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白刃主要經歷

白刃主要經歷

白刃

1918年出生,曾就讀於廈門集美中學。14歲隨叔父去菲律賓謀生,半工半讀。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參加編輯《救亡月刊》。1937年從菲律賓回到延安,翌年加入中國***產黨,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名譽理事,中華歸國華僑文藝協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獎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中文名:白刃

別名:王寄生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18

逝世日期:2016年5月15日

職業:作家

信仰:***產主義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紅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獎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代表作品:《白刃文集》《南洋漂流記》

簡介

筆名王爽、藍默。福建石獅人。中***黨員。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參謀、新聞幹事,《魯南時報》總編輯,《戰士報》主編,連政治指導員,丹東廣播電臺臺長,濱海軍區《民兵報》總編輯,《山東畫報》副主編,新華社記者,中南軍區編輯科長,四野文化部創作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總政治部創作員,長沙警備區顧問,解放軍藝術學院研究員,專業作家。中國劇協理事,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和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白刃”這個名字,是在攻打白彥戰鬥中,親歷與日本鬼子拼刺刀而來

筆名由來

“1940年2月,八路軍在魯南攻下白彥後,遭到日軍反撲。戰鬥中,我跟著陳光代師長在壹個山崮上的觀察所裏,看到我軍將士英勇頑強地與鬼子拼刺刀。戰後,我寫了壹篇戰鬥通訊《在觀察所》。因為打白彥,又和鬼子拼刺刀,隨手用‘白刃’當筆名,以後就沿用下來。未料到這個筆名用多了,組織上也承認了,我的原名‘王寄生’漸漸被淡忘。”這是白刃在回憶錄《歸國七十年》中的敘述。

代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戰鬥到明天》(上、下集)、《南洋漂流記》、《白刃小說選》、《白刃劇作選》,詩集《野草集》,話劇劇本《兵臨城下》,戰鬥通訊《無敵英雄》,傳記文學《羅榮桓元帥紀事》等。還出版有《生死壹條心》、《平常人的故事》、《羅榮桓的故事》及《南洋漂流記》等。

詩歌《鄭秀蘭》、《弟弟的眼淚》均獲1948年山東文協文藝獎,話劇劇本《糖衣炮彈》(已公演)獲1950年中南軍區匯演優秀劇獎,電影文學劇本《兵臨城下》(已拍攝發行)獲長影制片廠獎。

投身革命

白刃原名王寄生,原籍福建石獅。1918年生,14歲時赴南洋謀生。1935年,他在菲律賓馬尼拉華僑中學半工半讀。湖北籍教師董冰如(原名董鋤平,1922年加入中***,曾參加南昌八壹起義)領導進步師生組織“人人日日抗日救國會”。在董老師的教育、引導下,白刃成為救國會的常委,參加編輯《救國月刊》。曾在該刊發表揭露汪精衛勾結日寇的文章。不久,當他知道中***中央和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抵達陜北延安,希望的種子便在心中萌芽,產生了投奔延安的強烈願望,同時為回國旅費發愁。1937年初,他的叔父和兩位同鄉籌建民生公司,準備回國開發海南島,聘請白刃擔任翻譯,願意為他負擔回國旅費。白刃欣然應允。3月初,帶著董冰如老師寫給海南島專員黃強的介紹信,便離開馬尼拉啟程回國。“七七事變”爆發後,對海南島的開發被迫中斷。白刃輾轉於南京、上海,深感救國無門,於是回到廈門,就讀集美學校初中3年級。他身在學校,內心仍向往著延安。已經回國參加抗日工作的董冰如老師在通信中也鼓勵他到延安去。1937年寒假,他回家鄉探親,耳聞目睹泉州駐軍旅長錢東亮橫征暴斂、魚肉百姓的事實,於是以“王爽”的筆名,寫了壹篇通訊《國難嚴重下的泉州軍政》,寄給漢口的《全民周刊》,於1938年5月發表。錢東亮大發雷霆,下令嚴密追查,欲加害文章作者。白刃在福建無法立足,再次出走,下定決心壹定要到延安。他經汕頭、九龍、廣州、漢口、西安等地,壹路經歷了反動派阻撓、日本飛機轟炸以及吃住行方面的艱難困苦,但決心毫不動搖。終於在1938年10月,到達革命聖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大生活

白刃被編入抗大第5大隊,擔任新兵隊的副班長,大隊長是何長工同誌。駐紮在西北古城慶陽。不久,包括白刃在內的1000多名學員,奉命轉移到晉東南。抗大教育長羅瑞卿同誌專程趕來給大家講話,宣布成立抗大壹分校,校長何長工,副校長周純全,校址設在晉東南。學員除了抗大第5大隊以外,還有第4大隊、陜北公學和安吳堡青訓班的大批學員,***3000余人。新的戰鬥生活開始了!“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同學們唱著雄壯的歌曲踏上新的征程,熾熱的革命豪情驅趕走嚴冬的寒冷。在黃河邊,看見咆哮的河水猶如萬馬奔騰,在陡峭的峽谷中響起雷鳴般的回聲,頓感驚心動魄。在沁源縣等地,沿途看到遭日寇”三光政策”洗劫過的村莊城鎮,皆成廢墟瓦礫,又義憤填膺,恨不得血刃敵寇,為死難同胞報仇!在經過2000余裏的艱苦行軍之後,抗大壹分校的學員們抵達屯留縣故漳壹帶,在這裏安營紮寨,開始了有規律的學習、戰鬥生活。這裏東望太行山,地臨漳河水,距離駐紮在武鄉縣的八路軍總部不遠,真是個敵後辦學的好地方。根據戰爭的實際需要,壹分校第5期成立了特科營,下屬化學隊、工兵隊和機槍隊。白刃分配在化學隊,***有40多名學員,駐紮在西溝村。課程主要是毒瓦斯的種類、性能、化學成分和防毒知識。當時,日寇喪心病狂到處施放毒瓦斯,給我方造成很大的威脅,教育抗日軍民認識毒氣的作用和防護的辦法,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生活方面,抗大分校學員的條件十分簡樸,每人每天的夥食標準是5分錢菜金,包括3錢油、3錢鹽和1斤蔬菜,主食小米飯管飽吃。最使大家胃口大開和念念不忘的,是晉東南生產的小米非常好吃。沁縣檀山壹帶盛產的“沁州黃”小米,品質尤佳,曾列為朝廷貢品。在學習方面,大家因為能經常吃到“偏飯”而深感榮幸。這指的是八路軍總部的首長經常來抗大給大家作報告;朱德總司令來看過大家,還和學員壹起參加籃球比賽。為了慶祝中國***產黨成立18周年,化學隊還出演了壹個話劇和壹個大型活報劇。大型活報劇叫《天堂地獄》,是白刃根據《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總危機與蘇聯部分編寫的,把美國、蘇聯和非洲人搬上舞臺。演出後,指導員找白刃談話,說他馬列主義學得不錯,對當前政治形勢有認識,叫他寫入黨申請書。就這樣,這個壹直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歸僑青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不久,日寇分9路圍攻我晉東南根據地,學校搬到太行山上,白刃被抽到宣傳隊工作,其文藝特長得以充分施展。他們在平順、壺關、陵川壹帶的農村活動。寫標語、說快板、拉洋片、演街頭劇、唱抗日歌曲、召集群眾會、利用壹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武器,宣傳我黨主張和抗日救國道理,動員群眾支援抗日軍隊,粉碎日寇的進攻。1939年9月,抗大壹分校第5期在太行山上舉行了畢業典禮。化學隊的學員分配到八路軍的3個主力師。白刃分配到115師,在司令部當參謀,從此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