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é zòu ]
基礎釋義
1.音樂或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明快。 2.比喻均勻的、有規律的進程:生活~加快。工作要有~地進行。
詳細釋義
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 《禮記·樂記》:“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唐 裴铏 《傳奇·元柳二公》:“有仙娥數輩,奏笙簧簫笛,旁列鸞鳳之歌舞,雅合節奏。”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坎坎鼓我》:“‘依琴作坎坎之樂’,言其坎坎應節奏也。” 張長 《空谷蘭》:“隨著歌聲的節奏,她們輕輕搖晃著身子,那麽舒暢。” 喻指均勻有規律的進程。 茅盾 《野薔薇·壹個女性》:“她覺得大自然的流轉就是她自己的命運的節奏。” 馮雪峰 《關於主題》:“這劇本是有情節上的連貫性的,但在攝制時必須更著重思想情緒的發展與節奏。” 茹誌鵑 《高高的白楊樹·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我跨上列車,心情是異乎尋常的,仿佛這緊張生動的生活節奏,將我全身的螺絲也擰緊了。” 禮節制度。指有關禮儀的各種規定。 《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審節奏,砥礪百姓,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勁矣。”《荀子·富國》:“必將脩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眾庶齊於下。” 楊倞 註:“節奏,禮之節文也,謂上下皆有禮也。”
展開更多
例句
1. 學習應該有節奏,壹張壹弛,勞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
近義詞
節拍 [ jié pāi ]
節律 [ jié lǜ ]音樂是由樂音組成的。樂音與樂音的連續是個時間過程。而樂音的時間,是按壹定的規律組織起來的,這就是所謂“時間組織”,包括速度、旋律、拍字的輕重關系等因素在內,以為有旋律、有組織,才能有藝術意義。
節奏是音樂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壹。音樂可以沒有曲調,不用樂音,但永遠離不開節奏。人類最初的音樂就是只有節奏或以節奏為主的。在現存的民間音樂裏,也有只用打擊樂器的音樂。這說明,離開有固定音高的音符,節奏本身就有巨大的表現力,就有獨立的“節奏美”。這種情況下,節奏是音樂唯壹的“生命線”。
當音樂由固定音高的樂音構成時,音高,成為又壹條“生命線”。但這條生命線不但不取消節奏生命線的意義,而且,它還要依賴於節奏才能獲得生命。可見,沒有節奏,也就沒有了音樂藝術了。
正確奏出樂曲節奏的根本意義,就在於唯此才能正確表現處樂曲的性質、情緒、風格、情趣等等。
沒有正確的節奏,類乎沒有骨骼或骨骼比例、結構失常的人體。對人,這是災難。對音樂,也是災難。
當壹位彈奏者能把也區的節奏特性鮮明、強烈地表現出來時,哪怕有個別音符的錯誤(當然這並非優點),我們仍會受到感染和產生***鳴。相反,如若節奏彈得平淡松散,缺乏邏輯和特色,哪怕壹個音符也不差,也難以使我們感動。這就是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生命攸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