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
如果壹個教授上課時表現幽默,人們就會帶著記憶下課。這在教學或者演講中的確是個事實,在我所經歷的事件中,讓人發笑的演講,電影,課程總能讓人在很長時間內保持對其的認可。幽默的力量可見非同壹般。但輕松壹笑之後,人們記住了什麽?書中說,在美國最讓人乏味的是那些專業演員。這讓我想到了“刻板”“正經”等代表正式或專業的詞語,現在的大多數人更喜歡那些浮於表面的用來娛樂的事情,比如喜劇電影,綜藝節目,言情小說等等。
“會話”
並不僅僅指語言,同時指壹切使某個文化中的人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術。在這樣的意義上,整個文化就是壹次會話。在電視時代,電視上的會話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就如現在這個信息量爆棚的時代,妳更願意看美女演的電視劇壹樣。形象成為壹種會話形式,甚至代替了“語言”的功能,因為妳壹定因為喜歡某個高顏值明星而去追ta的劇,且不論ta到底有多少內涵和實力。
“文字”
文字不只是簡單的提醒物,它在現實中創造了過去,並且給我們震撼人心的濃縮的想象。無論妳所看到的文字是什麽,我相信妳所理解的僅僅是妳從文字中看到的隱喻而已。這也是文字的局限性。寫文字的人很厲害,因為他面對的是無法想象的無形的讀者,甚至要做好準備,準備著接受這些無形的讀者的反對或誤解。所以,是否也可以這樣說,人類創造了文字,並且在用這些自創的符號與自己對話?就像人類創造了鐘表,將“時間”具體在壹個表盤上,然後,人通過自己發明的計時技術與自己對話。那我們所認識的自然萬物,可能並不是它本來的面目,而是他們在語言或者技術中的表現形式。這個問題真的需要哲學家來解釋。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西部非洲壹個部落曾用諺語解決糾紛,這大概就像兩個孩子搶東西,妳告訴他們"先到先得".妳壹定知道這種方式在成人嚴肅的世界裏是行不通的。幾乎所有人更依賴書面語言表達的"真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妳考上大學要有錄取通知書,比口頭表述"我真的考上了"更有說服力。我們的書面語代表的是“事實”,而口頭語代表的是“傳言”。這兩者的不同在於是否可變,同樣在外力作用下,還是書面語言更加堅固。
“鉛字”
有多少人還有閱讀紙質書籍的習慣?當鉛字變為壹種殘余的認識論,它憑借著電視和電腦繼續存活,可功能已經大不相同。甚至在被認為鉛字具有絕對統治地位的學校,也不例外。很多學校已經開始平板教學了,當我拿著平板坐在教室裏聽課的時候,看著整個教室的學生人手壹個平板電腦的時候,我為鉛字的命運和精神擔憂。文化的符號變質了。我並不想攻擊現代信息技術,我只是想以坦誠的態度來為我所真摯熱愛的那壹筆壹劃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