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輪下》——我們是否應該在巨輪之下

《輪下》——我們是否應該在巨輪之下

《輪下》,我讀它,不是源於書荒時B站UP主的推薦,也不是追捧於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的盛名,而是因為被封面壹句話所吸引——“時代的巨輪呼嘯飛馳,怎樣的人生才算精彩?誰也沒有答案,只知道我們要加速奔跑。”

這部小說取材於黑塞在毛爾布侖修道院的不愉快經歷,因此被認為有濃厚的自傳色彩。從小說梗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本小說是對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德國舊教育制度的血淚控訴,也體現了對當時整個社會的質疑和反思。

主人公漢斯?吉本拉特,他本來行走在快樂的軌道上,他最愛的活動是釣魚,他最好的夥伴是奧古斯特,他最愛的動物是兔子,他本來也曾擁有壹個美好、自由、有點狂野的小男孩所能擁有的快樂時光。可是被視為神童的他,卻只能在家人老師的滿懷期待之下用功學習,可笑的是,“他壹定要爭當第壹,為什麽這樣他自己也不清楚”。多麽諷刺啊,舊教育制度只知道讓孩子們學習,卻根本不在乎孩子們是否喜歡學習。

漢斯明顯是不喜歡這樣的學習的,“他曾在這裏與疲勞、困倦和頭痛作鬥爭,堅忍、倔強、充滿雄心,在凱撒、色諾芬、形形色色的語法、詞典和數學作業中度過漫漫長夜,經常處於絕望邊緣。”哪怕他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上神學院,進到城裏,他的第壹感覺都是“壓抑”“望而生畏”“痛苦”“陌生和迷失”,在冥冥中似乎也註定了以後會發生的壹切。

初讀此書,我壹度覺得無聊,覺得看起來甚是平淡,也看不到書名與內容有什麽關系。直到神學院的校長在勉勵漢斯學習時說道:“這樣很好,我的朋友,非常好,千萬不能懈怠,否則妳會被碾到輪下的。”是啊,教育、社會,以及無處不在的各種制度,哪壹個不是無情而龐大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法躲避,我們只能加速奔跑,防止被壓到車輪之下,可是我們卻忘了,我們的人生,明明是可以走著的呀。

在本書中,就有這樣壹個走著的人——赫爾曼?海爾納。他不同於神學院拼命學習的學生,他熱愛自由,蔑視功名,厭惡學校,是壹個勇敢對當時的教育制度反叛的人,哪怕被學校開除,他也毫不在乎。“他在走向孤獨的過程中找到壹種殉道者的享受,無需他人理解。”而本書的作者是赫爾曼·黑塞,我想,同樣是赫爾曼,因此海爾納的身上壹定寄予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的態度,更讓我們了解了作者為什麽要寫這本書。

這樣壹個與眾不同的人物深深吸引了漢斯,讓他們成為至交好友。我相信,漢斯本身也不是學習機器,他是受不了這種教育制度的,可是他內心是缺乏勇氣的人,海爾納的出現讓他看到了這樣壹種可能性,壹種解放自我,追求自由的生活,因此,哪怕有猶豫最後他還是加入了海爾納的陣營。剩下的學生中,我想又可以分為厭惡教育制度卻最終不敢反抗的人,以及完全欣然接受這萬惡的舊教育制度的人。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被壓在這巨輪之下,也有很多人是根本沒有掙紮的力量與勇氣。

這部作品的另壹個主題——友誼,我想這是這本小說唯壹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漢斯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是朋友影響了他的學習,但他不認為這有什麽大礙,反而把友情視作珍寶,認為他抵消了他所有的損失——這是壹種更溫暖、更高層次的生活,從前那種只為盡義務的理性生活與之無法相比。”“他對成績越是不滿意,就越堅定地向海爾納靠攏,離同學們就越遠。他不再是模範生和尖子生,無法再俯視他人,自大的外衣已經不適合他了。”多麽感人,多麽溫暖。

可悲的是,面對跟海爾納這個離經叛道的孩子越走越近的漢斯,老師、同學、父親,都不理解,都感到憤怒,甚至想加以糾正。“所有將引導青年視為己任的人,從校長到父親吉本拉特,到老師與助教,都把漢斯看作他們願望達成的障礙,看作壹股頑固不化、懶散遲鈍的力量,需要強制將他帶入正軌。也許除了那位抱有同情心的助教,沒人能在男孩臉上無奈的笑容裏看到壹個正在沈淪的靈魂的痛若,看到男孩在淹沒前恐懼而絕望地向四周張望。沒有人哪怕有壹瞬間想到,是學校、父親和幾個教師的極度虛榮,讓天性脆弱的孩子落到今天這種地步。”沒有人關心漢斯,甚至是他們,壹步步導致了漢斯的死亡。

不僅僅是學校,當漢斯離開學校,去做壹個學徒工時,他所面臨的,是同樣無情而龐大的社會的車輪。就連漢斯也有時想到“他感到很難過,曾經付出的辛苦、勤奮和汗水,被犧牲的眾多樂趣,當年的驕傲與雄心、希望與夢想,都是憫然,難道這壹切只是為了現在,為了晚於所有同字,被大家恥笑著,去車間當個最小的學徒?!”是的,我想,錯的不是漢斯,是整個社會的評價體系和價值觀。

在這本書中,有壹個句子,我認為是最能代表本書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的——“往往是那些被教書匠痛恨、經常被懲罰、被趕走或逃離的孩子,未來會成為豐富我們民族寶藏的人物。而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在無言的反抗中備受煎熬,最終隕落。”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有人說這是壹部濃重悲觀主義色彩的小說,盡管我不完全這麽認為,可是最後,在漢斯的葬禮上,當校長說出“是啊,教授先生,他本來能出人頭地的。可是優秀的人往往時運不濟,這真是人間悲劇啊!”我的心情仍忍不住沈重起來。男孩的死絲毫沒有帶給他們沖擊,反而只是得到了他們對錯失了壹個好學生的感慨。如此涼薄,怎能不讓人心寒?

說到漢斯的父親約瑟夫,他是壹個典型的小市民,壹個迂腐的舊家長,壹個心智久以布滿塵埃的人,他內心深處懷疑所有超常的能力與人格,出於妒忌的本能對任何超凡脫俗、更自由更高貴的精神力量抱有敵意。所以我想,漢斯的悲劇從壹出生或許就已經註定了,他也曾相信會有奇跡,可是在奇跡到來之前,他已經疲憊不堪了。

最後,漢斯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早已陌生的世界,失意與無望終再與他無關了。“男孩躺在幹凈的床上,額頭依然顯得優雅。 面頰蒼白並顯出聰慧、仿佛命運多舛對他是種特殊的際遇,是他與生俱未的特殊權利。”當老師看到這壹幕時,我想在這壹刻,他們也會相信青春與生命的價值,以及它的無可挽回,可是沒有機會了,因為他們平日裏已經毫不顧忌地踐踏了這壹切。

這本書是很值得壹讀的,至少,看清巨輪,再決定我們是不是需要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