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期的仕隱選擇——以彭澤齡的辭官為界: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鬥爭。
魏晉關懷窮人、崇尚自然浪漫生活的代表
陶淵明(365?~ 427),又名錢,字亮,號五六先生,旬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之交非常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晉代的壹位賦家。我爺爺是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比較低,在陶淵明的童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中,道教徒的地位雖不能與王、謝等士紳相比,但又與卑賤不同。出身貧寒的陶侃被嘲諷為“小人”,被視為有篡位野心的人。可想而知,他後代的政治處境相當尷尬。
陶淵明的少年時代是在柴桑的農村度過的。“無不當俗,其性愛秋山”(歸園第壹部),“少年人事窮,遊六經好”(飲酒第十六部)是當時生活的寫照。他經常說,因為家裏窮,他不得不做官謀生。這話沒錯,但也不能排除普通學者有建功立業的動機。“我渴望逃離世界各地,我愛思遠”(雜詩第五部)透露了這壹消息。29歲時,陶淵明在江州擔任祭酒大典,不久辭官。後來江州被稱為主簿,卻沒有上任。
公元398年,晉安帝隆安二年,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江州刺史桓玄。當時桓玄手握長江中上遊軍政大權,圖謀篡金野心勃勃。陶淵明又萌生了隱居的念頭。隆安五年(401)寫的《辛醜七月休假回江陵夜遊》壹書中說:“詩書畫好,園無世俗之情。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這年冬天,因為孟母親去世,回去找楊吊唁。自那時以來,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元興元年(402),桓玄以求臣之名入京,使司馬原憲。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楚。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進建康,任鎮軍將軍。他掌握了國家政權,給金朝帶來了壹絲希望。於是陶淵明參軍當了鎮軍將軍,劉裕。在赴任途中,他寫下了“以屈左發起鎮軍參軍”。他的心情很矛盾。壹方面,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做點什麽:“時機到了,我會和妳見面的。”另壹方面,我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以變應萬變,最終回歸工作。”此時劉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余勢力,陶淵明怕在劉裕的幕下難以有所作為。安帝元年(405)第二年,他參軍為建威將軍,任江州刺史劉。今年8月,他請求撤換彭澤縣長。在任80多天後,他辭職並於11月退休。這壹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在《宋書傳》中有記載:“郡派杜佑到郡,縣官白曰:‘臣當縛見之。’錢嘆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向村夫彎腰!我今天被解除職務了。”辭職時,他提出了壹個更深刻的理由:“回去吧,來Xi吧,請離開我去旅行,世界與我相悖,我不能再要求它了!“陶淵明徹底認識到世俗主義與他崇尚自然的本性相違背,他無法改變本性去適應世俗主義。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他毅然辭職隱居。
彭的辭世是陶淵明人生兩個時期的分界線。此前,他壹直在官僚和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進行選擇。他隱居的時候想做官,做官就得退休。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從此,他更加堅定了隱居的決心,壹直過著隱居修行的生活,但他的心情依然不平靜:“日月棄人,誌不求勝。”讀到這裏我很難過,但最後還是不能安靜。”(《雜詩》)他在詩中多次描寫隱居的快樂,表達了隱居的決心,如“此飲樂我不可驅回”(飲酒);”妳有妳的地方,而且是千年老店”(飲酒之四)。這當然是他的真實感受,但也算是他堅定決心的壹種方式。他不是後期沒有機會再做官,而是拒絕了。晉朝末年,讓他做工輔,他沒有。劉裕篡金建立宋朝,對政治更加厭倦。在《敘酒》壹詩中,他含蓄地表達了對此事的想法。晚年貧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濟等著呢,就躺著餓著。“道紀說,‘聖賢在世,無道之處必隱,有道之處必達。這孩子生在文明世界,何苦呢?“是啊,我說‘潛水的話不敢看聖賢,但我沒那麽大的野心。’刀姬給了梁肉就走了。(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死前四年寫了壹篇《自我犧牲》。在文章的最後,他說:“生真的很難,那死算什麽?”唉!“這成了他的傑作。他死後,朋友們謚號他為“精傑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撰寫了訃告,這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材料。宋書、金淑和石楠都有他的傳記。
陶淵明生前作品並未廣為流傳。(梁)蕭統搜集整理了《陶淵明集》,並為其作序、立傳。蕭統編的《陶集》雖已失傳,但後來的陶集,如北齊楊秀芝失傳本、宋瑤失傳本、北宋四月和尚失傳本,以及現存的壹些宋代刻本,如《雞骨閣》十卷本、曾集刻本等,都是在此基礎上重新編輯的。陶淵明作品中有121首詩,賦、文、贊、蜀有12首詩,其他壹些作品的真偽還不能確定。
陶淵明熟讀儒家學說,詩中引用了許多儒家經典,僅《論語》就有37篇。他有儒家入世精神,也像儒家壹樣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但不拘泥於儒家經典篇章,顯得不拘小節。他說:“好讀書,不求多理解。每次我知道壹些事情,我都會高興得忘了吃飯。”(五六先生傳)這與漢儒的態度大相徑庭。他推崇孔子,卻有點道學。他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他的詩中有70個老莊的典故,77個典故。魏晉玄學也影響了他。然而,人們並不沈溺於與玄學對話。他是壹個很實際很踏實的人。做縣官就是勸農,做隱士就是堅持耕田,和那些講廢事廢品的玄學大相徑庭。他住在廬山腳下,離會元的托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劉壹民與會元關系密切。陶淵明的詩中偶爾能看到類似佛教的文字,但他絕不是佛教徒,與慧遠保持距離。佛教是對人生的壹種理解。有陶淵明對人生的理解與佛教不謀而合的情況,但他從現實生活中尋求快感,不相信來世,這與佛教有很大不同。雖然他和某些高僧的不怕死有相似之處,但思想背景還是很不壹樣的。他是抱著“浪翻雲時不喜不懼”(影神)的態度死去的,這與佛教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大相徑庭。他思考的是關於宇宙、歷史和人生的重大問題,比如什麽是真實的?為什麽歷史上的賢者往往沒有好結果?人生的價值是什麽?什麽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如何看待死亡?等壹下。他的思想既融合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又來源於個人的生活實踐,觀點、方法、結論都很獨特;並將思考的結論付諸實踐。
窮、樂、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思考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
陶淵明的行為準則是“安居樂業”。他所謂的“道”,強調個人的節操,體現了儒家思想。例如,“強盜善於向別人學習”(慕容)。“好爵我不誤,厚食我不付。.....朝義而生,晚死何求”(《窮人頌》第四部)。他特別贊揚了顏回、黔婁、袁安、容奇奇等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中的窮人。他們應該像他們壹樣盡力保持節操的純潔性,決不能為了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汙自己。他並不普遍鄙視當官,而是拒絕隨大流。他希望建功立業,功成身退,就像曙光對樹壽說的“知足不辱,知足不險。”他還考慮了富人和窮人的問題。他的頭腦中常常有窮與求富的矛盾,但他可以通過“道”來取得平衡:“貧富常戰,道勝而不恥。”(《窮人頌》(五))而那些安祥快樂的古代聖賢,成了他的榜樣:“何以慰我,倚天古為多聖賢。”(窮人頌)晚年窮,餓,但沒有失去做人的準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更深層的哲學思考。“自然”這個詞在《論語》、《孟子》中都沒有出現,它是老莊哲學的壹個獨特範疇。老莊所謂的“自然”,與近代相對於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自然”是不同的。它是壹種狀態,不是人為的,本來如此,自然如此。世間萬物都是按照本來的樣子存在,按照自己的內在規律變化,沒有任何外界的條件和力量。人要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要樸素,要包含真理。陶淵明希望回歸並保持他本來的,不加修飾的,天真的氣質。所謂“自然之性,非矯所得”(《歸去來序》),說明壹個人的本性是如此自然,經不起繩墨的束縛。所謂“關在籠子裏久了,就可以回歸自然”(《歸園》第壹部),表達了回歸自然、自由自在的喜悅。在《影神》中,他讓“神”區分自然來解釋“形”與“影”的苦難。“形”指的是人對長壽的渴望,“影”指的是人對善和名的渴望,“神”用自然的意義化解他們的苦惱。形、影、神也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的三個方面,他們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沖突與和諧。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色相、修真的思想,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壹致的哲學體系。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概括為:通過消除受世俗影響的後天“假我”,回歸壹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卻沒有力量去改變,只好追求自己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危機,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拯救,只好求助於人性的回歸。這可能部分是他自己實現的,尤其是在他創造的詩意境界裏,但作為治療社會的藥方是無效的。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生活的代表。魏晉風流生活是魏晉士人追求的壹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追求的壹種藝術生活。他們用自己的言語、行為和詩歌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藝術氣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陶淵明的壹生是“雕零”的,但從不凡的角度來看,他的壹生是很藝術的。他的《五六先生傳》、《回到Xi詞》、《回到花園》、《財富》等作品都反映了他的藝術人生。他為彭澤縣令求情和辭去彭澤縣令的過程,對江州刺史王弘的態度,撥弄大鍵琴的故事,喝頭上酒的趣聞,也是他藝術人生的表現。酒是他藝術生活的媒介。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生活的傑出代表。
第二節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陶詩歌題材的分類:中國文學的新題材:山水田園詩、詠史詩、詠史詩,對古人的繼承和發展,詩中抒發的深情。
陶詩歌的題材主要可分為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和答問詩。
田園詩和山水詩常被並稱為壹類,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主題。田園詩會寫農村風光,但主體是寫農村生活,農民和農耕。山水詩主要是描寫自然景物,詩人對山水物象的審美往往與旅行聯系在壹起。嚴格來說,陶淵明的詩只有壹首是山水詩,他寫的更多的是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給中國文學增添的新題材,以他的田園生活為內容,真實地寫出了艱苦奮鬥的喜怒哀樂。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人。
他的壹些田園詩通過描寫田園風光的美麗和田園生活的簡樸來表達他無憂無慮的心情。春遊、爬山、飲酒、讀書、與朋友談心、與家人團聚、在屋檐下洗涮、或在東裏采菊,還有新苗在南風中展翅、桑麻越長越壯,都化作美妙的詩篇。如“山洗去霧,天暖。”有南風,羽翼新苗”(《財富》)。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消,南風使新苗長出了翅膀。”鄰歌不時來,抗言已成過去。納悶* * *欣賞,懷疑與分析”(《徙》壹)。寫鄰居和自己談論歷史論文,那種坦誠的交流讓人羨慕。再比如《歸園》:
很少有人不入鄉隨俗,他們的天性是熱愛自然。我溜進了仕途網,已經離開賽場十幾年了。籠中的鳥常常依戀過去的森林,池裏的魚向往過去的深淵。我想在Minamino開荒,保持我對田野的謙卑。有十幾畝方屋,八九間草房。柳樹掩映屋檐,桃樹掩映院前李烈曼。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煙霧。巷子裏幾聲狗吠,桑樹被公雞叫了壹聲。房屋清凈雜,虛室有閑。長期被困在沒有自由的籠子裏,我今天終於回到了森林。
相比之下,詩人回到田野後感到無比幸福。葉楠,草堂,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都是好聽的,都是陶淵明悟道後的詩意。“遠暖人家村,伊壹墟煙”由遠及近,“深巷狗吠,雞鳴桑跳”來形容靜態,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他的壹些田園詩集中表現了耕田的生活體驗,這是他的田園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詩經》裏有農事詩,是農民邊勞動邊唱的歌。至於親身參與農耕,以詩抒寫農耕經驗的士大夫,陶淵明是第壹個。陶淵明的田園詩真正寫自己工作生活的也不多見。《重返花園》第三部在這方面堪稱傑作:
我在南山下種了豆子,田裏的雜草長滿了豌豆。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弄濕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違心。
這是壹個退了官從事農活的莊稼漢的真實感受。他傍晚帶著帶著月露的鋤頭,實景生動逼真。在對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後,是農耕與做官的反差,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人生的想法寫在《九月耿旭歲時西田收割早稻》;
命屬道,衣食固。不露營,求自保。春天,我設法做生意,我的工作年數是可觀的。早上稍微勤快壹點,白天還是消極的。山中饒雙樓,氣氛也是先冷後熱。田家不苦,傅難辭。四體誠就是疲勞,普通人和幹沒什麽區別。屋檐下洗,爭酒潑臉。遠的不說溺水,幾千年都有關系。希望是這個樣子,不能後悔。
陶淵明認為,溫飽是生活方式的開始,沒有勞動,壹切無從談起。詩中描寫了勞動的艱辛和壹天工作後回家休息的喜悅,都很真實。“田家不苦,傅難辭。”寫農民的普遍感受。“四體誠為勞,常人無異幹”,寫出壹個仕途隱退的書生的特殊感受。
他的壹些田園詩是關於他的貧窮和農村的蕭條。如《怨詩楚調示龐大師書鄧之眾》:“火壹次又壹次燒,蛾在田中央飛。風雨來來去去,收斂未滿。夏日饑腸轆轆,寒夜難眠。晚上雞鳴,早上欲動。”《歸園》第四部:“徜徉於山巒之間,伊壹活在過去。井裏有殘,桑竹爛。問拿工資的人,這個人都不壹樣。工薪族告訴我,沒有辦法死。”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隱約看到戰爭和災難中農村的面貌。
詩歌和史詩有相通之處,詠史詩也是詩歌,但只是以史實為依據。他的壹些詩是以組詩的形式寫的,如飲酒、摹仿古體、雜詩等。他的詠史詩對象偏重於古代人物,如“三涼”、“二叔”、荊軻以及《窮人頌》中的古代窮人。讀《山海經》也可以歸入這壹類。這些獻給記憶和歷史的詩歌,明顯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具有陶淵明自身的特色。這是圍繞著做官和隱退這個中心,表現出他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性格。其中有對其生平的回顧,如《飲酒》第19期;還有攻擊社會的,比如《飲酒》,第二十。也不乏惋惜和憤怒,比如《荊軻頌》。從《雜詩》的第二部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而廣的:
日落西天,月升東陵。遠遠的,萬在空中蕩來蕩去。風入屋,枕席夜涼。氣變時易悟,而不眠。無話可說,揮壹杯勸孤影。日月棄人,則不勝。讀到這裏很難過,但最後還是不能安靜。
這首寫在壹個不眠的秋夜的詩,用環境的寒冷襯托了自己心情的孤獨,用時間的流逝引出了自己誌向的憂傷。是陶淵明懷懷詩的代表作。
陶淵明的仕宦詩,都是他仕宦期間的作品。他們有壹個共同的主題:感嘆公務的艱辛,表達他對公務的厭倦,反復訴說他對農村的思念和退休的決心。感嘆行軍之苦,本來是以前行軍詩中相同的內容,而後兩種是陶淵明獨有的,越往後這兩種情緒越強烈。失去自由的無助感成為這類詩歌的基調。試試下面這個例子:“我的眼睛厭倦了異地旅行,但我的腦海裏卻充滿了山川河流。”。看著雲彩,我為鳥兒感到羞恥,我為在水裏遊泳感到羞恥。”(《屈阿左·第壹鎮軍參軍》)“長情而生,怎能溺於此地?"(《庚子歲五月詩二首》)"詩書皆有所收,園無世俗之情。如何舍此,遠至西京。”(《辛醜七月去休假,夜遊回江陵》)“伊休何事,勉勵我在此報效。"(《三月,乙方經黔西為建偉參軍大使》)
陶淵明的贈答詩可以表現出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給出答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主題。作為李肅《答》流傳下來的詩,善於抒發離情別緒。曹植的《贈白馬於》以抒發憤懣著稱,劉真的《贈兄弟》表現高尚品格,嵇康的《贈秀才於軍》表現灑脫趣味。陶淵明的贈答詩有自己的特點:他以真摯的感情、樸實的內容、雋永的意蘊、不冷不熱的筆調,為自己塑造了壹個慈祥老人的形象。如:“雲止於朦朧,雨止於蒙蒙。他擡起眼睛,茫然四顧,道路擋住了水。董璇獨自坐著,壹杯自助春酒。好朋友悠悠,撓頭。”(《停雲》)“風從西邊吹來,雲從東邊飄來。山河相隔千裏,談笑風生難。好人才不瞞世,江湖多卑微窮。脫經驗,記得救老朋友。”(《再會殷金》)答龐參軍是他詩中最深的壹句:
相知好,何必老。我對遊客感興趣,我經常去森林公園。談和而不俗,談聖人。或者打幾架,自由飲酒。我是個隱士,與此無關。新的東西是舊的,但薄弱的東西卻被大肆宣傳。感情穿越萬裏,卻停滯不前。妳愛體素,什麽時候來?
詩中有相聚的回憶,有離別的傷感,有細心的提醒,沈重而深情。
除了以上五個主題,陶淵明還有壹些以哲理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如《形影》、《雨中獨酌》、《準挽歌》也可歸入此類。這種詩可以看作是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不同。不是“柱旨歸,漆園意疏”(劉勰《文心雕龍·計時》),而是把生活中的經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魏晉士人註重門第,陶的詩中也有描寫宗族關系或勸誡子孫的,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可見陶淵明還是註重家族榮譽和家族地位的。
第三節陶詩歌藝術及其淵源
自然:陶詩的整體藝術特征,日常生活的詩化景象,事物的混亂,平淡中的警示策略,質樸中的美陶詩的藝術淵源
自然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詩歌的總體藝術特征。他的詩裏沒有祈求功名的心,生活中有感覺就訴諸筆墨,不矯情不矯飾。他說:“我常以寫文章自娛,可見我的誌向。”忘了得失,就這樣結束了。"(《五六先生傳》)他又說:"醉後得自娛幾問,紙墨多。“這顯示了他的創作態度。陶詩的聲吻和節奏緩慢而平靜,給人壹種親切的感覺。陶的詩用自省的文字,坦率地記錄了他內心的細微波瀾。它們沒有壓倒性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沒有恢弘的大氣,卻像春雨壹樣慢慢滲透到讀者的心裏。他的詩不追求強烈的刺激,強烈的色彩,曲折的結構,純粹自然神奇。但由於他崇高的人格和深刻的人生閱歷,只要寫得真實,就很有感染力。誠如宋代詩人黃徹所言,“因學識淵博而深遠者,無意不敬,巧也。”(《?Xi詩話(第五卷)
陶詩歌的特點之壹也是他的開創性工作,即把日常生活詩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重要的意義和持久的詩意。在他之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陸機等。都集中在與國家政治相關的主題上。陶淵明著眼於平凡的生活,用家常話寫家事,富有詩意。
具體來說,陶詩歌的藝術探索可以概括為:
壹、情、景、物、理的融合。陶淵明對景物的描寫,不追求物體的形狀和情節的曲折,而是通過大家看得見的東西,普通的東西,表達高於世界的感情,寫出人們未必能理解的道理。陶的詩重在寫心,寫與景物融為壹體的心境,寫透人生。他不在乎長得像不像,而是在自己的腦海裏寫下壹片天地。石濤的詩以事物、風景、情感和理性為基礎。南風下展翅的新苗,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炊煙裊裊,因家徒四壁而回到老巢的春燕,堂前的森林,床上的琴,壺中的渾酒,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松樹、秋菊、孤雲、飛鳥,都是不尋常的東西。它們都是客觀的,反映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個性,它們都是具體的。且看《飲酒》第五篇: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想辯解也忘了說了。
前四句講的是“心”與“地”的關系,即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心念在遠方,無論在哪裏,都不會被塵俗的喧囂打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與南山悠悠相遇,仿佛與南山融為壹體。那天晚上的山風和歸來的鳥兒構成了他們心中壹道美妙的風景,其中蘊含著生命的真諦。這種內心與環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喜悅,是不可忽視的。正如《古學千女》所說:“如果籬笆裏有菊花,我就去摘。如果我摘了,我心裏就沒有菊花了。愚者,但見南山,且看晚山之美,以悅鳥而同歸。山花鳥語,偶爾對面,壹片機器,天真。既然沒有名字,也沒有解釋,誰能分辨。”《準挽歌》第三部也是四件事的代表作:
野草多野,白楊沙沙作響。九月中旬,嚴霜把我送出了遠郊。四周無人居住,高墳
對對。馬啼向天,風自抑郁。幽室壹關,不在千年。壹千年後,智者無能為力。總是把人送走,又回到自己的家園。親人或悲,別人也唱過。死法是什麽?我在同壹座山上。
這首詩以親友的葬禮開始,“野草”和“白楊”烘托出悲傷的氣氛。然後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死,誰也避免不了,而且壹個人的死對活著的人沒有太大的影響,沒必要太執著。最後兩句以邏輯詞結尾,主導全詩。死亡是人類的壹大謎題,是陶淵明發現的。
陶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壹種生命體驗,其中蘊含著生命的趣味。陶的詩歌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人生的理解,是他探索其奧秘和意義的結晶,而這壹切都以趣理兼備的語言作為格言警句表達出來,取得了無窮的效果。比如“命屬道,衣食皆固。”(《九月中旬耿旭贏西田早稻》)“既然是兄弟,何必骨肉?”(《雜詩》上篇)“氣變易悟,不睡則千古。”(《雜詩》二)“及時鼓勵,時不我待。”(《雜詩》上篇)“不知有我,知事更貴。”(《飲酒》第十四部)“人生似幻,終是空。”(《歸園》第四部)“徐渭背後的名字對我來說就像壹團煙。”(《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連林中人也不知,獨立為奇。”(《飲酒》八)這些詩淺顯而深刻,有啟發性。阿清人潘德裕說,陶淵明“壹處皆可作裏”(楊詩話)的說法是中肯的。
第二,在平淡中看到警察,在樸素中看到美。前人常以“平淡樸素”來概括陶詩的風格,但陶詩不僅平淡,而且有平實中見警世的優點;陶詩不僅簡單,而且簡單中有美。陶詩中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不過的東西,比如村舍、雞、狗、豆芽菜、桑麻、窮街陋巷、等,對壹切都如實地描繪,沒有什麽稀奇的。但是,詩人壹旦動筆,往往會有警語。陶的詩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只是簡單的粗略和簡單。如《南山腳下種豆》《今日天晴》《東園松柏》《秋菊有絕色》《恨臺愛靜夜》《春秋多良辰》。然而,在平淡中也能看到美。另壹個例子是“仿古”:
仲春下雨,東角就開始打雷。眾人皆潛伏,草木皆適。新到任的閻,他們倆進了我家。第壹窩還在,相將還舊居。自從我們分手後,那扇門就被遺棄了。我的心是堅實的。妳有什麽看法?
春天來了,燕子都回到了它們的小屋。這壹年來,家裏越來越貧瘠,但我依然堅持清貧隱居。有些朋友不理解他們的態度,壹次次勸他們當官。然而,燕子卻優雅地來到這裏,它們壹點也不嫌棄自己的老窩和自己的窮人。小燕子似乎在問詩人:我的心很堅定,妳的心也和我壹樣堅定嗎?這首詩就像壹個美麗的童話,簡單樸素卻有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眾鳥皆喜受托,我愛我家。”(《讀山海經》上篇)“平原橫風,好苗子也懷。”(《癸卯之春·田舍》下篇)“逸”兩個字耐人尋味。再比如:“山澗清淺,可以舔我的腳。”把家裏的新酒過濾出來,給鄰居做雞吃。白天進房間是黑的,工資是亮的。”(《歸園》第五部)壹條山澗,壹只雞,壹份金俸,這些平凡的東西壹旦被詩人觸及,就有了生活的味道,表現了他對鄰居的善意和鄉下淳樸的風俗。”我什麽都不想聽,但我的眼裏是幹凈的”(《十二月中旬桂茂歲功,尊兄》),雪的溫柔之美,寫在十個平淡的字裏。陶詩的這壹特點,被蘇軾概括為“質而實,而豐而實”(與蘇轍同書),非常精辟。
石濤詩歌的語言並非未經訓練,但它不露痕跡,看起來平淡自然。正如元好問所言:“壹字自然永恒,奢盡矣。”(《詩論》)比如“及時行樂,時不我待。”(《雜詩》上篇)“人往日月投,不可勝也。”(《雜詩》二)“愛惜堂前林,蓄清中夏陰。”“戴”、“扔”、“存”這幾個詞都是常用動詞,看似平淡實則精彩,再簡單不過了。
關於陶詩的藝術淵源,鐘嶸的詩說:“其淵源來自於左思的應和之風。”此後,許多人反對這種說法,但今天,許多人同意。從應坤的詩作和傳記資料來看,他與陶淵明大相徑庭。陶的詩與其說源於應坤,不如說源於漢魏晉聖賢,單憑應坤不足以涵蓋他。如果壹定要具體壹點的話,可以說石濤源於《古詩》,他把阮籍的遺風和左傾思想之風結合在壹起。魏晉詩歌在他身上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