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探尋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

探尋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

論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

沈從文的《邊城》是壹部具有濃郁湘西鄉土氣息的中篇小說。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塑造了壹批有血有肉、思想獨特、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人物——崔璀是美的化身,爺爺是善的化身。船的順滑,自然的保護,儺的傳遞也有鮮明的形象特征。結構上嚴謹疏朗,自然流暢。而且小說中充滿了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和象征性的意象,其結局也富有想象力,令人回味無窮,讓人有壹種無奈和悲傷的感覺。

關鍵詞:

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

主體

寫於1934的中篇小說《邊城》,體現了沈從文“愛”與“美”的審美理想,是壹部充滿湘西鄉土氣息和鄉愁的佳作。作者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撐船老人及其孫女的簡樸生活,以及與船政的兩個兒子天寶、諾的愛情悲劇。小說實現了地方風情、人物命運和人物形象的完美和諧與融合。本文主要就小說的藝術特色談壹些粗淺的體會,不足之處請老師批評指正。

壹,寫意生動的人物塑造

崔璀是《邊城》的主人公,是《邊城》的靈魂。她是湘西山川的天然女兒,天真、純潔、活潑、溫柔。“崔璀生長在壹個多風的日子,皮膚黝黑,映襯著青山綠水,壹雙眼睛清澈如水晶。大自然養育了她,教育了她,她天真活潑,就像壹只隨處可見的小動物。人就是這麽循規蹈矩,像山上的黃鳥,從來不會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來不會擔心,從來不會生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註意她,我就睜著眼睛看著陌生人,做出隨時可以逃入深山的樣子,但當我明白人家無意時,我就會從容不迫地完成任務。”(1)崔璀的個性也反映在她的愛情故事中。對於愛情,崔璀是忠貞的,知道她屬於諾宋新,所以當寶陀求婚時,她幹脆拒絕了。諾被送走時,她撐起渡船,等待心上人歸來。

崔璀形象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她是人類的兒子,自然的女兒。可以說是“美麗、健康、自然”的結合,是美的體現。但這個意象也包含著深深的隱痛:“像壹只黃鸝,隨時可以逃入深山”,意思是苗族先民在漢族的壓迫下,從中原洞庭地區遷徙回湘西深山。深山是他們最後的避難所,是自由的世界,是他們“家”的地方。

老船夫,崔璀的祖父,是作者在小說中竭力刻畫的另壹個人物。在作者筆下,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憨厚,忠於職守,盡職盡責。“這50年不知道有多少人過河拆橋。”“雖然他老了,但不允許他休息。看來他這輩子都離不開了。”(2)他雖然生活貧困,但從不貪婪;慈善壹點,但永遠不要索取。“常求心安”,壹生為他人服務,卻從不求他人壹點回報,有壹顆重義輕利的暖心。為了女兒和孫女,他深愛著他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給了他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背著她愛上了壹個綠營人,有了孩子,他“沒有加壹句重話,就像沒聽說過壹樣,依然平靜地生活著。”(3)後來,這個士兵在壹場暴雨中犧牲了,他的女兒也因此而殉難。他毫不猶豫地承擔起撫養孫女的責任。隨著時間的流逝,轉眼間,我的孫女已經變成了壹個像她媽媽壹樣漂亮的女孩。從那以後,老船夫心裏又多了壹層擔心:為崔璀找壹個合適的丈夫。為此,他不遺余力,竭盡全力,處理好天然林保護、諾松、航船順利和楊等問題。無意中為孫女的婚姻設置了壹些障礙,導致了壹系列的誤會,最終導致了諾與的愛情悲劇。他帶著種種無奈和無限愧疚,悄然離世。

爺爺,壹個飽經風霜、閱遍天下的老人,是苗族古代史的象征,《爺爺和崔璀》是苗族“年輕古文化”的形象闡釋。爺爺目睹了崔璀父母的悲劇。“我口中不怨天,內心卻無法完全認同這種不幸的安排。”他從不考慮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意義,而是安靜而忠實地生活在那裏。當崔璀長大後,他不得不把崔璀給別人,他的生意就完了!對誰?什麽樣的人壹定不能冤枉他?年邁的爺爺是崔璀唯壹的依靠。如果爺爺去世了,崔璀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加入歷史的腳步嗎?

船總是平穩的,他是“清朝時住在軍營裏的人物,革命時期在著名的49軍當了上尉”。(4)他接替碼頭執事的時候才五十歲。雖然家裏有錢,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大。他總能體恤窮人,慷慨大方,厚道大方,給老船夫鴨子,粽子什麽的。雖然他的兩個兒子因為崔璀(天寶溺水被送走)離開了他,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在風雨中喪子、失業、無助的崔璀。他盡力安葬祖父,並主動照顧崔璀。在他身上,沒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沒有商人斂財的貪婪和世故,沒有奸詐小人的暗藏奸詐;他們有著壹雙寬廣寬厚的胸懷,壹顆仁厚寬厚的心,壹種光明磊落、直往直前的村民品德。

船上總經理的長子天寶是個標準的老人。他哪裏都像順順。他說,“崔璀太迷人了。恐怕她只適合聽茶洞人的歌,做不了做茶洞女人媳婦的所有正經事。”我想要壹個能聽我唱歌的愛人,但我不能缺少壹個做家務的老婆。”(5)對於崔璀未來的生活,老板總是這樣設計的:“如果事情辦完了,我要坐老式的手拉渡船。我喜歡這個東西。我還想在碧溪嘴買兩個山頭,在地界種上大竹子,把這條小溪圍起來當我的大壩!"

老人的想法讓人覺得他很踏實,有做生意的心思。老人讓寶山通過做媒向崔璀求婚,但沒有得到結果。他知道唱歌不是老人的對手,所以他放棄了,離開了茶洞。這位老人在海灘上淹死似乎是偶然的。後來父母說:“這老頭歪歪扭扭,笨手笨腳的,老是打死他。”(6)這句話值得玩味。爺爺是苗族古代史的隱喻,長輩的去世隱含著某種必然性。

船老大的二兒子諾不愛說話,但眉毛炫耀,可見他聰明,感情豐富。他和他的哥哥同時愛著崔璀,但他們並沒有傷害對方。只有公平競爭。他深夜去山裏給崔璀唱情歌,說明他也有詩人的氣質,這和作家沈從文很像。

所有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用意味深長的筆墨,歌頌了沒有被現代文明汙染的美好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表現出壹種回歸自然的價值取向。

第二,獨特的結構特征

全篇《邊城》21節,圍繞崔璀的愛情故事這個中心逐漸展開,設置主旨,減少線索,情節集中簡單;作品以諾頌和天寶這對熱愛崔璀的戀人為經,以老船夫對敲定孫女婚事的關心為緯,制造出壹波又壹波的變化,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同時以崔璀與諾頌、天寶之間的愛情糾葛為明線,以王疃總想讓諾頌做自己女婿而引發的事端為暗線,做到了經緯交織,明暗結合,情節的簡單與復雜完美結合。小說的結構可以說是嚴謹疏疏,自然流暢。

從敘事層面來看,《邊城》表現出壹種“不緊湊”的散文傾向,這主要應從作家所采用的“重復敘事”等敘事方法來探討。“起伏很小,有時完全是平淡無奇,沒有高潮,沒有戲劇性的場面”,這是上世紀80年代學術研究對《邊城》的評價。《邊城》的“不緊湊”的散文傾向確實存在,讓讀者很難把握故事的整體脈絡。這種傾向並非作者有意為之,主要是由於作者所采用的敘事技巧和語言風格。比如非劇情內容(細節描寫、內心獨白、抒情討論等)的多少。)作家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融入了,以及作家對時間和空間的態度,具體涉及到敘事、補充敘事、倒敘等敘事手法的運用,以及故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否交錯。這兩個方面可能導致小說“散文化”。

小說的“散文文化”是擺脫古典小說單純敘事的有力途徑。在“散文文化”的過程中,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和抒情議論性文字的增加沖淡了小說的故事性,但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小說的內涵,尤其是抒情和心理描寫的增加使小說越來越富有詩意。此外,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得小說在意義上的斷裂和模糊,給小說增添了更多的詩意。結合沈從文的《邊城》,導致其小說散文化、詩化的壹個明顯的敘事手法是“重復敘事”。重復敘述主要是指句群中的主語是模糊的、搖擺不定的,或者不是指行為人,而是按照特定的關系通過壹組行為、表演、情境直接陳述出來的。《邊城》有幾處使用重復敘事的地方,比如第二季第四段,從“沒有人”到“這個人”,到“大哥、副爺爺”,甚至到“火焰更高的人”。(7)沒有確切地指定主題,事實上也沒有必要指定,因為作者采用這種手法的目的只是為了給讀者提供壹種籠統而模糊的印象和氛圍。雖然這樣的解釋是模糊不清的,但缺少這樣的解釋會削弱小說的氛圍,使作家想要突出的事實缺乏基調。這就像畫布上的背景色。沒有它,沒有對比和對比就單調。

在《邊城》中,重復敘事的運用主要起到解釋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具體來說,《邊城》第二節第四段的目的是解釋故事發生地的各類商家及其老板。壹方面讓人覺得故事是真的,另壹方面也能了解那裏具體的經濟情況和人情。此外,這整個敘事給讀者留下了這座邊城淳樸、善良、寧靜、舒適的印象,並為老船夫、崔璀、順順等人在背後的具體行為(當然與他們的善良、淳樸等美德聯系在壹起)提供了壹個基調,以求脫穎而出。

第三,濃郁的地方色彩

《邊城》這部奇書,有著濃郁的湘西人生活氣息。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壹個縮影。有山有水,有溪水繞城流淌,有綠竹泉,有細煙在溪面若隱若現,有節日裏的煙火和舞獅,有人物的質樸和粗獷,有纏綿悲涼的愛情故事。

作者還特意在故事發展中穿插了對唱歌、求婚、賽龍舟等苗族習俗的描寫。尤其是對端午節習俗的描寫,幾乎占了整部作品的三分之壹。爺爺、、諾告別兄弟倆的相識,對的壹見鐘情,以及“磨坊”與“渡口”作為“嫁妝”的矛盾,這壹切都發生在端午節。作為老船夫和崔璀,只有在節假日才能離崗進城,所以端午節作為小說的背景和軸心,顯得自然而貼近生活。同時,對端午節等民俗的描寫,對於自然之女崔璀來說,她思想性格的生成和發展,既是對《邊城》鄉村性質的詩意揭示,也是壹種令人困惑的詩意對比。

第四,隱藏的悲劇

《邊城》是壹部奇異而動人的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壹部純粹的小說文本。它描繪了壹個簡單的風格繪畫的人,充滿了人性之美和人情無處不在,這可以從主要的崔璀,老船夫和順利航行的船。更何況還有“壹群好人”沒有被金朝文明汙染,他們之間的愛情更多的是因為男女雙方。可見《邊城》中的人是人類美的代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完美的,因為“美總是令人悲傷的”。在這美麗的悲傷之下,是壹張面對人生悲慘命運的無奈和迷茫的臉。

這本應是夫妻間充滿愛、團結和美好的生活,但因為她的父親在壹個暴風雨的夜晚去世,母親淹死在河裏,崔璀成了孤兒,和她的祖父生活在壹起。他們父孫的孤獨和悲傷,可以隨意感受,觸手可及。因此,崔璀的人生經歷是壹場悲劇,人生也洋溢著悲劇色彩。

崔璀,壹個活潑、聰明、可愛的女孩,與船經理的第二任妻子壹見鐘情,但他們沒有結婚,卻發生了壹系列悲劇。因為在諾派她愛上崔璀的同時,大天寶也愛上了崔璀。這段三角戀雖然沒有爭鬥,但公平競爭也不少——老人走“車路”,當事人找崔璀撮合,老人走“水路”深夜為崔璀唱情歌。但是崔璀是個老人了。自然,老人失敗了。知道自己不如哥哥,他選擇了辭職,離家出走。事情總是這麽不幸——老人被淹死了,而此時老人對愛情已經不感興趣,並且認為自己的兄弟是被老船夫害死的,所以選擇了離開。可以說,父母的離開,傷害的不僅僅是癡情的,更是以“磨坊”為嫁妝的王氏集團大家族的王小姐。美好動人的自由戀愛被打破了,家庭婚姻的美好計劃也被打破了。

爺爺去世了,白塔倒了。壹夜之間,崔璀長大了。她撐起渡船,等待她的心上人歸來。“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復了。然而,那個在月亮下唱歌,讓崔璀因為在睡夢中唱歌而靈魂輕輕浮動的年輕人並沒有回到山洞。

……

這個人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也許是‘明天’!"(8)

雖然作者在這裏用了平和,而不是絕望的字眼,也許是不忍讓崔璀徹底絕望,而是讓她滿懷希望地接受愛情的考驗和磨難,等待愛人的歸來。然而,每壹個讀者都會為他合上書時手裏的崔璀捏壹把汗。癡情的等待會有收獲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也許父母會把崔璀,壹個長著紅色頭骨的漂亮女孩,手挽手地送進神聖的禮堂,壹起過幸福的生活。也許崔璀壹輩子都會是處女。可能...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深思,也讓人感到無盡的無奈和悲傷。

由此可見,《邊城》既是抒情詩又是悲劇並不矛盾,因為抒情詩並不局限於表達鄉土歡樂,還包含悲劇成分。只有善良能讓我們更容易感到悲傷和淒涼。正如沈從文在《水雲》中所解釋的:萬事皆有善,但處處皆有不幸,所以簡單的大團圓結局必然導致悲劇。沈從文說,不幸就是意外,意外就是命運,但我覺得這種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裏充滿了苗族和漢族的文化沖突——儺被派去唱民歌以贏得崔璀的心。這是苗族人的婚姻方式,追求自由戀愛,但這裏有壹個障礙,漢族人是父母包辦婚姻,這就是天寶走的“車路”。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文化沖突所造成的這種分離和相互不理解,崔璀最終在渡口等待愛人的歸來。沈從文通過和諾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的黑暗和痛苦,謳歌了壹種古老的人性和生活方式。

第五,若隱若現的象征意象

白塔,壹個貫穿邊城的意象。從小說壹開始崔所飾演的白塔到後來白塔的倒塌和修復,這壹形象始終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苗族古老的文明,但現代文明的入侵使它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影響。女人,就像漢族女人,就像牛羊金銀壹樣名存實亡。白塔的倒塌象征著古代文明的崩潰。但文末白塔的重建,象征著這個古老文明的得救,甚至預示著苗族文明衰落後的重生。

《邊城》中的虎耳草和《詩經》中的虎耳草壹樣,也是象征純潔愛情的意象。崔璀與諾頌第壹次相遇後,可以說兩人互有所屬。後來,當諾被派到山上為唱山歌示愛時,困倦的聽不清歌詞,但她已經到了對面的山上,采到了虎耳草。虎耳草的反復出現凸顯了崔璀隱秘而純潔的愛情心理。

民歌中的動物也是壹種民間愛情意象,《邊城》中的鴨子也有這種意象。沈從文在文章中寫道,誰抓到鴨子,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父母抓到鴨子後,別人說:“妳這時候抓鴨子,將來抓女人,也要有同樣的本事。”(9)追鴨遊戲包含了男女追黨的模式和思路。

此外,在《邊城》中,兩位老兵抓到的鴨子被送給了崔璀,這意味著他們之間有壹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渡口,在邊城,這個方頭的渡口很特別:船上豎起壹根竹竿,上面掛著壹個鐵環,兩邊拉著壹段廢纜繩。有人在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引船來回過渡——這是壹種封閉單調的形象,是壹種與河流無關的存在狀態,是對苗族古老生活方式的隱喻。

不及物動詞結論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史上壹顆璀璨的文學明星,他以代表作《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壹席之地。它是沈從文“鄉愁情結”孕育出來的壹顆明珠,是壹首描寫湘西人的人性之美的“牧歌”,是壹首如此美好又如此質樸悲壯的“牧歌”。

《邊城》是壹部小說,更像是壹部由二十壹個碎章組成的長詩,蘊含著詩意的境界和神韻,充滿了詩意,給人壹種非常純粹的閱讀體驗。無論是對人物的細致描寫,還是獨特的結構特征,豐富的悲劇和象征純潔愛情的形象,以及無可奈何的結局,都顯示了中國近代史上高超的寫作技巧和他內心的無限矛盾——他深居現代都市,卻壹心向往壹個優雅、寧靜、遙遠的世外桃源,那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只有美與善。

汪曾祺說,《邊城》不僅僅是壹個地理概念,更是壹個時間和文化的概念。沈從文的《邊城》形成了壹個邊城概念,它不僅真實生動地表現了《邊城》中的人事悲歡,而且主要表現了這些人事悲歡故事所指向的深遠的文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