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也叫升天節。這壹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九被稱為“陽數”,在農歷九月初九,二或九都是陽數,所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壹個道教神仙故事: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年輕人,父母雙全,妻兒壹大家子。雖然日子不好過,但半食半餐也能過得去。誰知道,不幸的事情來了。汝河兩岸有瘟疫,家家戶戶生病,到處都沒人埋屍體。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個瘟神,每年都出來走壹圈。它把瘟疫帶到任何地方。桓景決心拜師學藝,為民除害滅魔。聽說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大仙,於是他收拾行囊,動身上山拜師學藝。
費長芳送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嶽,沒日沒夜的練。轉眼間又是壹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上前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了。妳趕快回到妳的家鄉去殺人。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老家,給鄉親們打電話。告訴大家大仙說的。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山茱萸葉子各分成壹塊,說是可以隨身帶著,所以瘟疫惡魔無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啄了壹下,說喝菊花酒不會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後,他帶著自己的降妖龍劍回到家中,獨自壹人坐在屋內,等待瘟疫惡魔的到來,奮力降妖。
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風旋轉。瘟神從水裏出來,穿過村子走上岸。千戶人家壹個人都沒有。突然,他擡頭看見人們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腳,只感覺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於是轉身向村裏走去。我看見壹個男人坐在房間裏。吼壹聲就往前跳。桓景見瘟神來了,連忙拔劍迎戰。打了幾個回合,妖文打不過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壹聲把降妖青龍劍扔了出去,只見劍閃著寒光追著妖文,刺穿了他的心臟,把妖文撲倒在地。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沒有受到瘟疫惡魔的傷害。人們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災,用桓京、世代相傳之劍刺死妖魔的故事,從兒子傳到孫子,壹直傳到現在。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的由來
九月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是紀念祖先、掃墓的節日。
來源
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重陽節,原本是壹個喜慶的日子。古人把天地萬物分為陰陽,陰代表黑暗,陽代表光明和生機。奇數為正,偶數為負。九是奇數,所以它屬於楊。九月初九,日月相會,二陽重,故稱“重陽”。
這壹天,正是中秋時節,天高氣爽。這是壹個登高遠眺和放松的好時機。中國歷代很多文人墨客,此時登高望遠,飲菊花酒,吟詩取樂,留下了無數詩篇。
九月,寒冬來臨,人們開始購買冬裝。他們祭祖的時候也不忘燒紙衣,讓他們在冥界過冬。於是,重陽節演變成了給祖先掃墓、燒冬衣的節日。
慶祝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也是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壹些會館至今還保留著重陽節祭祖的習俗,這壹天被稱為“秋祭”。
在這壹天,其他人可以選擇更傳統的方式來慶祝,如家人或朋友聚會進行戶外活動,既可以欣賞自然風光,也可以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每月的每壹天都是九個數字,雙陽重,故名重陽節。作為壹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重陽節的特點是爬山、賞菊、飲菊花酒、插山茱萸、吃糕點。
其中,最突出的節日活動是爬山,爬山的習俗始於西漢。劉欣《西京雜記》雲:“三月已過,九月已過,士女遊戲,故作者重九、三,點登山辟邪避災之意。”唐代詩人杜牧在《九天登高》中也有描述: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稱為重陽節和山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巧妙地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結合在壹起,成為了壹個尊敬老人、關愛老人、幫助老人的節日。1989年,中國每年都把這壹天定為老人節。各地每天都要組織老年人去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很多家庭的年輕壹代也會幫助老人去郊區。
民間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壹般有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在民間,山茱萸是“避邪翁”,菊花是“延壽客”。兩者結合,賦予重陽習俗吉祥之兆。
重陽又叫重陽,因為《易經》把“九”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或九個日子重合,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值得慶祝的吉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據文獻記載,當時有爬山飲菊花酒的習俗。
中國人對重陽節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很多祝賀重陽節、詠菊花的佳作。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祭思山東兄弟》:“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李白《九月十日事》:“昨日爬山,今日又給。菊花太苦,受這兩個重陽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