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是日本作家利利·佛蘭克(本名中川雅也)的自傳體小說。小說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經歷窮困潦倒,很是坎坷,但他也享受到了母愛,偉大的母愛!
作者出生在日本福岡縣壹個叫小倉的城市。爸爸因為品行惡劣,幾度轉學,幾度退學。之後遊手好閑,酗酒,行竊,什麽都幹,還染上了性病。壹生也沒有什麽正當職業,只能勉強掙錢養活自己。
媽媽出生在壹個鄉鎮的煤礦家庭,後因時代變遷,此類煤礦被淘汰,媽媽的家庭和周圍許多家庭壹樣,經濟拮據,生活窮困。媽媽屬大齡剩女,三十壹歲時與爸爸相識、結婚,次年生下兒子雅也。媽媽比爸爸大四歲。
雅也享受完整的家庭生活不到四年,在他三歲多時,媽媽帶著他離開了這個家,壹直到媽媽近七十歲離世,媽媽和爸爸只是戶口本上的夫妻,只是因為兒子,偶爾在壹起吃頓飯。期間,在雅也初中和大學畢業時,媽媽曾兩次爭取他的意見,想和爸爸離婚,雅也表示尊重媽媽的意見,但壹直到死,媽媽也沒有和爸爸離婚。這期間,爸爸壹直和情婦住在壹起。雅也曾猜度,媽媽是不是因為自己才沒有正式向爸爸提出離婚?
是媽媽獨自把他養大。
媽媽沒有固定的工作,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租房、吃喝用度、供兒子上學。盡管媽媽經濟拮據,但對兒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即使兒子壹個人吃飯,媽媽也是做幾個菜,媽媽總是說,多吃點,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而媽媽自己卻經常吃剩飯。媽媽猜度兒子喜歡的衣服,總是千方百計給買上。兒子上中學時,意外得到了自己喜歡的較昂貴的山地自行車。當兒子打開上大學的包裹,看到裏面足夠自己花銷的錢款和自己喜歡的價格不菲的衣服時,感動地哭了,因為媽媽從不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也從沒有其他女人有的任何裝飾品。
六十來歲的媽媽得了癌癥,甲狀腺癌和聲帶上都長了癌細胞,幸運遇到了知名專家,在東京的醫院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也沒有影響到聲帶。之後母子倆壹起住在東京,在東京塔附近租住房子。因為兒子壹直沒有好的工作,經濟上經常入不敷出,所以,盡管他們租住的是最廉價的房子,也經常因交不起房租而幾易搬家,最後租住在壹個保齡球館的上層,晝夜聽著保齡球“哐哐哐”的聲音。兒子總感虧對媽媽,幾經努力,工作有了改善,收入也好了壹些,租了壹個大壹點好壹點的房子,單獨給媽媽安排了壹間和室。但是,媽媽卻壹直沒有住進去,因為此時的媽媽已經是胃癌晚期,在醫院裏受著疾病的折磨,直至死亡。
光醫療費用就使兒子精疲力竭,正愁喪葬費用時,打開媽媽遺留的物件,發現善良的媽媽早已為自己入了喪葬保險。盡管保險額度不高,但足夠給媽媽辦壹個花錢不多的葬禮。
善良的媽媽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收到很多人送的百合花。參加葬禮的人很多,有媽媽的親屬朋友,更有兒子的同學同事和朋友,因為他們都得到過媽媽的熱情款待,品嘗過媽媽高超的烹飪技術。
媽媽離世後,雅也把媽媽的屍體放在那個和室裏待了兩天,並壹直陪伴在身邊。之後他壹直把媽媽的骨灰放在家裏。之後他帶著媽媽的骨灰登上了東京塔。他把媽媽的骨灰揣在懷裏,悄悄跟媽媽說:媽媽,您壹直向往上到東京塔的最高處,觀看美麗的東京城,因為幾年來的病體狀況,這個願望未能實現,這次兒子帶您來了,兒子和您壹起俯瞰美麗的東京城。
之後的日子裏,媽媽壹直活在兒子的身邊:到廚房看到媽媽做飯的身影;吃飯時聽到媽媽囑咐多吃點的聲音;家中來客人時,是媽媽做了豐盛的菜肴,對客人熱情的話語……
附1
兒子筆下的媽媽:
壹個很平凡的老媽,在兒子雅也三歲時,便帶著他離開丈夫,獨自撫養著他。
為了生計,在小吃店工作,打過雜工,總是忙碌,臉上卻總是帶著笑容;兒子的功課再爛,也不曾對成績單發表任何意見,幾乎不會責罵兒子;買東西永遠不會想到自己,而只想到兒子;只有兒子壹個人吃飯,也要做好幾道菜;為了讓兒子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醬腌菜,總是定好鬧鐘半夜起床攪拌米糠;明明手頭拮據,卻當場付出十幾萬元現金買機車給兒子;怕死後麻煩別人,預先為自己的葬禮每月存三千塊錢。
附2
作者中川雅也,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集作家、繪本作家、插畫家、美術指導、詞曲作家、攝影師等種種職業於壹身,活躍於藝術界與文學界。主演電影,獲得藍絲帶獎和最佳新人獎。出演過多部電視劇。《東京塔》是他的首部自傳體小說,用優美的文筆、深摯的情感講述他坎坷的成長經歷,和與母親相依相偎的壹生,是感人的親情故事。
我想:如果媽媽的在天之靈,看到兒子這麽成功,會無比欣慰。也許媽媽早有信心,有預感,知道自己的兒子壹定會成功,會強大。因為兒子的血液裏,流淌著媽媽的善良和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品格!
二、思索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我陡然明白,什麽是愛?什麽是母愛?為什麽自古以來,人們都在綿延不斷地歌頌母愛?因為母愛無私無畏,壹味付出,不求回報。也正因為她不求回報,所以才得到了最厚重的回報。這大概就是因果吧!
但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養兒防老”是不壹樣的,如果把無私無畏的母愛和傳統意義上的養兒防老相提並論,那就是對偉大母愛的褻瀆。
我很贊同電視劇《天道》裏男主人公丁元英的觀點:“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因為妳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父母自孕育養育兒女之時,就已經是在投保,為自己的養老投保。那麽兒女自長大成人之時,就已經為父母的養老背負著沈重的債務,有的人會被孝順和不孝順的緊箍咒套得生疼,甚至負債累累。
丁元英說:“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天然的債權人,妳永遠想的是這種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妳永遠想的是還債報恩,所以,這文化就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是覺得吃虧,心裏就越苦。”
當然,男主人公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成見,在常人看來,是離經叛道之事,但我很認同。因為我不敢茍同那些還沒有老的老人,就擺著胸脯向兒女索要“孝順”。
案例1
我朋友結婚不到壹年,五十多歲的公婆就找村裏長老幫忙分家。家是這樣分的:大兒子兩口在外面工作,按照要求每月向老人交錢;二兒子兩口在農村種地,按照要求交足夠的糧食和包幹其他零活;三個妹妹結婚由兩個哥嫂陪嫁。當時父母對大兒子要求太苛刻,負責分家的長老提出異議,“妳們這麽要,他們那點工資,負擔得起嗎?他們自己的日子還過不過?”最終,對老大的定額略微減少了壹點。當然,還有房屋:老二住的三間新點的房歸老二;父母住的四間破房歸老大。明眼人壹看就知道,父母分房是假,分其他的才是真。
朋友兩口及弟弟兩口,都恪守孝道,無論有多難,也都履行了承諾,滿足了父母的要求。對三個妹妹的陪嫁,也都是皆大歡喜。對父母的看病照顧,老大出錢,老二出力,也算圓滿。在周圍村子,也得到了不錯的口碑。
但是,個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因為他們像絕大多數中國兒女壹樣,不僅要顧及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要顧及方方面面的關系和輿論壓力,也只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很苦很苦!
案例2
我閨蜜的閨蜜,公公七十多歲病危,在重癥監護室呆了十幾天。期間,呼吸機、血透機、空氣過濾機都用上了(老爺子雖是離休,但重癥監護室的費用,絕大部分都是自費)。十幾天的搶救,五個子女源源不斷地往醫院送錢,雖然五個子女都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但畢竟都是工薪階層,面對醫院的收款機,也都面面相覷,其意思不言而喻。可七十多歲的老媽態度堅決,意誌堅定:“只要妳們的老爸還有壹口氣,就得搶救!”五個子女誰都怕落個不孝之名。就這樣,老爸帶著各種管子多活了十幾天,五個子女被弄得疲憊不堪、債務纏身。
這是標準的被養兒防老、孝與不孝的道德綁架。不知道別人怎麽看,反正我同意男主人公丁元英的觀點:“這文化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
後續
其實,這部小說我已經看完很長時間了,這篇文章也寫完好長時間了,只是拿不準這種觀念能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這篇文章會不會被平臺鎖文,壹直沒敢發布。
只是這位母親的形象壹直縈繞在我的腦海,我喜歡她,愛她,欣賞她。並且我的心也壹直被她偉大的母愛撞擊著。所以,我還是禁不住把這本小說介紹給大家。
做人難,做父母難,在當今快節奏社會中,做子女更難。孩子們找份工作不易,保住壹份不錯的工作更不易。這期間,做父母的即使幫不上孩子們什麽忙,起碼也別讓煩擾的家事糾纏他們,讓他們輕裝上陣,有足夠的精力去工作、去創造,去拼搏自己的事業。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