 道 教 , 後 為 佛 教 沿 用 成 為
現 今 俗 稱 的 鬼 節 。 盂 蘭 節 在 印 度 è?語 中 意 指 倒 懸 ” , 故 事 的 主 角 是 釋 迦
十 大 第 子 目 蓮 , 倒 懸 ” 乃 指 目 蓮 之 母
受 死 後 受 餓 鬼 之 苦 , 不 能 進 食 。 後 得
釋 迦 幫 助 , 悉 其 用 百 味 五 果 供 養 十 方
佛 並 藉 功 德 救 母 。 因 此 民 間 為 了 盯 祀
孤 魂 都 在 鬼 月 ( 農 歷 七 月 ) 舉 行 普 渡 會 ,
俗 稱 鬼節 。 壹 般來 說 古 代 都 不 願 在 此 月
作 嫁 娶 等 重 要 事 宜 。
鬼節來歷,傳說 鬼節-------鬼有千千結
壹。鬼節溯源------人與鬼的糾結
中國三大鬼節: 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初壹)。
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歷七月十五的鬼節。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就是指道教的中元節,
這壹天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據說在這壹天,地藏王菩薩要大開地獄之門,地獄裏的鬼都會出來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這壹天,每家
每戶都要祭祀死去的親人。
道家說法:「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
官賜福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減輕了壹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是
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壹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佛教典故: 盂蘭節原意是敬賀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據佛經《枷藍經》《盂蘭盆經》《目蓮救母》所載,相
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壹位名叫大目犍蓮(目連或者說木蓮)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強的弟子。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壹”的美稱(即有了特異功能),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境況堪憐。於是就運用法力,將壹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壹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心痛,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訓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受無間苦,在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壹人能夠化解的,必須 *** 眾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是安居結束的日子),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就是佛法僧,以這樣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樂。於是「目連」就聯同壹眾高僧,宴請十方僧侶齋食,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等十方僧侶為母親誦經超度,也為騷擾木蓮母親的冤魂超度,讓母親可以得到安寧。
“盂蘭盆”三個字都是梵語譯音,意為救倒懸。盂蘭盆會是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
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因為七月十五接近收獲的季節,重要也是壹年中既不熱也不冷的時候,所以最適合超度遊離的冤魂。 後世便跟相
仿效,統統在七月十五這壹天齋宴十方僧侶,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後得到超度安寧。這個故事和習俗自達摩先師傳到中國。中國人卻出奇地想到
,與其請僧侶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纏繞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蘭節經中國人改變為七月十四的鬼節。在這壹天,每家每
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在中國,“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
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
7月14日鬼節的由來? 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壹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歷七月初壹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壹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壹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寒衣節(十月初壹),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欽天監要在這壹天頒布新的皇歷。 壹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壹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蕩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壹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壹直到七月十五淩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遊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壹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妳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壹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壹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壹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壹),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壹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壹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壹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
水鬼節的由來 三月三
江淮、江南壹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 參見 “ 清明節 ”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壹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壹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壹。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壹天搞壹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壹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壹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壹。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壹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思念過去的人,***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壹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妳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十月初壹
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壹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壹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壹,又稱為燒衣節。
中元節的來歷 鬼月與中元節
農歷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鬼月時,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而在陽間的人們則會舉辦壹些祭拜的活動來款待他們,讓他們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尤其是農歷 7/15日,也就是「中元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的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好兄弟。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壹、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壹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回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歷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裏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裏的食物,為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壹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壹)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東西方有名的鬼電影與鬼主角
各位同學
這些鬼電影妳看過幾部呢?讓妳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是哪壹部?為什麽?
電影排行榜 影片摘要
第壹名《大法師》的魔鬼
第二名《靈異第六感》布魯斯威利
第三名《七夜怪談》的貞子
第四名《半夜鬼上床》的佛萊迪
第五名《十三號星期五》的傑森
第六名《驚聲尖叫》三部曲的鬼面具兇手
第七名《鬼娃新娘》的恰吉
第八名《厄夜叢林》的女巫
第九名《倩女幽魂》的聶小倩
東西方有名的電影鬼與特色
● 港臺電影鬼
女鬼代表:聶小倩、雪春
男鬼代表:僵屍、開心鬼
不男不女鬼代表:樹妖姥姥
特色:女鬼多半身世可憐、長得像仙女;其它性別的鬼,除了開心鬼,多半不是好東西。
● 日本電影鬼
女鬼代表:貞子
娃娃鬼代表:花子
動物鬼代表:九命怪貓
特色:女鬼都留長發、有的會露點 *** 男生,最新嚇人本領就是會爬動。
● 好萊塢電影鬼
好鬼代表:小精靈、冤死鬼
壞鬼代表:附身鬼、娃娃鬼、電視鬼、魔鬼
不好不壞鬼代表:吸血鬼
特色:壹個好萊塢養百樣鬼,好恐布、好可愛好笑、好帥、好三八的統統有...>>
民間鬼節(俗稱七月半)的由來?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相傳那壹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壹天有普度的習俗。
壹般農歷七月稱之為“鬼月” 農歷七月十四為“七月半”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很傷心,就運用法力,將壹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飯壹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 *** 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壹傳說形成壹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壹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壹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壹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定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壹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壹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壹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鬼節的來歷故事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壹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鬼節歷史: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壹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麽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壹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伐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遊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壹秋壹夏的雨水沖刷和壹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壹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