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余華小說《文城》中是怎麽體現以仁為先的仁愛精神呢?

余華小說《文城》中是怎麽體現以仁為先的仁愛精神呢?

儒家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範疇,其核心是強調“愛人”,即仁者應該關心、愛護、尊重、幫助他人,並且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文城》中,余華賦予了陳永良夫婦等人“仁愛”的具體含義。

林祥福是壹個倔強而又專壹的人,當妻子小美生下孩子離開後,他便獨自壹人背著未滿周歲的女兒林百家踏上了尋妻之路,挨家挨戶地為女兒乞討奶水。後來到達溪鎮,盡管當時的溪鎮剛經歷過龍卷風的襲擊,小鎮比較破敗,但當林百家因饑餓啼哭時,溪鎮人總會友善地將林祥福和林百家帶到正在哺乳期的女人家中。

溪鎮人帶給林祥福的第壹印象是友善,而陳永良夫婦則是林祥福在溪鎮遇到的最友善的人,在這戶人家裏,林祥福感覺無比溫馨。陳永良的妻子“把女孩抱到胸口”,“摘下女孩的綢緞帽子,不斷湊到女孩的頭發上聞壹聞”,而“陳永良抱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妻子”。那壹刻,使林祥福這個抱著女兒四處奔波,許久沒感受到家庭溫暖的男人產生了“自己倘若遭遇不測,把女兒留在這戶人家”的想法。

林祥福莫名地對這個家庭和這對夫婦產生了強烈的好感。陳永良在與林祥福攀談的過程中得知,林祥福是從北方來的,目前正在四處漂泊,陳永良夫妻二人熱情地挽留林祥福,甚至在林祥福去而復返時,將林祥福與林百家留在自己家中,李美蓮主動給林百家餵奶,夜裏也盡心盡力地照顧林百家,將林百家視如己出。陳永良夫婦二人能給予僅有壹面之緣的陌生人壹種莫大的善意,其善良和仁愛顯而易見。

最終林祥福在那場雪災後留了下來,成為陳永良家中的壹分子。陳永良夫婦與林祥福、林百家就如同家人壹般,相互照應、互相關心。在林祥福看來,李美蓮就是“孩子的媽”。當陳永良和林祥福合夥開了木器社後,陳永良的妻子李美蓮便盡心盡力地操持家務、照看孩子。她盡心盡力地照顧林百家,對林百家比對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用心。

在得知林百家被土匪擄走後,甚至讓自己的大兒子陳耀武去把林百家換回來,她害怕林百家被“拉風箱”,壹輩子擡不起頭。她並非不心疼自己的兒子,也並非不知道陳耀武跟著土匪走了以後可能會遭遇什麽,但是在她心裏,三個孩子已經沒有親生與非親生之別,都是自家的孩子,但兒子她有兩個,女兒卻只有壹個,她的這種想法也得到了陳永良的支持。

事實上,在陳耀武跟著土匪走了以後,李美蓮夜夜失眠,夫妻二人常常在夜裏嘆息、驚醒,在陳耀武回來的時候,李美蓮“哭成了壹個淚人,手裏捏著的手帕好像也在掉著淚水”,陳永良同樣也淚流滿面,但是夫妻二人都不後悔讓陳耀武把林百家換回來,可以說在這壹點上,陳永良夫婦做到了儒家文化精神中的“仁者,愛人”,也做到了儒家文化精神中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小說中,除了陳永良夫婦,溪鎮商會會長顧益民、“和尚”母親等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體現出壹些“仁愛”精神。例如顧益民幫助陳永良在溪鎮安家,給陳永良安排工作;自主組織民眾祭拜蒼天以期雪災結束;組織民團抵禦土匪等,盡管其身上有缺陷,卻也表現出來“為富,為仁”的壹面。

而土匪“和尚”的母親,在“和尚”把被割了壹只耳朵的陳耀武帶回家時,給陳耀武吃食,在陳耀武發燒的時候細心照顧並在他手腕上系紅繩以期菩薩保佑,並在陳耀武走的時候還為他準備幹糧等,這些細節描寫也彰顯出了這壹時期普通老百姓內心的善良和仁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對於《文城》中這些處於混亂時代中的小人物來說,很多事情不是他們能選擇和控制的,但是在紛擾繁雜的社會中用壹種友善、仁愛的態度對待他人,則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同時也是“仁”在小說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