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急求壹篇1200字的名著欣賞(壹輩子)

急求壹篇1200字的名著欣賞(壹輩子)

復活欣賞

作者簡介

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作家。1328年9月出生於圖拉壹個顯赫的貴族家庭。我父母早年去世。童年和青春期接受了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65438-0844進入喀山大學,受法國啟蒙運動影響。1847對學校教育不滿,他輟學回到家鄉亞斯納亞·博利亞納。他試圖改善自己莊園裏農民的狀況,但沒有成功。1851年,他隨大哥去了高加索,當了誌願軍,然後參加了克裏米亞戰爭。托爾斯泰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寫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春》(1851-1857),軍事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1856),中篇小說《壹個地主的早晨》(65438+)。60年代初,他的創作達到高潮。除了中篇小說《哥薩克》(1853-1863),他還創作了史詩小說《戰爭與和平》(1866-1869)。安娜·卡列寧(1873—1877)是70年代的主要作品。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長期精神探索的基礎上,他完成了世界觀的徹底轉變,脫離了自己的階級,轉向了宗法農民。此時,他加強了對專制制度的批判,同時也宣揚“不以暴力對抗邪惡”和“道德自強”,80年代後,托爾斯泰繼續出代表作。小說《復活》完成於1899,可以說是作家壹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此外,他發表的主要作品還有:《伊凡伊裏奇之死》(1886)、《海茲繆拉》(1904)、《舞後》(1911)、劇本《黑暗的力量》。晚年的托爾斯泰總是深深苦惱於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農民的距離,對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的巨大差距感到非常不安。1910 10 10 10離家出走,途中得了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站去世。享年82歲。

摘要

杜克·聶赫留朵夫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審員。有壹次,他參加了對兩名酒店服務員和壹名妓女謀殺罪的審判。出乎意料的是,妓女瑪絲洛娃從她與眾不同的眼睛裏認出了她就是卡秋莎,他在年輕時曾瘋狂地愛過她。於是十年前的往事壹幕幕呈現在聶赫留朵夫面前:那時他是大學生,暑假住在姨媽的莊園裏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愛上了姨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喀秋莎。他們壹起玩,壹起聊,感情純潔無瑕。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加入近衛軍,路過姨媽的莊園,又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莊嚴氣氛中,他看著卡秋莎穿著白色連衣裙的苗條身影,緋紅的臉龐,微微瞇起的黑而發亮的眼睛,又壹次體會到了純愛的喜悅。然而,在那之後,世俗的觀念和激情占了上風。臨走前,他帶走了卡秋莎,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就徹底忘了她。現在,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罪過,他的良心受到了譴責,但他害怕被瑪絲洛娃認出來,當場出醜。他內心很緊張,思想很混亂。其他法官和陪審員心不在焉,發表空洞的評論。結果,瑪絲洛娃被錯誤地判處在西伯利亞服四年苦役。當聶赫留朵夫發現他們失職的後果,看到馬斯洛被判刑後吊著哭著申訴不公的悲慘境遇,決心找到總統和律師,試圖補救。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聶赫留朵夫懷著復雜而激動的心情去了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吃飯。本來,這裏的奢華風格和優雅氛圍,常常讓他覺得很舒服。但今天他似乎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壹切都很惡心:柯爾查更將軍粗魯傲慢;大小姐渴望結婚;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找了個借口提前離開。回到家,他開始反思,凈化自己的靈魂,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可恥的,惡心的”。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壹個貴族的大老婆的風流韻事;他反對土地私有制,卻繼承母親的田莊揮霍無度;這壹切都發生在對喀秋莎犯罪之後。他決定改變他的壹生。第二天,他對管家宣布:收拾好妳的東西,解散仆人,搬出這個大房子。

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詢問他們孩子的情況。起初,她很驚訝,但她不想碰傷口。她簡單回答了幾句,把他當成了可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盧布煙酒來麻醉自己。第二次探監時,聶赫留朵夫去了監獄,說他要賠罪,甚至要娶她。這時,喀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妳這輩子利用我取樂,來世還想利用我自救!””後來,聶赫留朵夫幫助了這位難纏的朋友,改善了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聶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上訴仍被駁回,於是他只好向皇帝請願,並立即返回莫斯科準備和卡秋莎壹起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影響,原諒了聶赫留朵夫,並同意與尊重她、關心她幸福的西蒙森結合。聶赫留朵夫還從《聖經》中得到了“人類應該彼此相愛,而不是彼此憎恨”的啟示。

作品欣賞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期的代表作。此時,作家的世界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拋棄了傳統的上層地主和貴族階級的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視各種社會觀點,通過男女主人公的經歷生動地描繪了俄國社會的真實圖景:漠視人命的法庭和囚禁無辜者的監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衣衫襤褸的囚犯;貧瘠破產的鄉村和奢華的京都;無邊無際的西伯利亞和戴著手銬腳鐐的政治犯。他以最清醒的現實態度對當時的整個國家機器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義審判“法官”,撕下高高在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和貴族代表的面具,剖析他們骯臟的靈魂。更深刻的審判是在聶赫留朵夫的頭腦中進行的。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壹個罪人。在法庭上認了喀秋莎之後,“他的靈魂深處不得不感受到那種行為的殘忍、懦弱和卑鄙,也感受到他的閑散、墮落、殘忍、懶惰的生活也是如此。”從此,他開始了思想和人生的轉折。他試圖從“動物人”向“精神人”轉型,試圖用受害者和普通人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壹切。他逐漸成為班上的評委。作者通過主人公與統治階級高層的交往,發現掌握生殺大權、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並認識到“吃人不是從森林開始,而是從部委、衙門開始。”聶赫留朵夫跑到窮人最底層,看到農民在饑餓線上掙紮。他認識到“農民貧窮的主要原因和白天壹樣明顯。也就是唯壹能養活他們的土地被地主從他們那裏拿走了。"

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筆下的主人公,他表達了作品的主旨。但是,如果沒有喀秋莎這個形象,人們的生活就不會得到充分的展現,《復活》就不會有如此深刻感人的力量。作者寫《喀秋莎》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這樣真摯的同情和愛。她還是姑娘的時候,是地主家的養女和仆人,卻壹點也不卑躬屈膝。她是無辜的,但是幼稚無知。她懷著壹顆單純的心,憧憬著美好的世界,沈浸在幸福的生活中。被強奸過的卡秋莎也有幻想。直到風雨交加的秋夜,聶赫留朵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裏,打牌,談笑風生,而卡秋莎在列車旁跑著喊著,卻得不到回音。這個時候,她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屬於兩個世界。她真的想跳到車輪下度過壹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的母性情懷,但從此她在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和掙紮。“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意識到“所有那些關於上帝和善良的話都是謊言”。喀秋莎·瑪絲洛娃的形象豐滿真實,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女性畫廊中獨樹壹幟。其典型意義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過喀秋莎和她的不幸經歷,反映了“壹路洶湧澎湃,直達最深海底的偉大的人民大海”(列寧語)。在意象體系上,她與聶赫留朵夫相得益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如果說,在托爾斯泰的構思中,聶赫留朵夫復活節之夜的情欲是他墮落的開始,那麽,卡秋莎在風雨車站場景中對善與神的懷疑和否定則是她墮落的內因。他們人生的轉折點取決於他們對永恒法則——神的真理的態度。所以他們後來的精神復興,第壹道光就是皈依上帝,恢復對善與愛的信仰。聶赫留朵夫懺悔降級,喀秋莎互相原諒挽回愛情。同時,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也寫出了男女主人公關系中的社會因素和階級對立,使社會主題和倫理主題緊密結合,融為壹體。

作為貴族,在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下,托爾斯泰看到的只是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劇,社會道德的淪喪,鄉村的破產。為了與資本主義世界競爭,他自然轉向了農民。盧那查爾斯基指出,這只是托爾斯泰個人探索的結果,也是從赫爾岑到民粹主義的道路,而“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尤為典型”,因為他客觀地反映了俄國農場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這也決定了聶赫留朵夫形象的典型意義。

自本世紀初以來,《復活》在中國已經出版了六個版本。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劇作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戲劇出版並上演。作品和他們的妻子成為中國讀者和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