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海明威的硬漢風格

海明威的硬漢風格

作為知名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方式、興趣愛好都與壹般人想象的文人學者類型完全不同。童年的他是個活潑調皮的“野孩子”,經常纏著熱愛戶外活動的父親帶他去打獵釣魚。入學時,他幾乎參加了所有的體育活動,尤其是對拳擊和橄欖球的熱愛是瘋狂的,壹直保持到晚年。由於這種長期的鍛煉,海明威強健的體魄和兇狠的外表使人無法把他與壹個“作家”的形象聯系在壹起。事實上,甚至當他還是壹個如此癡迷於激烈體育活動的學生時,他就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模仿當時流行的幽默之筆寫壹些雜文和報告,很快就顯示出令人欽佩的才華。剛滿十七歲的他被選為橡樹園高中校刊的主編。19歲的海明威從1917畢業後,在叔叔的推薦下,離開家去了堪薩斯,在《堪薩斯城星報》當記者。

早在他畢業之前,第壹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美國戰爭後,還在上學的海明威受到愛國熱情的鼓舞,幾次要求參軍,但因年齡限制未能如願。直到戰爭結束,1965438+2008年5月,他才獲得了參加美國紅十字會戰地服務隊當記者的機會,奔赴意大利前線。沒想到,他剛到那裏不久,就在開著救護車穿越火線的時候被壹顆開花的炮彈打成重傷(野戰醫院的醫生在他全身取出了237塊彈片),而海明威其實就是背著這些彈片,背著壹個傷勢更重的意大利士兵,掙紮著走向救護車站才暈倒的。海明威在後方醫院接受了三個月的治療後,回到了前線,直到停戰後,他才在1919開頭全身傷痕累累地回到了美國。這些傷疤讓他獲得了意大利政府頒發的銀十字軍功章,但戰爭的殘酷和恐怖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此時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回國後,他創作了十幾篇散文,但都被拒絕了。為了謀生,他接受了《多倫多星報》的招聘,成為該報的壹名記者。不久,他與哈德利·理查森結婚了。1992年,海明威被任命為該報駐歐洲特約記者,帶著哈德利去了巴黎。

在巴黎期間,海明威壹方面從事采訪和記者工作,另壹方面又重新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但開始並不順利。他的第壹本作品集(包括三篇短篇小說和十首詩歌)在1923出版時,只印了300本,社會反響也很冷淡。而海明威是那種不肯認輸的“硬漢”。他幹脆辭去了記者的工作,專心創作,並於當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文集《在我們的時代》。這本集子的第壹版在巴黎仍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註,但第二年在美國出版第二版時,它成為1925的十大暢銷書之壹,海明威壹舉成名。海明威從1921到1926壹直待在巴黎。他是壹群從美國來到巴黎的“精神流浪者”中的壹員。在經歷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沖擊波後,這部分人失去了心理平衡,從而感到困惑、沮喪和不知所措。這群迷失了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成了海明威觀察分析的對象,寫了《我們這個時代》短篇小說集和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出。書中引用了美國女詩人格特魯德·斯坦的話作為扉頁。從此,“迷惘的壹代”成為這些精神空虛青年的集體代號,也成為代表這種思想傾向的新文學流派的名稱。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海明威不遺余力地揭露和譴責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暴力和靈魂墮落。作者通過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別,既展示了“迷惘的壹代”青年空虛的精神世界,又反映了自己消極的世界觀。其實書中的巴恩斯就是海明威的自我寫照。

1927年,海明威和哈德利因感情破裂而離婚,隨後他們與波林·博芬結婚,並於次年隨她返回美國。他們在佛羅裏達定居下來,安心寫作。1919年,他們又出版了另壹部代表作《永別了,武器》。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描繪壹個時代人們內心世界演變的洞察力極其深刻。另壹方面,作者直接指責戰爭的罪惡,對人民的苦難發出悲嘆和同情,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消極悲觀主義,這些都表現在他後來的壹系列作品中。

20世紀30年代上半葉,海明威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旅行,釣魚、打獵和觀看鬥牛。這幾年他只寫了兩部作品《午後之死》和《非洲青山》,但都不是很成功。1936年,他出版了短篇《弗朗西絲·馬康博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馬紮羅的雪》,在他寫的幾十篇短篇小說中被廣泛贊賞和公認為優秀作品。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佛朗哥的叛軍與* * *和政府軍激戰。海明威毅然投身於民主與獨裁的鬥爭。那年冬天,他發起了廣泛的募捐支持活動,促成了大半個歐洲。1937年初,擔任美國人組織的醫療部救護隊隊長,兩年內四次赴西班牙。我壹開始是戰地記者,後來幹脆加入了國際縱隊,與* * *和政府軍並肩作戰。由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這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鬥爭最終失敗了。海明威滿懷悲傷地回到美國,戰爭的經歷和失敗的痛苦為他提供了改變精神世界的機會和創作的源泉。他寫過劇本《第五縱隊》和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後者是壹部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並暢銷全球的傑作。是海明威創作生涯中劃時代的裏程碑,被公認為不朽之作,1940位居英國十大暢銷書榜首。

1941年初,海明在歐亞戰爭中厭戰來到中國,對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鬥爭印象深刻。回國後多次公開演講,高度贊揚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浴血奮戰的精神。由於他的聲望,這些演講在激勵美國人民支持中國抗日鬥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5438年6月+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全面爆發。海明威立即將他的私人遊艇改裝成巡邏艇,參與海岸巡邏和偵察,並向政府提供大量情報。1944年,他隨同美軍去歐洲,去前線采訪。他在壹次飛機失事中頭部受傷,幾乎死去。為此,戰後,美國政府授予他壹枚銀星勛章。

1945年3月,海明威在勝利前夕回到中國,隨即移居古巴首都哈瓦那,繼續他的創作生涯。他發表了壹些短篇小說和兩部中篇小說,其中《老人與海》(1952)是另壹部不朽的作品,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1953年普利策文學創作獎。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海明威已經失去了他的創作精力,因為他壹直受到幾種疾病的折磨。1970年,也就是他去世十年後,出版了他的最後壹部小說《激流中的小島》。這部小說早在1951就完成了,但壹直沒有出版,也沒有修改(反復修改作品是他壹貫的謹慎風格),就送到了某銀行的金庫裏。直到1970,他的遺孀瑪麗·海明威和出版商查爾斯·斯克裏布納才拿出手稿,整理後公之於眾。這是海明威寫的唯壹壹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小說。

從65438年到0958年,海明威搬回愛達荷州休養,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抗爭了近三年。最後,根據他悲觀的觀點:“在人與自然或外力的鬥爭中,最後壹個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被打敗”,他決定擺脫病榻上的痛苦,於1961年7月用心愛的雙管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雖然自殺可以視為壹種被動的自我毀滅,但如果以海明威這種永不放棄、蔑視死亡的“硬漢”作為對比,他的自殺並不是疾病的解決之道,是“寧死不屈”、“同歸於盡”。或許也可以認為,這最終統壹了他消極的世界觀和他所提倡的“硬漢”精神之間的矛盾。

歐內斯特·海明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造了簡潔流暢、清新脫俗的風格,凈化了壹代人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壇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寫道。他高度評價海明威。他認為:“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壹。他敢於突破傳統,創造不符合主題需要的新風格和新技法。”

歐內斯特·海明威小說的藝術風格,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基本上都是壹種看似粗糙簡單,感情極其深厚的筆法,就像緩緩流動的火山熔巖。表面看不到它所包含的溫度,卻是白熾的熱流。海明威的寫作信條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由技巧和想象虛構出來的。它們必須來自作者自己融化的個人經驗,來自他的知識,來自他的頭腦,來自他的心,來自他的壹切。”(摘自海明威短篇小說《午後之死》)。秉承這壹原則,海明威從不相信任何“理論”。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視覺與所描繪的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讀者之間的直接交流。他要求讀者從人物的語言中把握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反應。為了實現這壹重要目標,他挖掘了渲染人物的華麗辭藻,刪除了普遍認為必不可少的解釋和論點以及壹切多余的隱喻,擺脫了文章毫無生氣的刻板印象,用簡潔而又打磨的文筆讓文章回歸本色。皇家瑞典學院諾獎委員會將1954文學獎授予海明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作家對當代文學風格的影響……”

海明威的新藝術風格感染了二戰後幾乎所有的美國作家,其深刻影響在詹姆斯·瓊斯、納爾遜·阿爾格蘭、諾曼·梅勒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無處不在。海明威作品的另壹個特點是不屈不撓的“硬漢”精神和同時貫穿其大部分作品的反面消極悲觀主義。海明威不僅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迷惘的壹代”的壹員,也是他們的代言人。在此期間,他發表的壹系列作品強烈表達了戰爭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這也在他自己的內心打上了悲觀主義的烙印。盡管海明威在他後期的許多作品中反復強調“硬漢”精神,但這種悲觀情緒總是流露出來。這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矛盾統壹的特征,他將這壹特征融入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關於海明威的寫作技巧,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H·E·貝茨評論說:“除非我弄錯了,海明威深受屠格涅夫、巴爾紮克、莫泊桑和笛福的寫作風格的影響。”具體來說,他說海明威在寫作時經常使用警句語言來表達小說中人物的言語和動作。他的畫風自然天成,不矯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和概括,卻能犀利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充分體現了自然主義的繪畫手法。

海明威的寫作技巧在寫人物對話方面尤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之間的對話簡潔明了,但壹句接壹句,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壹定的深度,能傳達出人物細致入微的思想感情。有時候,雖然只是幾個字,卻包含著有意隱藏的“潛臺詞”。要靠讀者去發掘和理解,去和人物獲得某種精神上的交流。這是因為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拳擊手、鬥牛士、獵人、打手這些不習慣自誇的人,尤其是壹些精神貧乏的社會底層人士。這類人物往往只憑本能行事,即使偶爾吐露心聲,語言也很簡單。海明威根據他們的語調忠實地寫下了他們的對話,從而在他的作品中生動地展示了他們的精神面貌。這種“海明威式”的口頭寫作技巧,自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流行於歐美文壇。然而,雖然有許多作家以他為榜樣,但很少有人能在技巧和效果上達到他的高超水平。至於他簡潔、凝練、清新、流暢的文筆,更是顯而易見,這裏就不用介紹了。

壹個房間壹個房間地看,確實有壹些東西對海明威的性格成長有必要的影響。父親臥室床腳的籃子裏裝著人手的骨頭,壹個骷髏直接放在壹個小方塊裏。書桌上的木箱打開,裏面有壹臺顯微鏡。自然,海明威的父親是壹名醫生。衣櫃門外,有壹整塊龜甲,還有海葵和海星的化石。海明威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和對戶外活動的癡迷,從他童年的環境就已經看出來了。離他的故居不遠,有壹片森林,那是海明威的天堂。小小年紀,劃船釣魚,玩弩槍,在叢林裏遊蕩,自在得像熊壹樣。我爺爺的房間裏滿墻都是書,壹樓的客廳裏有壹架鋼琴,鋼琴上有壹尊貝多芬的石膏像。作家的母親既懂音樂又懂藝術,這對海明威的藝術感受和文學修養當然大有裨益。然而,在當時橡樹園區數百棟漂亮的小樓裏,家家都有鋼琴油畫,書架上擺滿了書。熱愛自然的父親和優雅的母親非常普遍。許多男孩被那片無人照管的野生森林所接納。他怎麽可能是後來的海明威?攝制組走過兩個街區來到海明威紀念館。博物館裏收藏的大多是各個時期作家的照片,只有少量實物可供參考。比如漁船、指南針、手稿、頭盔、靴子、襯衫等。用於二戰時期的實地采訪,只需要壹個大型展廳就足夠陳列了。然後就是後世改編的電影海報。畫的很活潑,格裏高利·派克也很帥,但並不能說明作家的成長。

在古巴哈瓦那,攝制組還參觀了海明威的酒館和咖啡館。壹家酒館有壹個靠窗的座位,海明威經常坐在那裏,從窗戶可以看到作家去釣魚的海灣。攝制組甚至遇到了壹個老船夫,他每次都用小船把海明威送到大船上。給老人買壹杯羅馬酒,老人只解釋墻上的老照片。其中壹張是海明威和卡斯特羅的合影。有壹次是海明威資助了壹個釣魚獎,卡斯特羅拿了冠軍。但老人講不出海明威為什麽會成為海明威。

誰能告訴我們壹系列關於海明威的為什麽?比如作家如何砍掉所有的枝幹,只留下簡潔明了的文筆;比如作家如何賦予語言最大的意義負載和結構性文章的功能,不允許任何自由和多余的闡述;比如壹個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老漁翁如何成為傑作?

攝制組似乎只發現了壹些小細節的影像。

海明威在二十歲時離開了芝加哥。不久他參加了壹場世界大戰,腿部受了傷。參戰的熱情與作品《永別了,武器》和《喪鐘為誰而鳴》中對戰爭的批判態度是壹致的。激烈反戰與英勇參戰的沖突傾向,可能來自故居的小飯桌。海明威的兩個祖父(祖父、外祖父)參加過戰爭(內戰)戰爭證書釘在墻上。壹個爺爺討厭戰爭,另壹個爺爺認為戰爭可以顯示壹個男人的英雄主義。爺爺們都是很好的說書人,作家矛盾統壹的豐富個性就來源於此。

弗吉尼亞說,海明威29歲回到芝加哥,那是他壹生中唯壹壹次。父親自殺後回家參加葬禮。人們從《乞力馬紮羅的雪》等作品中看到的不是野外狩獵經驗的應用,而是危險和死亡對男性的致命誘惑。

海明威在二戰期間仍然深入前線采訪,甚至不安地組織海上巡邏,防備德軍從海上入侵。雖然只是開著改裝過的遊艇在海上巡航,但高度的直接參與精神和使命感,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海明威作為壹名職業記者和作家,很少觸及城市生活這壹主題。他壹生都在做積極的選擇,絕不會把被動留給自己。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完成了無數次冒險,留下了壹批只有他能寫的作品,表演了許多英雄行為,沈迷於軍人、獵人、漁夫,他平靜地選擇了死亡。

很容易說出他和別人的區別,但很難說出為什麽會形成這些區別。陽春五月,橡樹園枝頭上密密麻麻的綠屑反射著陽光。那片野林早就被新區的綠地覆蓋了,充其量只剩下十幾棵槐樹。我還能去哪裏探索海明威?

海明威成長在資本主義衰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使得海明威的思想呈現出壹種復雜而矛盾的狀態。他看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看到了所謂西方文明的隕落,卻從自己狹隘的視野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在眼前感到迷茫,被稱為“迷惘的壹代”的主要代表。除了他最喜歡的釣魚、打獵、滑雪和鬥牛,海明威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是贊美普通人的真誠和勇氣,即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在他看來,人生不過是壹場悲劇,人的唯壹價值和出路就是直面死亡,無所畏懼。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硬漢”,卻又往往孤獨絕望。

在藝術手法上,海明威以對話的簡潔、生動、有力,修辭的幹凈、押韻的自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海明威的語言和形象生動具體,但他的主題是微妙的。初看他的作品,似乎壹目了然,但細讀之後,難免覺得深刻。他曾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壹在水面上,七分之八在水下。

因此,深刻的寓意是海明威寫作的壹個突出特點。

海明威的散文風格樸實無華,簡潔清新。1954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他強調了自己在現代散文中獨特的敘事能力。

海明威的藝術描寫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他不善於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人物缺乏多樣而豐富的個性特征。

由於世界觀的矛盾和嚴重的疾病,海明威於1961年用獵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