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化亂像,讓我們反思反省
看當下太極圈的亂像紛呈,牛鬼蛇神粉墨登場,魑魅魍魎囂亂乾坤,吃瓜看戲者更是大有人在,可見分崩離析的現實與“太極壹家”之理想間差距之大,這是毋庸諱言的。
有句話說“心在壹起是團隊,心不在壹起是團夥”,壹人壹個“心眼兒”,只是碰巧都都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人人都要吃飯,都要找配偶,都要賺錢養家,都要出人頭地…總之,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打拼。既然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妳多吃壹口,我就少吃壹口”的叢林法則,就是“有妳沒我”的弱肉強食,這樣的人類群體和動物世界沒有多大區別,甚至因著我們的發達的大腦,比動物更心機算盡,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沒有任何底線可言。
二、路在何方?難道是無解的問題?
再通俗易懂的理性說服,或道德教育,也抵不住現實中利益誘惑。就好比,正值下班車流高峰,而十字路口交通燈壞了,理性告訴我們:互相禮讓有序通過,無論對於整體還是個人來說,都是代價最小的可行方案。可是,當有個別車輛不守秩序,見縫插針的搶道加塞時,絕大多數人都會無意識的效仿,這下秩序徹底亂套。明明都醬成壹鍋粥了,但大家還都在爭先恐後,企圖以壹個個眼疾手快的操作,讓自己能比別人先過去。若自己實在過不去,那誰也別想過去。這是可以想象的最糟糕的“起心動念”了,而現在,這恰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真實處境。
可以說,講道理、談道德,都抵不過“眼前利兒”的吸引力,任何禮儀、任何法律,都可以被當成實現自己取得“方便和利益”的約束甚至妨礙,而被靈活善巧地規避。
三、古聖先賢慈悲的答案!
於是,人類歷史上有如老子、耶穌、默罕默德等大智者指出:宇宙和人類有壹個***同的源頭---“大道”,也叫“谷神玄牝”,聖人老子《道德經》有“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萬有、壹切生命,自然也包括我們人類,都是他的子女,都有同樣的靈魂,都得到了他同樣的元始基因,如母愛子,也都得到了他同樣的慈愛、呵護和祝福,在神聖的造物者面前,人與人是平等的“兄弟姐妹”。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自己家庭裏,倘若有弟弟或妹妹搶了我們的玩具,我們總能讓著他。就算傷他們害了我們,也總能最終理解並原諒他們。
仁慈、包容、博愛和平等這些最美好的品德和相應的美善的言行,就是從這兒開始的,即:從感恩敬畏***同的“源頭”開始,從認同人人靈性平等開始,從相信我們是“陌生的親人家人”開始。既然我們太極人都堅信:“人人皆有壹太極”,“天下太極是壹家”,那麽在太極實修的道路上,我們有什麽理由不團結友愛攜手同行?!
有些美好的人類***同價值觀及其落地執行的體現形式,如禮儀、良俗、秩序、觀念和規則等,這是自人類遠離動物本能生命形態,遠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的蠻荒時代開始,代代傳承,沈澱凝煉,演化流傳而至今而逐漸固化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確保我們能相對幸福的活在“文明”現實中的必備前提。將此“前提”以感性的傳播形式,即“精神信仰”的文化形態,自然而然的輸入到每個人的意識之中,這是必然的,更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去直面生活的種種不確定,甚至種種災難,堅持活下去。再苦再難,也堅守底線,不泯滅良知,不自欺欺人,不至於在互掐內鬥中走向劣幣驅逐良幣的無望境地。才能在尋求自己的幸福的時候,不妨害他人;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與他人和平妥協,從而求同存異、和光同塵,解決各種分歧紛爭。才能在自己並不完美的時候,堅決不去輕易判斷任何他人的善惡;才能找到***同的方向,才能和諧美好的在這個世界裏***同生活下去。這就是關於“大道”和“太極”信仰的實質和現實意義所在。壹個人練太極的外在形式,而對大道和太極的理念沒有任何了解,更沒有升起任何信仰,就簡直堪比東施效顰的可笑,或者買櫝還珠的可悲,殊為可惜、可嘆。
四、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平等”?!
大家位置不能平等,財富不能平等,相貌不能平等,飯量酒量也不能平等……但人格是平等的,說到人格平等,就好比住在壹個小區的眾多業主,無論他們擁有的房產面積大小有何差異、層次高低怎樣不同,還是他的身份貴賤多大的區別,在業主委員會裏,他作為業主的資格都應該是平等的。
我們說“人格平等”,這裏提到的人格是指“人而為人”的資格,具體是指覺知感受人生苦樂的資格,是指壹個人的靈魂和身體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維護自我尊嚴和追求幸福的資格,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平等的。故而,大家的人格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尊嚴。
五、深思:問題的根源在哪兒?
壹個人身處上位,而不能尊重處在自己下位的人,視下位者為附庸,把下位者對自己權利威嚴的諂媚當成衡量是否對其繼續任用、獎勵甚至提拔的重要指標;在下位者不能把自己當成“人”,而熱衷於以諂媚的眼光看上位者,以溜須拍馬逢迎的手段討好上位者……但凡由這樣的個人作為大多數而組成的團體或群體,就算個體有再高的情商或智商,也不會轉化為整體上的秩序、創新、效率和進步,有的只是內耗,只是整體無序下的無數個體的玲瓏八面的沒有底線小聰明,到處充斥虛偽的善或種種無底線的惡。
六、關於“慎獨”的意義與實修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慎獨、天道酬勤,這大概是中國人最常用自勉箴言的前四名了,這裏面蘊含著數千年來中國人總結的寶貴知識經驗,更是由國學思想精華凝集而成。除了慎獨外,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天道酬勤,其涵義容易為大眾理解。而慎獨就有壹定高度了,在這裏我們壹起分享關於慎獨的內涵、意義與實修落地。
1、思考:
太實在了是要吃虧的。這樣講有道理嗎?
偶爾說壹句謊話無關緊要。這樣講有道理嗎?
任何善良美好的道德,離開了誠實基礎,就無從建立。這樣講有道理嗎?
以上這些問題,以及許多類似的問題,都是最簡單的價值觀,是重要人生底層思維,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思維基礎或基礎性思維,習慣性的在不知不覺中就左右了我們的行動、語言、表情甚至起心動念,也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大廈高度和穩固。故而,要認真算壹筆人生的大賬,不僅僅是為了鼠目寸光蠅頭小利,而終成補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的無窮後患。雖然沒有標準答案,理智深思之下每個人的良知自有答案。
2、至誠:
關於“誠”,《中庸》有雲:“至誠如神”,又言:“不誠無物”。
誠實是壹切善的基礎,任何美好的品德,離開了誠實都不能建立;而不誠實則是壹切惡的開端。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不誠實就如同大堤上的蟻穴,哪怕壹點點不誠實,也會使自己人生的大廈開始起動崩塌的趨勢。不誠實不僅會妨害他人,它壹定會反過來傷害自己;壹切誠實不僅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反過來壹定會為自己種下眾多的好因,吸引來無數好緣,成為進步的階梯和墊腳石。
3、慎獨: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凡隱藏的,沒有不最終暴露出來的;再微小的(過失),沒有不逐漸放大彰顯的。所以,君子要戒懼謹慎獨處的時候了,也就是說當獨自壹人而沒有任何其他人監督、旁觀或知曉的時候,也要表裏壹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不欺人,自覺遵守道德、遵從良知。”
慎獨,是規範自己身口意,也就是思想言語行為的方法、理念或工具。對於儒家“誠”本身幾乎上升到了天性、人性的本原屬性的地位,在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和實修體系中,誠幾乎等同於最高信仰,位格似乎比仁要高,或者說是最高層次的“仁”,而慎獨是正心誠意,是達於“誠於中形於外”的境界的有效修行工具和必經修行階段。劉少奇在其著名篇章《修養》中指出,即使在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可能的時候,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工作經得起檢查,絕不害怕別人去檢查;不畏懼別人的批評,同時也能夠勇敢地誠懇地批評別人。可見慎獨對於個人修養意義之重要。
4、實修:
以下分享慎獨實修的四條途徑:
其壹是信仰人人皆有良知和良心,堅聽從自己的良心,按照良知為人處事。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算獨處的時候,沒有任何監督者,沒有任何旁觀者,自己都壹樣壹絲不茍嚴格要求自己,壹言壹行、起心動念都遵從良知,按良心辦事,這就是慎獨。
其二是深信敬畏因果,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若能深信善惡有報,如影隨形;福禍無門,唯人自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此,也可以慎獨。
其三是深信人人心靈本具“阿賴耶識種子庫”,任何些許身語意的造作都會產生蘊含業力的種子,善行善種子,惡行惡種子,絲毫不爽,都以種子的形式存儲於這個心靈倉庫,當因緣和合成熟時,必然現出果報,也可以讓人慎獨。
第四個辦法,也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到壹個與自己有緣的心靈相契的至高信仰的對象,比如:玉皇大帝、上帝、阿彌陀佛、關公等,比如信仰伊斯蘭的清真飯店,沒有看管監督通常也不用假冒偽劣食材,他們能夠慎獨是虔信真主的作用;
最後,還有最後壹種慎獨的辦法,也是精神最自由、自覺程度最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深信並踐行靈性自性的覺、正、凈,遠離迷、邪、染,最終達於圓滿覺醒、靈魂徹底解放,即實現靈魂的絕對凈化。如此,壹個獨立自覺自由的靈魂,不再受任何概念、形式、知識的誘惑和束縛,徹底消融了宇宙世界與自我的對立、他人與自己的對立、成敗得失榮辱的對立、清凈和垢染以及生滅等“二法二相”的對立,無住、無相、無念,如六祖惠能和他的再傳弟子黃檗希運禪師示現的那樣,做壹個在人格精神上比頂天立地還要偉大的真正幹凈的“自由的靈魂”——得“大自在”。
故而,每個太極人當從自己做起,提升自己,讀懂自己,重塑自己,凈化自己,超越自己,喚醒靈魂中神聖純潔的真心自性,平等悅納生活賜予的壹切禮物!
附1:太極人修養***識(建議稿)
大道獨壹,玄牝之門,
生壹二三,育天地人,
尊道貴德,天地常倫,
文化同旨,和光同塵,
覺性平等,太極之真,
人類壹家,地球壹村,
眾皆其民,相愛相親,
壹樹之果,壹枝之葉,
壹手諸指,壹身諸肢。
五湖四海,兄友弟恭,
精誠團結,手足相親,
患難相扶,守望相助,
全真不假,真行真功,
濟貧拔苦,天下泰平。
堅決恪守,遠離暴力,
誠以待人,遠離謊言,
尤須遠離,嫉妒貪嗔,
底線原則,正念基礎,
清凈身語,意亦無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善若水,不爭無尤。
附2: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未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埽。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減。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