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本《雜憶與雜寫》(1993-2013),也是三聯書店出版,如同楊絳先生坦言,三聯書店“不官不商有書香”,是以先生夫妻特別鐘愛,二人很多書籍都交由此出版社。
雜憶和雜寫,收集了先生懷人憶舊的文章以及壹些序文、書信,分為憶舊、雜寫和序文三個部分,壹些文章在其他文集中已經讀到,壹些事情在回憶和傳記中也已經涉及,讀起來更覺得親切自然。文風壹貫樸實平淡,長或方余,短則數百,壹個歷經世事的老人的寬厚睿智令人折服。
憶舊部分,印象特別深刻是“我在啟明上學”,也是書中篇幅最長筆墨最費的部分,九十多歲的先生回憶起童年求學的經歷,遇到的人,歷歷在目。楊父目光深遠,不囿於傳統,認為啟明教學好,管束嚴,能打好中文、外文基礎,對家中女眷壹視同仁,全部送往啟明讀書,在那個美麗新世界,小小楊絳,聰明伶俐,也調皮活潑,受到照顧,也獲得成長,過得非常快活。憶孩時,先生極少地專門回憶了母親,她自己也奇怪,為什麽回憶了父親,回憶了姑母,怎麽沒寫回憶母親,原因竟然是因為接觸得少。以現在的情況,大概有些不可思議,但舊時大家庭的特殊性,孩子多,母親大概又鐘情於小的孩子和男孩子,確實會和有點生疏,但幸運的是,大家庭子女多,很多時候長兄長姐會代替了父母的功能,楊絳亦是如此,不管是家裏還是在啟明上學,幾個姐姐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擔負著“人生的啟蒙老師”。
雜論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好的婚姻未必相同,但若妻子能像楊絳壹樣尊重、敬重、愛護對方,壹定不會是壞的婚姻。楊絳認為自己的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鐘書的淘氣和那壹團癡氣。這是錢鐘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過人的智慧,成了現在眾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鐘書。先生本身頗有才華,做過不少職業,成就不少事業,但與她而言,只有壹件事終身不改,那就是壹生是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即使這件事任務艱巨,感到人生實苦,但也覺得很有意思。
序文部分,讀序文不僅加深對作品的認識,還對作者又加深了了解。譬如錢鐘書,很多人都知道,他記憶力強,過目不忘,楊絳先生卻知道,哪有那麽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壹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讀得書才會雖然多,也不易遺忘。譬如,錢鐘書其實對《圍城》並不滿意,早年作品已經喚不起他的興趣,他誌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是以後來楊絳先生傾盡全力,出版他的手稿,“死者如生,生者無愧”。在給莫宜佳的翻譯的《我們仨》作序,先生坦言,她出身舊式家庭,凡是所謂“淫書”,女孩子家不許讀,她也不敢讀。我終於明白,在讀小說《洗澡》時,有朋友坦言,總有壹股老派學究的陳腐之氣,這是先生的“局限”,也是她的可貴。
最後的信件中,有壹封為了無錫修復錢氏故居,向領導陳情的。先生極力反對在無錫建立故居,連骨灰都不願意保留,要做隱身人的夫婦,怎麽可能要壹個錢氏故居。先生字字真意,出言堅決,要是無錫市領導把錢鐘書作為“無形資產”,作為招徠旅遊的招牌,那是對錢鐘書“淡泊名利”的莫大諷刺,用錢鐘書反對的方式來紀念錢鐘書是不合適的。
先生不知,現在無錫還是建成了錢氏故居,先生大概也不知,旅遊者真願意來尋覓文人古跡的也是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