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通過對前寒武紀古生物的研究,發現膠遼徐淮地區各剖面的生物演化序列有其自身的生物組合,但反映的整體生物特征是新元古代生物演化階段的產物。膠遼徐淮地區的生物演化序列反映了前寒武紀生物演化最活躍的階段,即後生動植物廣泛分化,微藻開始多樣化發展。同時,大型多刺疑似物種的出現預示著生物發展的新時代。
本書在膠遼徐淮地區與全球新元古代地層對比中,發現古生物全球對比存在兩大問題,即:①生物的演化序列是否完整(生物發育的多樣性);②生物橫向對比相容性(可選保存環境)。
前寒武紀地層對比以生物組合為基礎,生物組合的差異是沈積環境(生態)和生物演化的綜合反映。過去膠遼徐淮地區的地層對比主要來自傳統的巖性等時對比,通過40多年來不同地區填圖測得的剖面,部分人工按巖性進行等時對比。隨後,圍繞已建立的、由巖性“等時”對比填充的傳統地層柱狀圖,開展地層(生物、同位素、巖相)綜合研究。通過近年來的生物地層學研究,作者發現生物組合所反映的地層序列與原預定的地層序列和對比有很大的矛盾。
1.微古植物的矛盾
根據全球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微體化石中大型棘球絳蟲的演化序列主要來自900 ~ 600 Ma的地層。大棘球絳蟲及其* * * *產生的棘球絳蟲(豫西、陜西、陜西),中國,包括水棘球絳蟲、管囊線蟲、環棘球絳蟲和網棘球絳蟲(板塊11)(胡,,65438+)。嚴玉忠、朱世興,1992;殷,高林之,1995,1999),根據海綠石同位素年齡,其地層時代為1200 ~ 1100 Ma,置於中元古代(關等,190 Ma)。筆者認為大刺狀疑似源類應出現在1000Ma之後,即青白口期(表2-1)。從全球大地構造格架看,也符合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閉合過程中新生物爆發的論點(高l .,1999);南沱冰期後,在揚子地臺震旦系中出現了壹個新的刺狀疑似物組合(尹等,1987,1997,1999;尹等,1990,1995,1997),其組合的多樣性與早期多刺疑似種明顯不同,但其進化類型與早期多刺疑似種明顯延續。中朝地臺東部膠遼徐淮地區的微體化石組合不同於豫西和揚子地臺,與薊縣中、新元古代相比,明顯高於青白口系。但在揚子地臺震旦紀冰期前後,膠遼徐淮地區中南部多刺疑似種沒有滅絕和突變特征。因此,膠遼徐淮地區地層在地層柱狀圖中的位置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將膠遼徐淮地區的前寒武紀地層視為南沱冰期之前的沈積物,證據之壹就是將羅泉冰期與南沱冰期進行對比。有學者根據δ13C峰值與薊縣剖面霧迷山群對比,將豫西汝陽群劃分為中元古代(肖等,1997)。盡管如此,汝陽群的新元古代組合並不支持這壹觀點,因為它從未出現在薊縣剖面的中元古代地層或世界中元古代地層中。
2.生動與植物的矛盾。
膠遼徐淮地區的後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在大部分層位為* * *層,高於青白口系。幹骺端Chuaria(鄭,1980;邢玉生等(1985,1989)將劉老碑組確定為新元古代地層(青白口系),隨後在華北地臺北京西山和膠遼徐淮地區的新元古代地層中發現大量的中元古代地層,建立了Chuaria-shousxienia-Bipatinolla組合帶(唐峰等)Pararenicola-Paleolina組合帶和水母狀印記化石可與三峽震旦系生物群(唐峰,高林芝1999)、澳洲埃迪卡拉動物群、俄國白海動物群和印度文德亞群對比。膠遼徐淮地區的生物和植物地層與其他地區的晚前寒武紀地層的對比在於:揚子地臺南沱冰川沈積地層的對比標誌在中國和朝鮮都沒有發現,那麽膠遼徐淮地區的生物所代表的地層是前南沱冰川沈積還是相當於所有的震旦紀地層?這個問題壹直是我們討論的焦點。因此,在本書闡述之前,膠遼徐淮地區新元古代巖群在地層柱狀圖中的位置還沒有真正解決。
(2)膠遼徐淮地區新元古代地層對比的主要問題。
(1)在膠遼徐淮地區,不同地區地層對比的矛盾在於按生物演化排列的古生物序列與傳統地層對比排列的巖組序列之間的矛盾(表1-1至表1-3)。例如,在傳統的地層對比中,安徽的時嘉組和江蘇的時嘉組都位於新元古代地層柱的較高位置(接近新元古代頂部)。實際古生物情況如下:從全球來看,蘇北時嘉組(圖版6圖2、圖4、圖6)的微體化石都很高,代表震旦系較高的層位,地層柱中該組的位置與古生物壹致;而安徽時嘉組中的微體化石代表了較低的地層,該地層在地層柱狀圖中的位置與古生物的位置相矛盾,說明兩個地區的時嘉組不是壹個層位。
(2)過去對比整個膠遼徐淮地區的新元古代地層時,盆地南北兩端的地層相對較低。如吉林渾江段的萬隆組、八道江組、青溝子組、淮南劉老陂組均在張趨組下進行對比。而劉老碑組和青溝子組的生物組合是非常高級的產物。在本書中,板數為1 ~ 11的微植物主要出現在650Ma以後。
(3)北部地區遼東半島南部王家灘組的水母化石等某些種類的化石在徐淮地區傳統的巖性對比表中沒有出現,表明徐淮地區缺乏這壹時期的地層。
總之,膠遼徐淮地區的地層對比以生物地層對比為主,可以通過非巖性對比來解決。只有通過生物地層學和綜合地層學的研究,才能徹底解決不同盆地和不同沈積層序的巖組對比問題
(3)地層剖面的銜接與對比
在整個研究區,遼東半島北部的瓦房店市西部山區和遼東半島南部的大連新元古代層序發育較為完整。大連地區地層巖石變形變質作用復雜,尤其是新元古代泥質巖。這些地區是中生代板內造山區,但地層剖面是連續的。山東半島北部的蓬萊群與遼南大連-旅順地區的震旦系相似。魯中新元古代沒有變形,但不完整,很多巖層缺失。蘇皖北部的新元古代是壹系列由東向西推覆的構造片,是著名的徐蘇弧形構造的壹部分。新元古代巖層與下古生界形成壹片,推覆於上古生界之上。大多數剖面有頂界(被寒武紀平行不整合覆蓋),但沒有底界,有些剖面既沒有頂界也沒有底界。在1: 20萬區域地質填圖過程中,江蘇和安徽的地質學家給每個巖石切片中的新元古代取了不同的組名。之後充分考慮各巖石薄片的巖石特征、接觸關系和壹些古生物資料,將不同的巖石薄片連接起來,疊加成壹個徐淮地區新元古代地層柱狀圖。總的來說,這個地層柱狀圖符合客觀地質記錄,反映了我國區域地質工作者對客觀地質記錄的認識。隨著徐淮地區古生物資料的積累和野外地質調查的進展,人們發現並懷疑某些巖組的銜接存在問題,主要是因為蘇北時嘉組和皖北時嘉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巖組。過去由於簡單的巖性對比,淮南地區的新元古代僅相當於蘇北地區的下新元古代(表1-4)。大面積對比也是基於簡單的巖性對比,如表1-1到表1-3。在徐淮地區與遼東半島的傳統對比中,相當多的地質學家認為吉林和遼南的新元古代系從徐淮地區向現在的位置移動了800km(徐學思,1981)。
表1-4兩淮地區地層的銜接與對比
(據王貴香,1984;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985)
近年來,遼寧和徐淮地區獲得的新元古代古生物資料與傳統的對比方案相矛盾;與地震災害事件的等時性比較相矛盾。在巖性方面,除十三裏臺組(遼南)和維基組(蘇北)的紅色疊層石外,其他巖層的巖性並不完全壹致,無法逐層對比,更不用說完全不同的層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