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時候,唐玄宗非常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喜歡聽曲喝酒,每當喝到興致起來時,她總會拿起桌上的銅碗來敲碗助興。
之後,宮裏的樂師就在樂器中加入了小銅碗,壹邊敲碗壹邊演唱,聲音非常響亮,也很有節奏感,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演唱稱為“碗碗腔”。
碗碗腔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不同地區語言、民間音樂的影響,在陜西逐漸發展成為為以舊同州府為中心的東府碗碗腔,以鳳翔府為中心的西府碗碗腔,以洋縣為中心的陜南碗碗腔,以及以榆林為中心的陜北碗碗腔。
這些碗碗腔幾乎覆蓋了陜西全境,成為與陜西秦腔、陜西眉戶戲相提並論的壹個劇種了。它們既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為碗碗腔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陜西東府碗碗腔也叫做“東路碗碗腔皮影戲”,據考證,它是我國皮影戲的開山鼻祖。當地皮影藝人說起它的起源時說:
漢妃抱娃門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
文帝治國安天下,禮樂傳入百姓家。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在漢代就有了皮影。此外,宋代學者高承也在他編著的《事物紀元·影戲》中說,影戲源出於漢武帝。
後來,西安出土的唐代皮革刻花冠飾,也與皮影花紋鏤雕極其相似。由此可見,早在唐代,皮革上刻制的工藝已經十分成熟。
據記載,東府碗碗腔皮影戲在宋代已經十分繁榮。南宋士族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記述了當時演出皮影戲的盛況。其中記載:
影戲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逢節慶之日,每壹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有詠燈影的詩寫道:三尺絹生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壹笑還從掌握來。
到了元代,皮影戲已經由北宋的都城汴梁流傳到了民間。此外,在元代的軍隊中,皮影戲也成了主要的娛樂活動。
到了明代,皮影戲演出更加興盛。明代學者田汝成在他撰寫的《西湖遊覽誌余》壹書中,引用壹首看燈影的詩說:
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
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
這說明,明代皮影戲已經有敘述歷史故事的傳統了。
到了清代,皮影戲幾乎傳遍全國,但各地的皮影戲的影人和皮影的制作就有了差異,唱腔上也各不相同。陜西東路碗碗腔就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特別是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陜西籍的戲劇家李芳桂為碗碗腔皮影寫了傳奇劇“十大本”之後,在他的帶頭和影響下,壹些落榜秀才和舉人相繼為碗碗腔皮影也寫了不少戲,這對陜西東路碗碗腔皮影戲的形成和發展,是壹個極大的促進。
李芳桂於1748年出生於陜西華州,也就是後來陜西渭南。李芳桂家道貧寒,祖輩只是躬耕為生。父親李增敏是個農村醫生,終日克勤克儉,供其幼習儒業,攻讀詩書。
李芳桂在19歲時考中秀才,進學以後,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在家鄉附近的胡家、吳張村學館教書糊口。他在教書期間,壹邊熟讀經史、文學、戲劇等名著,壹邊與皮影藝人密切往來。
李芳桂於是對碗碗腔皮影戲藝術的興趣日益增深,對農村的民風習俗也有深切的了解,他對農民遭受的苦難也深感同情,於是他逐漸嘗試創作了碗碗腔劇本《四岔捎書》,演出後受到了人們的贊賞。他繼而又寫了《春秋配》,顯示了他在劇本創作上的才華。
1786年,李芳桂參加陜西鄉試,考中舉人,授陜西漢中府洋縣教諭。不過他並未任職,仍在家鄉書館任教。在這期間,他寫出了小戲《玄玄鋤谷》。
1796年,李芳桂赴京會試,沒有考中進士。1798年,51歲的李芳桂第二次赴京會試,結果以落選告終。科場的失意,使他對功名徹底絕望,他從此潛心於戲曲創作。
在李芳桂的壹生中,創作了8部本戲和兩部折戲,民間習慣稱為“十大本”。其中本戲有《春秋配》、《白玉鈿》、《香蓮配》、《紫霞宮》、《如意簪》、《玉燕釵》、《萬福蓮》、《火焰駒》,折戲有《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這些戲數百年來盛演不衰,壹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李芳桂的代表作品《春秋配》,通過壹對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針砭邪惡,伸張正義,被譽為抨擊封建黑暗吏治的力作。
1799年,秦腔著名藝人姚翠官將《春秋配》這出戲帶到北京,在雙和部西秦班中演出。京都的觀眾隨即被這出戲生動的故事情節、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演員充滿激情的表演所傾倒。
在這之後,這出戲很快流傳到大江南北,先後被京劇、河北梆子、川劇移植演出。川劇藝人還把《春秋配》列為自己的傳統四大名劇之壹。京劇名家梅蘭芳也曾演出過《春秋配》。
另外,李芳桂其他的劇作也被許多劇種廣泛移植,流傳各地。如《白玉鈿》後來成為秦腔正宗名角李正敏演出的名劇。之後這出戲又被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臺。
《萬福蓮》先後也被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魚訊、黃俊耀改編為《女巡按》,後被戲劇名家田漢看中,改為京劇《謝瑤環》。《火焰駒》被秦腔移植演出後,又拍成秦腔藝術片,傳播到了全國。
在李芳桂之前,碗碗腔只是壹個流行於民間的劇種,更多地體現出民間劇種不加修飾的本色特點。李芳桂碗碗腔劇本的創作,給碗碗腔註入了更多細膩的感情,創造了壹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節,使得碗碗腔有了更多的藝術境界。
經過他的改革,碗碗腔“北曲”中的怒吼殺伐之聲與“南曲”的婉轉柔美有機地融合於壹體,既細膩纏綿,又粗獷豪放,為碗碗腔的成熟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碗碗腔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