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蒼生問鬼神
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魏晉南北朝是誌怪小說的繁榮時期。六朝誌怪,前期作品的內容多是寫異境奇物、神仙鬼怪,代表作有魏末晉初張華的《博物誌》、晉人幹寶的《搜神記》。進入南北朝後,則出現了宣揚佛教思想的“釋氏輔導之書”(就是通過故事印證佛教經義的作品)。
佛教於東漢時傳入中國,很快得到廣泛傳播。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各代更是上自帝王下至黎庶無不篤信佛教。齊國開國皇帝蕭衍曾數次舍身佛寺,齊梁時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則在晚年出家為僧,由此可見當時佛風之熾。此時文學領域中誌怪小說的創作正當繁榮,而且小說這種演說故事的文體為大眾所喜聞樂見,最易流傳,佛教徒中不少文人就開始利用這種文體宣傳佛教思想,在作品中大談因果、靈驗。代表作有宋人劉義慶的《宣驗記》、梁朝王琰的《冥祥記》、隋顏之推的《冤魂誌》。
這些傳教書似的作品內容不外敬佛得福、不敬佛受懲,或者觀音顯靈、鬼神報應。如《宣驗記》中“鄭鮮”條記短命者奉佛崇法而獲延年,“吳唐”條記吳唐射死鹿母子,因此後來誤射殺親生子得到報應。《冤魂誌》更是以因果之說附會經史中上自春秋下至晉宋的事例以證報應。
當然,這些書中也有反映時代動蕩,百姓身受剝削階級壓迫的作品,如《冤魂誌》“張絢”篇寫太守張絢因小故杖殺壹奴,此奴的鬼魂就跳入張絢口中,使他得病而死。故事暴露了封建社會中官吏的殘暴,人民生命的無保障。但化為鬼魂反抗,終屬虛妄,把壹切歸為因果,更是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
六朝誌怪,熱衷於鬼神之事,南北朝時期的“釋氏輔導書”更是富貴貧賤、吉兇生死都有因果,都是命中註定,正所謂“不問蒼生問鬼神”,鬼神之說大大影響了誌怪小說對於現實不公的抨擊、對於蒼生苦難的揭示,從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這已經是個遺憾。而誌怪小說繁榮時期正是中國古代小說粗具規模的時期,後世小說中的許多優秀之作諸如《西遊記》、《金瓶梅》、《聊齋誌異》、《老殘遊記》等等都把因果之類的理由當作苦難蒼生的解脫,追根溯源,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誌怪小說的影響,這對於小說發展史來說,也應是個遺憾,如果六朝誌怪“不問鬼神問蒼生”的話,中國小說也許可以早壹點走上現實主義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