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有哪些相似之處?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有哪些相似之處?

《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思想豐富性不言而喻。而且有壹個* * *帶有特色,就是王學泰先生說的,這兩本書是“流浪者意識和思想情感的載體”。從《水滸傳》中所謂的“替天行道”的思想,到《三國演義》中對曹流的評價,都體現了民間正統與專制政治思想的調和,從“聚義堂”的名稱到“桃園作愛”的記載,都體現了流浪漢的江湖意識。在同〈三國演義〉的批判中,李馨雨和王學泰對這兩本書的批判,把大量筆墨放在他們的“忠義”思想上。《三國演義》中的忠義思想主要體現在關羽的形象上,而小說中的關羽和歷史中的關羽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當時在普通人的認識中,小說中的關羽早已取代了歷史中的關羽。

其實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壹個有趣的規律,那就是小說的形象減去歷史的真實,等於小說創作時代的思想狀況。也就是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充分反映了宋元明清社會化後儒家忠義的真實面目。水滸忠義是流民社會不可或缺的江湖道德。“忠義”中,“忠”屬於君臣關系,“義”屬於朋友關系。統治者總是宣揚“忠”,江湖人總是宣揚“義”。“忠”是梁山好漢最終接受和平的基礎,“義”是梁山湖建立的基礎。就這樣,儒家思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異化了,成為壹種束縛社會關系的無形紐帶。“忠義”情結至今仍在我們心中投下重重陰影。從我們對這些通俗小說理念的推崇,從電視電影中各種帝王劇、官劇的繁榮,證明今天的人在內心深處還是認可那種扭曲的價值的。我們的英雄觀和審美觀也打上了流浪漢思想的烙印,《三國》《水滸傳》不在我們心中。陳的來歷沙龍讀書指導解藥

王學泰、李馨雨在新作《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批判中,認為中國有許多所謂“經典”需要解毒,學者應延續五四時期所倡導的價值重估,揭示“那些野蠻、殘酷、反文明、反人類、與人類健康文明相沖突的”,重新評價所謂名著(李馨雨)。王學泰繼續他對遊民文化(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研究,並對《水滸傳》中的農民起義進行了批判。

民間有句諺語:妳千萬不要讀水滸傳,但妳千萬不要讀三國。大致說來,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讀《水滸傳》容易激發叛逆精神;老人們閱歷豐富,看完三國,會壹路流入尹稚。顯然,人們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特點和影響並非壹無所知。在知識相對匱乏的年代,水滸、三國等通俗小說,文人改編的戲曲、歌謠,是農村人唯壹的文化生活。即使是這樣的書,也不是所有人都看的。魯迅小說《風波》中的趙因為讀過《三國演義》而成了壹個地方秀才。更多的文盲是通過戲曲、評書了解《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更不用說對歷史的系統了解了。於是,文學中的人物取代了歷史中的真實人物,人物形象符號化、類型化,成為判斷善惡善惡愚的標準。

參考:新京報,2004年5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