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球狀閃電》懷沙解讀

《球狀閃電》懷沙解讀

《球狀閃電》| 懷沙

關於作者

劉慈欣,首位獲得世界科幻“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連續九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2015年,憑借長篇小說《三體》成為亞洲首位“雨果獎”獲得者。

關於本書

《球狀閃電》是壹本以球狀閃電為中心展開的長篇科學幻想小說,向我們展現了壹個獨特、神秘而離奇的世界。2018年《球狀閃電》英文版正式發行。

核心內容

本書講述的是男主角和自己心愛的女生林雲,兩人壹起研究壹種叫球狀閃電的高科技,並且終止了世界大戰的故事。借由這個故事,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可容人類普通情感棲身的科學理論框架:那些去世的人們並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換了壹種迷離夢幻的狀態,在另壹種規則下繼續生存。

前言

妳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懷沙。今天來說壹本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球狀閃電》。

關於這篇小說,可能最著名的標簽就是兩個:第壹,它是《三體》的前傳,因為很多在《三體》裏面出現的人物和科學技術在《球狀閃電》這本書裏面就出現過。第二個標簽:硬核,這篇科幻小說涉及很多量子理論的知識。喜歡科學的人看著很過癮,但如果當作文學作品來讀,會覺得有壹點太硬了。

而今天,我就想從壹個非常軟的角度來切入來說這本書,我們來探討壹個科學難以回答的問題:那些我們心愛的人,他們在離開人世間之後,去了哪裏?

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劉效禮先生,曾經說過壹句傷感的話,他說:“人的壹生,就是所愛之人,不斷離去的過程。”

沒錯,這句話很傷感,但是它也是壹個殘酷真相。災禍、疾病、意外,確實都會讓我們的所愛之人逝去。人死不能復生,我們努力去適應親人的離去,但最終發現久久難以忘懷,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但是,這本小說卻告訴我們:那些去世的人們,他們並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換了壹種迷離夢幻的狀態,在另外壹種規則下繼續生存。那請問這是壹種什麽樣的狀態?它真的有可能存在嗎?

首先,讓我們先來進入小說的故事情節。

第壹部分

用壹句話來概括全篇內容:就是男主角和自己心愛的女生林雲,兩人壹起研究壹種叫“球狀閃電“的高科技,並且最終終止了壹場世界大戰的故事。整個故事可以分成三段。

第壹段可以概括成:球狀閃電是什麽?

故事的壹開篇,描寫了壹個雷電交加的夜晚。

當天是男主角14歲的生日,壹家三口坐在客廳裏吃飯聊天。突然,意外發生了,從窗戶外邊飛進來壹個圓形的,放著光的球體。壹家人壹開始以為這是壹個球狀閃電。球狀閃電,就是閃電的壹種,它不是我們平時在空中看到的那種像裂縫壹樣的閃電,而是圓形的,它也被老百姓俗稱為地滾雷。

球狀閃電,“啪”地壹下擊中了男主角的爸媽。下壹秒,兩人就變成了兩堆灰燼,等於說瞬間就死了。就這麽壹秒鐘,壹個美滿的家庭就只剩下男主角壹個孤兒了。

事後,專家就仔細分析了事發現場,認為這個突然飛進屋的大光球不是壹個簡單的閃電。但具體是什麽,科學家說不太清。從此以後,男主角就成為了壹個科學工作者,他很想破解這個“球狀閃電”的秘密。

後來男主角就上大學了,在大學裏他認識了物理學家張彬教授。這個張彬是我們小說壹個很重要人物,張彬教授就把男主角領進了“球狀閃電”這個研究領域。後來在做研究的時候,男主角就認識了小說的女主角林雲。林雲是壹個冷若冰霜的大美女,不過偏偏對男主角很好。兩個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之後壹邊做研究壹邊談戀愛,可以說生活過得很幸福。

寫到這,小說花了好多篇幅,來描寫他們具體的研究過程,包括他們怎麽去俄羅斯拜訪了各種科學家什麽的,還涉及很多物理學知識。這些情節我全都幫妳略去了。反正最後的結論就是,“球狀閃電”根本不是閃電,它其實是壹顆宏電子。那這個宏電子是什麽?

首先,在真實世界裏面,電子我們都知道,它非常小,繞著原子核在做高速運動。按照小說的設定,在我們生活的地球和宇宙的外面,其實還有壹個更大的世界,那個世界叫宏世界。不過關於宏世界什麽樣,小說完全沒有涉及。宏世界的電子是可以作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殺死男主角爸媽的光球,根本不是什麽地滾雷,而是壹顆宏電子。

根據量子理論,我們知道,微觀的粒子有壹個屬性,叫作“非定域性”。就是不確定區域那幾個字,非定域性,而電子也有非定域性。它的意思,咱們通俗地說吧,就是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壹顆電子它具體在什麽位置上。它是壹個飄飄忽忽的狀態,妳可以理解成這壹刻還在這裏,然後下壹刻突然就飛到另外壹個地方了。中間不是用光速飛過去的,而是瞬間移動的。

按照小說裏的科學設定,凡是被宏電子打死的人,也會變成像電子壹樣飄飄忽忽的狀態,科學家管它們叫量子幽靈,“他們”壹種不生不死,無法描述。說到這插播壹句,在小說《三體》裏,人類拿出了壹個叫“量子幽靈”的計劃對抗三體人,用的就是《球轉閃電》裏的設定。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人們管這本書叫《三體》前傳。至於量子幽靈具體是什麽樣的,這個話題我們等會再詳細說。我們現在把故事情節過壹遍。

剛才我們說到,科學家弄清楚了,球狀閃電原來是宏世界裏的宏電子。發現這個之後,女主角林雲非常興奮,因為她認為,宏電子可以被用在軍事用途上。

這就是小說的第二部分:球狀閃電能幹什麽。

經過壹番努力,林雲成功地開發出壹種宏電子機槍,這種槍能夠連續射出壹個個宏電子。這個武器有兩大好處,第壹是它能穿墻,因為宏電子可以瞬間移動,所以可以打擊躲在掩體裏的敵人。第二個好處是,它能實現選擇性打擊。小說裏設定,科學家可以調整宏電子的屬性,想打什麽物質打什麽物質。比如,現在有壹輛敵人的卡車,如果妳把“球狀閃電機槍”調成殺傷人類模式,那壹串球狀閃電飛過去,整個車電子設備全沒事,人全變成灰燼。如果調成攻擊電子設備模式,那人沒事,整車的電子設備都失靈。如果再切換成打“打擊天然橡膠”模式,那打過去,車輪胎全燒掉。

這種球閃機槍被研究出來之後,馬上就得到了壹次實際使用的機會。而這次使用,讓男主角和林雲分手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幾個恐怖分子占領了壹所核電站,他們挾持了幾個孩子作為人質。畢竟是在核電站裏,人類也不敢輕易開槍,決定使用球狀閃電機槍把他們打死。林雲親手操作著球閃機槍,幾顆宏電子穿墻朝壞人飛過去,裏面的恐怖分子還沒弄明白怎麽回事,就被打成了灰燼。但遺憾的是,那幾個人質孩子也壹起被殺害了。男主角感覺很痛苦,而這個時候,他發現林雲的眼睛裏,居然閃著壹種狂熱的光芒。男主角壹看就嚇壞了:原來我女朋友是個殺人狂魔啊,他就非常反感林雲。

這件事情結束後,男主角就對“球狀閃電”武器充滿了反感。首先他決定和林雲分手,然後從球狀閃電研究中心辭職了,辭職之後他壹個人去了美國,做壹些和球狀閃電沒有關系的科學研究,等於從這個事業裏淡出了。在男主角辭職之後不久,他的物理老師張彬也得病去世了,張彬的遺囑是,用球狀閃電來火化他的遺體。而林雲,繼續留在研究所,研究球狀閃電武器。

在幾年之後,世界大戰爆發了。這也是小說的第三部分,球狀閃電是怎麽終止戰爭的。

在小說的後半段,劉慈欣描寫了壹場世界大戰。戰爭的雙方是中國和另壹個敵對聯盟。這個敵對聯盟具體是誰,作者寫得比較模糊,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其實寫的就是美國。

戰爭壹開始,中國軍隊就使用了球狀閃電武器,但沒想到的,美國人也掌握宏電子和相關技術,經過壹番戰鬥,中國連續打了幾個敗仗,敵軍就從太平洋那邊打過來了,馬上要登陸中國本土。

眼看中國就要戰敗了。就在這個時候,在中國的戈壁灘上,突然發生了壹次巨大的爆炸,方圓1000公裏的國土被夷為平地。而這次爆炸還產生了壹個副作用,中國1/3的國土面積上的電子設備失靈了,小半個中國退回到了農業時代。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次爆炸之後,敵軍馬上和中國簽署了停戰協議,戰爭結束了。

到底是怎麽回事?原來,這次爆炸是林雲引發的。她在和男主角分手之後,就把精力全都撲在研究宏粒子上,而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她想,既然宏世界裏有宏電子,也肯定有宏原子吧,既然有宏原子,是不是也有宏核聚變?經過壹系列復雜的試驗,林雲最後掌握了宏原子的聚變能,同時宏原子核聚變除了能釋放巨大的能量。還有壹個副作用,爆炸後釋放出的輻射波能讓附近電子設備全部失靈。

而在戰爭的後期,林雲眼看中國就要戰敗了,她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和平。這次宏聚變爆炸相當於告訴敵人,我們中國已經掌握了可怕的宏聚變武器,妳要是再敢繼續前進,那我繼續引發宏聚變,全球都回到農耕時代。而林雲也在這場爆炸裏犧牲了。

這是壹個同歸於盡的威脅手段,敵人壹看非常害怕,就只能和中國簽署了停戰協議。林雲用自己的犧牲,守衛了中國國土,也換來了世界和平。

知道這個消息後,男主角感到非常後悔,他知道自己之前錯怪林雲了。林雲之所以表現得很冷血,不是因為她喜歡殺戮,是因為她是壹個軍人性格,她明白要保衛自己在乎的東西,壹定要做出犧牲,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最後,人類開始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家園。因為有宏原子技術,人類的未來反而可能迎來壹次技術躍遷和大進步,就像人類二戰之後迎來了技術大進步壹樣的道理。而男主角,最後和自己的初戀情人結婚了,但是在他心裏,永遠帶著對林雲的思念。

這就是《球狀閃電》的情節主幹。下面,我們來進入這個音頻的主題,關於量子幽靈,是怎麽繼續陪伴在親人身邊的。

第二部分

我們換個角度看,整篇小說其實就是男主角不斷失去所愛之人,但這些人卻壹直以量子幽靈的形式留在他身邊的故事。

故事壹開始,男主角就失去了父母。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他的父母其實還在他身邊。

第壹次靈異事件,發生在男主角上大學之後。有壹天他回到原來的家裏,突然發現桌上的杯子,居然是倒扣著的,他自己是不太倒扣杯子的,這個是他媽媽生前的習慣。

然後,男主角在廁所的洗手池裏,還發現了壹些頭發。這些頭發有黑有白,顯然是爸媽留下的。這也不可能啊,人都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頭發怎麽還能在呢?而且,突然在下壹秒,發現手裏的頭發就像變魔術壹樣,唰地壹下當著他的面消失了。男主角當時就是感到,壹定是爸媽還停留在房間裏沒有走。但是他心裏沒有壹點害怕,哪個孩子會害怕自己父母的靈魂呢?反而,男主角當時反而有壹種莫名的開心,他通過這個細節,明白了量子幽靈的存在機制。雖然爸媽的真人沒有出現,但他們以某種形式待在他的身邊。男主角覺得很欣慰。

為什麽人們會對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其中壹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再也接受不到任何來自親人的新信息了,這是我們內心最最不能接受的。我們總希望,壹個房間,壹處地方,還保持著有人在的樣子。

其實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在清明節掃墓的心理機制。在我們的心裏,特別害怕墓地荒蕪了,所以要定期去維護,除草,要壹遍遍地擦拭墓碑,就是希望這裏有生氣,有新變化,給人壹種有新信息在產生的狀態。而且我們都知道,壹旦墓碑旁邊,開了壹朵花,或者長了壹棵樹,那我們內心就非常高興,可能會說,這是顯靈了。為什麽我們高興?因為接收到了來自故去之人的新信息。

所以,這是量子幽靈的第壹個特別之處,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有新信息產生。

我們接著看故事,也是男主角第二個失去的人,他的老師張彬。

張彬老師是得病去世的,剛才我們說過,因為他壹輩子研究球狀閃電,所以他的遺囑很特別,希望後人用球狀閃電武器把自己的遺體打成灰燼。結果,這麽壹打之後,張彬就和男主角的爸媽壹樣,意外地變成了壹個量子幽靈。

這個事是林雲發現的。具體發現過程是這樣的:當時,林雲正在研究宏原子的核聚變技術,有壹個數學表達式她怎麽也推導不出來。後來,在她給張彬老師掃墓的時候,突然發現墓碑上出現了很多數學公式。這絕對是張彬老師顯靈了,因為造墓碑的工匠怎麽可能懂這麽高深的數學呢?林雲趕快把數學公式抄下來,回家壹看,果然,就是她當時正在苦苦破解的數學表達式。

為什麽變成量子幽靈之後的張彬,能理解這些公式?因為他本來就是壹個物理學家,在變成量子幽靈之後,他就能更好地理解那個量子世界了,所以計算出了宏原子聚變的數學表達式。同時,他還能觀察到林雲這邊因為算不出公式幹著急,張彬就選擇直接抵達了林雲掃墓的那個時空,在墓碑上把那個公式寫出來了。

我們看,這裏又透露出量子幽靈的壹個特點:量子幽靈可以跨時空存在,想去哪個時間去哪個。這說明,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完全不是阻隔。

死亡的本質是什麽?其實就是壹個人在和光陰的對抗中失敗了,死亡是這場對抗失敗的結果。但是,這些量子幽靈能夠成功戰勝時間。他們不是被延長壽命了,而是能再也不受時間的制約了。在某種程度上,就等於獲得了永生。這個恰恰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這是量子幽靈的第二個特點,他們戰勝了時間。

我們接著看故事,在小說最後,林雲不是在壹場宏聚變的爆炸裏犧牲了嗎?按照小說的科學設定,所以她也變成了壹個量子幽靈。

壹天晚上,男主角正在工作臺上工作。平時他的書桌上,放著壹個紫水晶的空花瓶。這天晚上,他突然問到壹股清香,壹擡頭,花瓶裏居然插著壹只藍色的玫瑰。但等男主角仔細看的時候,玫瑰突然消失了。但是,在空氣裏留下的那股香味,就是他們兩人在剛認識的時候林雲用的香水。我們知道,味道是可以存儲記憶的,那壹瞬間,男主角把所有兩人過往的美好回憶全都想起來了。這說明,林雲還在用壹種特殊的方式,陪在自己身邊。

因為林雲使用了只屬於兩人的專有回憶,這就說明了她作為壹個人類的個性、回憶、生前的目標、性格、理想都依然留存著。雖然她已經沒有具體的肉體了,但她的精神還存在。

妳想想,當我們懷念壹個所愛之人的時候,懷念的是什麽?就是他的意識,他的性格。壹個人之所以是他,而不是別人,正是因為他有獨特的意識。

在那壹刻,男主角甚至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為球狀閃電,雖然奪走了他的幾個所愛之人,但是也讓他得到了壹種獨特的幸福感。那些重要的人,用壹種特別的方式陪在他身邊。

說到這,這本小說裏描寫的量子幽靈的三個特點我們就總結完了,分別是:有新信息產生,不懼怕時間和保留原有人格。

不得不說,如果那些故去的人真的能用這種方式存在,那真是太讓人欣慰了。

下面,我從科學和感悟兩個角度,說說自己對這本小說的看法。

第三部分

首先,我們先看看小說的科學設定。

很抱歉,其實根據當前科學理解,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表明,這個世界上有宏原子、宏電子,也沒有任何科學理論支持人的意識不滅。這是我作為壹個科普工作者,給妳的壹個“純科學”的解釋。

但是,我們今天不說純科學。接下來,我想和妳分享我真實的個人經歷。這些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科學對人類生活的意義

我曾經給好幾個朋友講過《球狀閃電》這本書,每次講完故事之後,我就會給他們解釋什麽是量子的疊加態,什麽是多重宇宙,這些很硬核物理學知識。但妳知道他們的第壹反應是什麽嗎?至少有三個朋友,在不同場合和時間,問我:懷沙,那妳說,我的親人,有沒有可能也在另壹個世界還活著呢?

妳看,他們關註的是這個問題。

妳知道我怎麽回答的嗎?我當時就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在得到這個回答之後,我能看見,他們的眼睛都是放光的。感覺就是,他們心裏的壹直以來的願望,終於找到了科學的支持。在那壹刻,我能體會到,他們眼中的那個光芒是有價值的,而且恰恰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我的朋友在當時需要的,不是壹個嚴謹的科學解釋,而恰恰是壹個有科學理論支撐的,情感化的,能夠保留夢想的空間。這讓我重新思考了科學對人類生活的意義。

我們來總結壹下,其實科學方法對世界的理解,可以分成下面四種,分別是:

第壹,科學明確已經驗證正確的事情。

第二,科學明確已經驗證不正確的事情。

第三,科學目前明確知道,無法驗證的事情。

第四,科學還不知道能否驗證的事情。

首先,我們排除掉第四點,目前科學還不知道能否驗證,這個問題說不清,我們就不討論了。我們重點看前三點。

我們先看第壹點,科學明確已經驗證的事情。這部分事情很多,我們每壹條學過的物理學定律,壹切實現了產品化的科技成果,都屬於這條。這些東西是能明確提升我們生活質量的。

這部分知識有壹個特點:它可以給人類提供確定性的,可衡量的價值。比如,某個技術在專利局明碼實價,技術轉讓費多少錢,單次使用多少錢。壹個科技公司,估值多少億,在二級市場上明明白白。或者壹種通過了 FDA 審查的新藥,是壹個確定的化學分子式,它的商業價值是多少億美元,都能預估出來。

而第二種,科學明確證明了不正確的事情。比如科學明確告訴我們,在日食發生的時候,在地球上唱歌跳舞做法式,不能加速太陽恢復。還有,買彩票,去賭場賭博不能致富。這部分知識可以明確幫我們避免損失某些價值。比如,如果妳去賭場玩那種叫百家樂的遊戲,背後的數學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妳了,首先它不能致富,而且平均妳每下註100元,就輸4塊錢,妳可以明確知道,自己的資產在以4%的速度“變瘦”。

在科學上,前兩種知識可以總結成:科學明確已經證明的和科學已證偽的。它們就是我們理性面對世界最好的武器。它讓我們的生活可控,可感知。作為壹個現代人,面對這兩種知識,我們唯壹的態度就是遵從。我很喜歡有個詞:從善如流。如果妳也是壹個理性的人,我甚至找不到任何理由,不從善如流。

值得討論的是第三種。我們怎麽看待那些目前科學明確無法給出結論的事情。什麽是這些事情,比如霍金輻射是否是存在。這件事,我們得到黑洞表面去做測量,那科學家可以告訴妳,基本上可以確定人類目前無法測量。或者那個著名的薛定諤的貓,盒子有壹只貓,有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但是妳壹開蓋子,它壹定會死。那妳就永遠不能知道它是死是活。這些事情,科學明確告訴妳,我無能為力。

而這本小說討論的宏電子和量子幽靈,就屬於這個,科學目前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

對於這些事情,我個人過去的態度是,如果叫不準,那就取最小值,別抱太大的希望。但是,我那幾個朋友對《球狀閃電》這本書的反應讓我完全改變了。為什麽不能取最大值呢?起碼,現在,我在2019年的態度是:因為這裏迸發出來的價值和意義,是大到無法衡量的。

說到這,我還得說壹個親身經歷。我認識壹個企業家,很有錢,生活非常自律,長期吃素。我就問他為什麽,結果他給了我壹個非常感性的回答,他說,因為我的家裏人在看著我。

原來,在幾年前,他家裏人生病了。然後自己心裏就默默許了壹個願,說:無論這次家裏人的病能不能治好,我以後都吃素。不過最後家人還是去世了,但他從此就堅持吃素,身體就變得很健康。他堅持認為,絕對有在天之靈在看著他。對於這麽有錢的人來說,來自市場的、凡事人間的刺激已經真的不能激發他了。但親人在看著他,這點對他的激勵作用,就是無價的。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有了心智,我們才存在的。詩人顧城也說:閉上眼睛,這世界就和我無關。我們得到 App 裏講天文學的高爽老師的簽名也說:構成這個世界的不是原子,而是故事。

沒錯,宇宙確實很大,但真正震撼的東西,還是心裏的意義。

回到我們壹開篇提出的問題:那些我們心愛的人,他們在離開人世間之後,去了哪裏?

我覺得我更喜歡,甚至更信奉這樣解釋:

如果真的把整個人類世界都縮小到壹個宏原子這麽微觀的尺度下,到底會發生什麽?不確定。不確定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壹切都有可能。

而且,現在真的有很多正經科學家相信,宇宙可能真的只有人類壹個物種存在。造物主就是造了壹個巨大的宇宙來陪我們人類玩。為什麽就壹定不行呢?不就是稍微有點浪費嗎?上帝不怕浪費。如果宇宙真的只有我們壹個物種,我們為什麽不能把想象值提到最高呢?

所以,《球狀閃電》這部小說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符合量子理論的科學設定,也不是描寫了壹場高科技的世界大戰。而是作者在目前的科學設定上小小地前進了壹步,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可供人類普通情感棲身的科學理論框架。科幻在科學和情感之間建立了壹個緩沖區,給我們的柔軟的情感披上了鎧甲。這本書告訴我們,那些我們在想象中,夢中會出現的畫面,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我們的所愛之人就在這個宇宙裏,隨時可能給我們傳回陣陣耳語,告訴我們:是的,我在。因為妳的心即是宇宙,如果妳需要,我壹直都在。

撰稿、講述:懷沙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