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戲曲專題 孔尚任《桃花扇》的藝術構思有何特點
《桃花扇》是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作品以侯方域、李香群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即作者所說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這是全劇的主題思想,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構思。作者說:"桃花扇壹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壹救矣。"(《桃花扇小引》)這就說明作者所說的興亡不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運,同時還企圖指出明朝三百年基業為什麽會覆亡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後人的借鑒。 那麽從《桃花扇》所展現的故事情節裏,我們是怎樣看到明代三百年基業的覆亡的呢?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清兵乘機入關的時候,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餘孽勾結四鎮迎立福王。他們忘記了中原未原,大敵當前,買妾的買妾,選優的選優,完全是壹派腐化墮落的現象。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們不僅絲毫沒有想到上下壹心,團結對敵,反而假公濟私,自相殘殺,最後甚至調黃、劉三鎮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虛南下,成立剛剛壹年的南明王朝就跟著覆亡。馬士英、阮大鋮對於調黃、劉三鎮截防左兵的後果不是沒有想到的。由於他們"寧可叩北兵之馬,不可試南賊之刀"(《拜壇》),認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統治集團內部的反對派讓步好,就悍然采取了這壹著。作品中關於這方面的大量描繪,鮮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歷史教訓,確是有它深刻的現實意義的。它使我們從壹連串舞臺藝術形象裏清楚地看到當時南明統治集團裏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勢力怎樣由生活上的茍且偷安、腐化墮落,壹步步把國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樣由政治上的把持權位、排擠異己,壹步步走向了投降敵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還通過侯方域的活動表現當時統治階級裏另壹部分文人的生活態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復社文人領袖之壹,在繼承東林黨人的事業,反對閹黨余孽的鬥爭中,表現他政治上進步的壹面。然而正當國家內外危機深重的時候,他卻沈醉在歌樓酒館之中,這就決定他在政治上的動搖態度,不可能擔當起挽救南明危亡的歷史任務。"暗思想,那些鶯顛燕狂,關甚興亡。"作者在侯方域第壹出上場時唱的[戀芳春]裏就語含諷刺。後來又寫他沈迷聲色,幾乎為阮大鋮所收買,到最後更通過張道士的當頭棒喝,指明他的迷誤. 最後作者還為我們描繪另外兩類人的精神面貌。壹類是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愛國將領。作者以極大同情,寫史可法怎樣激勵將士,死守揚州,並終於沈江殉國. 李香君成為我國戲曲舞臺上最光輝的婦女形象之壹。柳敬亭、蘇昆生原來都是阮大鋮的門客,當他們看到了復社文人的《留都防亂揭》,知道阮大鋮是魏閹的黨羽,就拂衣而去。後來左良玉不顧大局,要領兵東下,柳敬亭就不辭辛苦去勸阻。阮大鋮逮捕復社文人下猶,蘇昆生又主動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後,他們寧願歸隱漁樵,不願做清朝的順民,他們的堅強性格和阮大鋮之流形成鮮明的對照。特別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俠義性格和壹個民間藝人所具有的幽默、詼諧相結合,表現了高度樂觀主義精神。然而這些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們只能把國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愛國將領和復社文人身上。當復社文人失敗了,愛國將領犧牲了,他們的希望也跟著落空,結果就入道的入道,歸隱的歸隱,壹個走向消極避世的道路。 從《桃花扇》裏這壹系列的描繪看,它確是通過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兒女之情,表現了南明王朝的興亡之恨,使讀者或觀眾痛恨權奸的誤國,叛將的投降,惋惜復社文人的沈迷,同情城市下層人民的反權奸鬥爭和愛國將領的寧死不屈。作者在作品裏從愛國思想出發所表現的愛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決定於作者的封建正統觀念,他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始終抱著敵視的態度,劇中罵起義軍是流賊,還把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左良玉當作像史可法壹樣的愛國將士來歌頌。左良玉哭祭崇禎時說:"養文臣帷幄無謀,豢武夫疆場不猛",就是罵那班文臣武將鎮壓農民起義無能。同時作者雖然懷著對明朝興亡的遺恨,表現了壹定的愛國思想,但由於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統治的嚴酷,作者對當時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態度。他不僅稱贊清兵"殺退流賊,安了百姓,替明朝報了大仇"(《閑話》),還謳歌康熙聖朝的祥瑞;不僅回避了清兵血洗揚州的慘劇,在結局裏還掩蓋了侯方域的變節,這就不能不在壹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學史上原有不少傳奇通過男女主角的離合悲歡,串演壹代興亡的歷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現,卻使這類創作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它把侯、李的離合之情與南明的興亡之感結合得更緊密。與它同時的《長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紗記》、《秣陵春》等算是結合得較好的。然而《長生殿》是通過興亡之感來突出李楊的愛情,而不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這樣,《長生殿》在下本裏就有部分情節離開了現實形勢來頌揚李、楊生死不渝的愛情,而《桃花扇》寫侯、李的愛情是始終緊密結合明清之際的歷史形勢展開的。由於侯方域本身是參加過復社文人反閹黨的鬥爭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過他的壹連串舞臺活動就有可能比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內部的各種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過她,又正好從側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茍且偷安、腐化墮落。傳奇《媚座》出總批(註:《荀學齋日記》說《桃花扇》評語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筆。《桃花扇本末》則說,"皆借讀者信筆書之"。然而批語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語氣,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認為這些批語"忖度予心,百不失壹",至少他是完全同意這些看法的。)說:"上半之末,皆寫草創爭鬥之狀,下半之首,皆寫偷安宴樂之情。爭鬥則朝宗分其憂,宴遊則香君罹其苦。壹生壹旦,為全本綱領,而南朝之治亂系焉。"清楚地說明了作者的藝術構思。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裏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原書有《考據》壹篇,列舉傳奇中許多重要歷史事實所根據的文獻資料。這種忠於客觀史實的精神,在明清傳奇中,除《清忠譜》外,是沒有可以和它比擬的。然而作者又說:"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這就說明作者不僅忠於歷史事實,同時是通過精心的藝術創造,如排場的起伏轉折,情節的前後照應,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為壹部優秀的傳奇作品,達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較好的結合。《桃花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這兩方面,從作品的凡例、批語看,它是作者創造性地總結明清傳奇作家創作經驗的成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繪、語言的運用,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如《偵戲》中[雙勸酒]:"前局盡翻,舊人皆散,飄零鬢斑,牢騷歌懶,又遭時流欺謾,怎能得高臥加餐。"以獨唱抒發阮大鋮的牢騷,表現了他壹副可憐相。"可恨身家念重,勢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門,便入兒孫之列"壹段白,似乎也不無反悔之意。但接著悄語:"若是天道好還,死灰有復燃之日。我阮胡子啊!也顧不得名節,索性要倒行逆施了。"終於露出其奸邪、陰險的豺狼本相。這樣唱詞和賓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劃了阮大鋮的形象。《餘韻》中[哀江南]套曲更是傳誦的名篇: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榻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跑。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壹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離亭宴帶歇指煞] 然而,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主張"寧不通俗,不肯傷雅"。所以給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餘,當行不足;謹嚴有餘,生動不足。這實際是許多文人傳奇戲在語言上的***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