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我想做壹篇關於地名的論文,選定的地名是成都,請大家幫忙提供些資料,主要包括地名形成的歷史過程,原因,內涵等等
解析: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壹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壹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壹些遊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壹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壹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臺、十二橋的“幹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裏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鹹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裏,高7丈。市區範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壹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壹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壹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誌》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壹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壹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壹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壹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壹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裏三的範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壹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裏。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壹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壹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壹,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壹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壹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壹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裏。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墻上遍種芙蓉樹,壹到秋天,四十裏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壹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遊,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莊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壹”。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壹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壹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墻。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壹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壹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壹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
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 *** 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 *** ,國民 *** 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壹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壹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