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的結局是壹個開放性的結尾。陳尋送趙燁的婚禮攝像師去機場乘機時,攝像師又掏出手機問陳尋還想對方茴說些什麽?陳尋面對鏡頭不大好意思地向方茴問了句好。回到家裏的陳尋在播放好兄弟的婚禮視頻裏看到了那個身著壹身紅裙,讓他壹直魂牽夢縈的方茴。
電影到這裏就結束了。正是這種開放式的結局讓壹千個觀眾有了壹千種對於此故事的繼續思考。
對於該片我的思考是,兩人會在壹起。出發點壹;已經在國外呆了多年的方茴,想必在學識,自身修養等等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方茴,經過了這麽壹段時間的沈澱冷靜,此時的她應該已經是壹個無比知性的方茴。
恰恰是事業有成的陳尋,物質上壹無所缺,就缺那個陪他壹起買菜做飯,壹起到老的人。兜兜轉轉這麽久,時至今日,對於方茴,始終是他心中無法割舍下的遺憾。陳尋的念念不忘,不僅體現在對攝影師鏡頭的那段話裏,也體現在那場蒙太奇交叉剪輯的籃球賽上,他說:我後悔了,我想從這裏重新來過。
從物質上來說,兩人都已經足夠殷實,有了屬於自己的經濟基礎。從年齡來說,兩人都到了結婚的年紀,這種年紀再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被家長,被自己的懵懂無知而讓他們就此分開的年紀了;另外電影裏面也不曾提及兩人各自有了新的對象。綜上:出於各類現實因素考慮,他們今後能在壹起的可能性也是相當大的。
出發點二;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壹個人特定的時間的區間才能被稱為“青春”,那麽被叫做“往後余生”的時間區間是不是比那個叫做“青春”的要長很多呀?
電影中有壹個場景,陳尋壹群人跑去樹幹去找尋當年的刻字。但是時過境遷,對於電影中的主人公,對於熒幕面前的觀眾都知道的壹點就是;哪裏還有什麽刻的字呢?陳尋連在哪棵樹上刻的,都記不住了,那哪裏還找得到。哪怕找到了這棵樹,風吹日曬那麽久了,那“字”會還在嗎?
此場景中壹群脫掉了校服,西裝革履,打扮時尚的人圍著幾棵樹尋尋覓覓。表面是在找當年他們留下的印記,我想導演更多地想表達的是;這就是“青春”。這就是匆匆流逝,壹去不返的青春。如同那樹上的刻字壹樣,悄無聲息地消失在了時光裏。
但是想必大家都註意到了這個場景裏面沒有方茴,是方茴故意不回來嗎?我想是的。對於方茴來說,這裏有太多的成長的痛苦回憶,所有的青澀的,懵懂的東西都隨著那次,不打麻藥的打胎而終結。這個城市早已沒有了再讓她回來的理由。
然而對於陳尋來說,這個城市裏滿卻是他和方茴的點點滴滴,滿是他對這個人的遺憾。壹個是在新的起點過著新的生活,壹個是依舊對方茴念念不忘之人。兩人再相遇,是什麽壹個情況呢?每個觀眾應該都有自己的見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