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隋末兩位梟雄的不同結局,仁君死小人活,這些歷史很值得深思

隋末兩位梟雄的不同結局,仁君死小人活,這些歷史很值得深思

引言導讀: 鄭王王世充聲名狼藉,連自己的臣民都對他憤恨不已,但是他在降唐後卻保住了壹條命,李淵特旨將他免死流放。夏王竇德建跟王世充正好相反,他素來以仁義行事,可就是這麽壹位仁君,卻在被俘後被李唐身送東市、斬首示眾。

這兩位梟雄的結局還真是應了“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的古語,素來以仁義治天下的李唐為什麽會如此處理這二位呢?

公元620年,大唐已經基本肅清了其他割據壹方的梟雄,唯壹能與李唐抗衡的也只有王世充和竇建德了。

同年7月,唐軍在秦王李世民的統帥下,出關與王世充逐鹿中原。此時的唐軍實力雄厚,兵強馬壯,雖然王世充部稍稍弱勢,但是在自己的地盤內作戰,又早有準備,本該有壹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可是壹開戰,鄭王王世充就傻眼了。

由於鄭王平日裏橫征暴斂,剛愎自用對自己的部下很不好,惹得臣民們對他早已經是怨聲載道。

與唐軍剛壹交戰,局勢就迅速惡化,各地守將紛紛不戰而潰,爭先恐後地都投降了唐軍。僅僅兩個月時間,鄭國就只剩下洛陽這最後壹座孤城了。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向河北的竇建德求救。夏王竇建德與王世充本來是相互爭鬥的宿敵,可是竇建德十分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在公元621年2月,親自領軍援助鄭王。

在與唐軍對峙初期,李世民命副帥李元吉據守洛陽城外,防備王世充狗急跳墻,而自己親率鐵騎阻擾竇建德的援助。唐軍利用自身鐵騎的優勢,多次襲擾竇軍,夏王損失慘重。

在此不利的情況下,竇建德的幕僚淩敬提出:“應當避開唐軍的鋒芒,過黃河奪取河東之地,此乃圍魏救趙的上策”。要說這個計策實在是高,既可以趁機擴充自己的地盤,又可以降低自己的損失,也能達到迫使唐軍回援,解鄭王被圍之困。連夏王的妻子曹氏都勸竇建德采納這個建議,可是竇建德卻義正言辭地說道:“鄭王危在旦夕,既然答應了援助,怎麽能自食其言,讓天下人恥笑呢”。於是全軍向虎牢關進發,準備與唐軍決壹死戰。

竇軍雖然有數十萬之眾,但行動緩慢,唐軍正是利用了這壹弱點,派出鐵騎左右偷襲,最終在牛口渚活捉了夏王竇建德。

主帥成了俘虜,竇軍瞬間土崩瓦解,王世充壹看救援無望,也只能出城投降了,唐軍將二人押赴長安。

竇建德和王世充都是隋末比較出名的梟雄,如今戰敗,李淵如何處置他們成了天下熱議的話題。

關於這二人,天下人對他們的品行為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夏王竇建德素來以仁義行事,這壹點頗像三國時期的劉備。他之所以能雄踞河北,也正是因為他的仁義。

《舊唐書》記載“ 少時,頗以然諾為事。 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 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

起兵後,由於竇建德待士卒如兄弟,常常同甘***苦,所得財物也盡數分給士兵,所以竇建德靠著他的仁義是迅速壯大,爭相投奔他的人是越來越多,不到幾年時間就從壹個底層的農民縱身壹躍,成了稱霸壹方的諸侯。

在河北地區,竇建德被百姓稱為“義王”,竇建德落敗後,他的余恩仍舊留存在百姓心中,並為其建廟,世代供奉。

而王世充卻剛好與竇建德相反,不論是哪本史料,對他的記載都不好。史料記載,王世充其人“好猜忌,信讒言”。早期的瓦崗五虎將曾投奔王世充,但都因為王世充的“小人行徑”而紛紛“背叛”。

總得來說,王世充是個弒主求榮十足的小人,竇建德則是百姓心中的好義王。

但是李淵最後將義王竇建德處死,卻放了小人王世充壹條生路,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這得說說李淵的考慮了。

竇建德在河北地區名望極高,如果不殺了他,難保還會有人依附他。而王世充則不然,他在兵敗前已經是眾叛親離,就算放了他,對大唐也不會有威脅。果不出李淵所料,雖然王世充勉強保了條小命,但在流配途中就被他自己的仇家給殺了。

李淵斬殺竇德建後,河北百姓仍然感念竇建德的仁義,在河北為他建起了“竇王廟”世代供奉。

而大唐想要的斬草除根目的也沒有達到,雖然竇建德已死,河北百姓也從來沒有真正臣服大唐。不久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就嘯聚了數萬之眾,繼續與唐軍抗衡。

從竇建德和王世充的不同人生可以看出,這世界無所謂小人與仁君,只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需要罷了。

竇建德靠著仁義起家,最終也死在了仁義上,可謂成也於斯敗也於斯;而王世充則靠著自己的小人行徑暫時保住了壹條命,但總歸作惡太多,最終也沒落得好下場。

竇建德雖死,但他給世人留下了好印象,這才是李淵所害怕的。為了徹底斬草除根,李淵做了壹回“小人”,可也難改河北之地繼續“反叛”的結果。

由此可見,“仁義”倒是很可怕的東西,它既能保人命也能要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