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歐洲沒有合適的記譜法,我們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錄制和流傳音樂文件。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漢譜”被開發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示聲音的長度。總的來說,中世紀的歐洲音樂和其他藝術壹樣受到壓制,但是在宗教信仰的啟發下,音樂家(當時都是牧師)創作了很多優秀的聖歌。難怪在過去幾年中,有壹張聖歌唱片(由西班牙修道院的壹名僧侶演唱)連續幾個月都名列排行榜前列。單音誦經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四度加平行旋律線,形成最早的和聲。
1450轉1600-文藝復興
14、15世紀,羅馬天主教會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鬥爭中多次被擊敗,威望和權力開始下降。同時,意大利等歐洲部分地區蓬勃發展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市民。他們迫切要求為自己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提倡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於是在文學、建築、美術和音樂領域展開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450年左右。當時在勃艮第宮(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壹代)聚集了壹批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呈現出壹派歌功頌德的氛圍,被稱為“佛蘭德斯樂派”。此時的樂師主要使用壹些日益改良的弦樂器,如七弦琴,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法壹直以點和線相結合的形式出現,據說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16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行五線譜記譜法,教會模式逐漸解體,大小音制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壹個重要的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宣揚每個人都可以憑借真誠的信仰與上帝相連。路德創造了合唱這種流行的音樂形式,在崇拜儀式中由信徒自己演唱。同時,為了抵制宗教改革,羅馬天主教會試圖加強聖歌在宗教音樂中的主導地位。帕萊斯特裏納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歌,將這壹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頂峰。
1600至1750-巴洛克時代
巴洛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產生和發展。
1750到1827-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去世後,歐洲的復調音樂(即將多段平行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織體的作曲方法)無人問津,音樂風格轉向簡單實用的主題(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方法)。在這個時代,維也納古典樂派有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紮特(音樂神童)、貝多芬(音樂聖手)。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近千年的對上帝的虔誠轉向了對理性的崇拜,這使得古典時期的作品具有了豐富的哲學內涵。
1827到19結束——浪漫時期
1827年貝多芬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時期。此時,歐洲文化正受到浪漫主義潮流的洗禮。這壹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表達感情的手段,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他們豐富而復雜的感情。這壹時期湧現出壹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他們以輝煌的戲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19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壹些民族國家開始出現用本民族音樂語言寫作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裏格,俄羅斯的強大團體,可以稱之為民族音樂學派。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印象主義思潮
音樂中的印象主義可能和繪畫中的印象主義有共同之處——都非常重視色彩(雖然音樂的色彩和繪畫的色彩不同)和外部景物在藝術家自己頭腦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是這個流派的代表。
20世紀——多元化發展趨勢;20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方向是多元化的。
本世紀初的勛伯格十二音體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影響很大。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完全拋棄了統治歐洲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音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並被其弟子伯傑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主張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上采用多調性,沒有勛伯格的無調性走得遠。本世紀,尤其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如無聲音樂、噪音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為非常規音樂人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的發展趨勢日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