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寫什麽讀什麽就可以知道壹些人,壹個圈子裏的人,壹個階層裏的人,壹個時代裏的人,乃至壹個民族。“文如其人”,不僅如作者其人,也如讀者觀者其人。
托爾斯泰這面鏡子是平面的,沒有扭曲生活的鏡子,是真實的反映了現實。作者、讀者在這面僅子鏡子裏看到的是歷史的真面目。因此就不能不引起嚴肅的思考。恩格斯說巴爾紮克超過當時的所有的經濟學家,也是這個道理。說《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沒落歷史,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現實主義的“鏡子”是平面的鏡子,照出來的東西是真實的。這樣的書只管讀,這樣的“鏡子”只管照,不會上當。
可是文藝不都是平面鏡,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哈哈鏡”。那些“哈哈鏡”反映出來的不都是真實的歷史。許多東西包括作者的思想是違反歷史的,不真實的。“哈哈鏡”有的把影象拉長,有的壓扁,有的弄肥,有的弄瘦。看這些東西可就要有防備了,很容易中毒的。不中毒也可能上當。
大仲馬大概是壹個最能編造的人,所以他賺的錢最多。揮霍的也可以。不過這面“哈哈鏡”好在沒有什麽害處,讀後壹樂,讀者不過掏幾個錢給他,全作看了壹場馬戲。因為民眾需要開心,這樣的“哈哈鏡”還算不錯。
壹些屬於浪漫主義的“哈哈鏡”,壹般都是無毒的。不但無毒,還有“補氣”的作用。想許多的神化故事,象“梁祝”,象〈劉三姐〉。
有的就不完全無毒了。象〈天仙配〉,是有壹點毒的。象董永那樣的窮漢子,在現實中是永遠等不到美娘的。如果信以為真,豈不是空望。不要以為老百姓不會信,連巫婆邪教都信,還能不信這個?
從過去壹直演到現在的“清官”戲,其實是麻醉劑。中國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把希望寄托於清官,和這些戲不無關系。希望有“青天”來解救自己,這種性格算是什麽呢?這些戲,如果說有點意義,那就是讓看的人坐在那裏臨時出了點氣。老百姓喜歡花錢 出氣,也反映了壹種無奈的心態。
那些宣揚卿卿我我的小情調的言情作品,毒素就更大壹些。二十年來,伴著讀這樣的小說走過來的女孩子,都覺得是上了當----原來愛情不是那樣的。
更有毒的是江湖武俠讀物了。目前社會上的哥們義氣之風蔚然,不能不說和這些讀物和影視有關。本來就是文化素質不高的民眾,看了這個“哈哈鏡”,能不邯鄲學步嗎?
小品怎麽說呢?是壹個什麽樣的“哈哈鏡”呢?應該說小品本身到沒有什麽,無所謂害或益,而問題在小品的背後。它照出了壹些人的心靈的空虛,無法消遣的煩躁,故花錢解悶。去看那些不惜“作踐”自己而撈取銅板的藝人的耍寶。
流行歌曲倒是不容忽視的。千首萬首,充斥了市場的“愛”,到底給了人們什麽啟迪?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如今的十三四歲的小學生也在“愛”了。而且有壹些還是真刀真槍的。
文化的鏡子要兩面觀,前面照的是讀者觀眾,背面隱藏的是制造鏡子的人。所謂商品經濟給文化帶來的負作用,未必就是文化本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