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國文學流派。60年代中後期流行。1965年3月,弗裏德曼將12位作家的作品匯編成短篇小說集,名為《黑色幽默》,該體裁由此得名。黑色幽默故事力求突出生活環境的荒誕和冷酷,諷刺和攻擊傳統價值觀和審美觀念,表現世界的異化、人性的墮落和感情的破碎。壹些評論家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災難面前的笑話”黑色幽默是反理性、反理想主義的文學。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40年,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布萊頓出版了《黑色幽默作品選》,但這個詞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流行。1965年3月,弗裏德曼編了壹本短篇小說集,收錄了12位作家的作品,書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壹詞由此而來。它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壹。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勢頭大減,但新作品仍不時出現,在美國文學中仍有深遠影響。其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庫爾特·沃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波弟、布魯斯·傑·弗裏德曼、唐納德·巴瑟姆等。
具有“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誕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無奈的嘲諷態度表達環境與個人(即“自我”)的不和諧,並放大扭曲這種不和諧現象,使其更加荒誕可笑,同時也使人感到沈重和壓抑。因此,壹些評論家將“黑色幽默”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災難面前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會塑造壹些性格古怪的“反英雄”,用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在描寫手法上,“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情節缺乏邏輯聯系。他們經常把敘事的現實生活和幻想、記憶混在壹起,把嚴肅的哲學和插科打諢混在壹起。比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的彩虹》,沃尼格的《壹流的早餐》。壹些“黑色幽默”小說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代理商和波弟的卡伯特·賴特開始。
黑色幽默也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以翻譯為“災難的幽默”。此外,還被稱為“病態幽默”、“黑色喜劇”、“絕望喜劇”。“黑”意味著絕望、痛苦、恐怖和殘忍。“黑色幽默”與傳統的常態幽默有很大不同:傳統幽默的思想基礎是樂觀主義,人們相信善最終能戰勝惡,帶來輕松、愉悅、明朗的微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礎是悲觀主義。既然面對死亡和荒謬,那就只能對極度的痛苦壹笑置之,化痛苦為歡笑。我們只能不以為然地拿痛苦開玩笑,用喜劇的方式表達悲劇的內涵,從而醞釀出苦澀而陰郁的微笑。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義的影響,其主要內容在於表達世界的荒誕。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消極悲觀,他們否認個體選擇積極行動的可能性。面對荒謬,唯壹能做的就是冷嘲熱諷地給出壹個無奈的苦笑,以暫時緩解痛苦的心情。正是因為他們幽默的人生態度,使他們與慘淡的現實拉開了距離,改變了以往荒誕作家驚訝、迷茫、憤怒的心境,而是把荒誕視為壹種合理的存在,然後心平氣和地去描寫,以保持壹種絕境中的心理平衡。黑色幽默被譽為“荒誕小說”,也是用荒誕的形式來表達荒誕的內容。作家摒棄傳統小說的敘事原則,打破壹般的語法規則,運用誇張、悖論、反諷和克制的冷漠進行創作。場面不凡,情節零散怪誕,人物滑稽,語言睿智犀利。以喜寫悲,成就大功名。
“黑色幽默”文學在上世紀60年代初興起後,很快成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重要的文學流派之壹。它之所以能得到社會的關註,不僅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更在於其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綜合起來看,它有以下藝術特點。
“黑色幽默”作為壹種審美形式,屬於喜劇的範疇,但也是壹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喜劇。“黑色幽默”的出現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動蕩有關,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事物和“喜劇性”矛盾不是作家憑主觀意誌創造出來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雖然這種反思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和認知價值,但作家也抨擊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壹切權威,但他們強調的是社會環境難以改變,因此他們的作品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黑色幽默不同於普通的幽默,它的荒誕、玩世不恭、玩世不恭中包含著沈重和苦悶、眼淚和痛苦、憂郁和殘忍,所以它的苦笑中包含著眼淚甚至憤怒。後來,人們通常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黑色幽默”這個詞。
第壹,特別幽默的風格。黑色幽默不同於傳統文學中的幽默。在西方傳統文學中,壹般來說,悲劇和喜劇的區分是非常明確的。喜劇諷刺了反派的醜陋和畸形,悲劇則表現了正面主人公的痛苦和不幸。但“黑色幽默”文學打破了這壹界限,悲劇的內容采用了喜劇的藝術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為了玩笑的對象,即悲劇的內容以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給傳統幽默的審美形式引入了壹個新的因素:認為痛苦是可笑的,對不幸采取嘲諷的態度。“黑色幽默”的嘲諷和諷刺是非常含蓄和諷喻的。作者並沒有做出明確的道德和政治評價,而是讓讀者從這些冷幽默和喜劇笑聲中理解壹些隱含的意義。作家不拘泥於描寫現實的傳統方法。他們總是用放大鏡和鏡子來看待和反映這個世界,用無限誇張的筆觸來表現客觀事物,從而將它們擴大和變形,使那些黑暗和醜陋的東西更加突出、惡心和可笑。雖然作家持冷眼旁觀、不加批判的態度,但讀者在思考和回味中卻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第二,“反英雄”人物。這些反英雄形象對壹切傳統價值觀都有懷疑和否定,有壹種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也有壹定的追求。這些角色經常嘲笑他們所尊重的,破壞他們所取得的,否認他們所肯定的,抗議他們所接受的。比如馮內古特《五號屠場》的主人公比利就是壹個瘋狂的角色。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教義尤索林是壹個卑微猥瑣怕死的人,是壹個神經異常的人。奧爾德曼認為,這些人“被迫扮演小醜的角色”。產生這種病態畸形人物的土壤,是壹個病態畸形的社會。
第三,“反虛構”的敘事結構方法。傳統小說采用“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壹般有完整的故事結構,有開頭有結尾,情節發展要符合內在的邏輯關系。“黑色幽默”文學完全拋棄了舊的講故事方法,使用暗示、對比、隱喻和象征創造了壹種新的戲劇方法。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誇大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廣闊無垠;它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超越社會、道德、習俗和觀念。小說沒有結構,沒有完整的故事,當然也沒有嚴格的結構。這在結構上清晰地表現出這類小說的幾個特點:往往采用“時間執行手法”,打破常規的時空觀念。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是“時間旅行”的典範,小說中人物的活動詭異地交織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瞬息萬變。乍壹看,令人迷惑,眼花繚亂,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是壹個多層次齊頭並進的特殊結構,對故事的快速發展和主題的深化是有用的。結構的另壹個特點是變化和發展被強化和重復所取代。壹般在傳統小說中,事件的起因、發展、結局都寫得很清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說中,則不然。不是按套路解釋,而是把作品中的人物情節顛倒了。比如《第二十二條軍規》描述壹個人死了又活,生了又死。這在傳統文學中是從來沒有過的,也是不允許的。但在“黑色幽默”小說中隨處可見。這正如馮內古特所說:“讓別人給混亂秩序,我給混亂秩序。”傳統作家能夠掌握廣闊的社會圖景,把成千上萬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有條不紊地排列起來,形成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文章。而黑色幽默作家則本末倒置,“亂了秩序”,把幽默的東西和崇高嚴肅的東西、喜劇的因素、悲劇的因素混在壹起,形成壹個完全新的文化結構。
第四,特殊題材。為了與“黑色幽默”的整體主題保持壹致,作家在選材上也與傳統小說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探索科技領域的主題。“黑色幽默”的作者多為大學教師。他們學識淵博,喜歡把自然科學領域的精華引入文學作品。比如品欽的《重力彩虹》,是導彈發射的軌跡;馮內古特認為掙紮來自《貓的搖籃》中的“動態張力”,掙紮來自《冠軍的早餐》中大腦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其次,“黑色幽默”作家喜歡選擇意義不明、搖擺不定、如夢初醒、霧裏看花的特殊場景。比如品欽的《萬有引力的彩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都是以二戰為背景,但作者的意圖並不是寫壹部“戰爭小說”,也不是真誠地描述二戰,而是啟迪人們,讓人們從這些小說中看到當代社會的弱肉強食。
哦,對了,還有壹首傑伊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