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文學格局,是鄉土與都市兩種文化背景的對峙,而這種對峙體現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兩種文學團體。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別活躍在京津和上海它們介於左翼和國民黨文化之間,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京派和海派的對峙和沖突,是30年代中國社會的重要主題。1934年1月10日,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論海派》壹文,無意間引發了壹場"京派"和"海派"的論爭,這場論爭看似偶然,卻蘊含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諸多基本母題:如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鄉土與都市、沿海與內陸等等,從而折射出了古老的農業中國,在向現代文明轉換過程中的豐富景觀。
壹、"京派"小說
(壹)京 派(定義):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學於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作家群體,他們追求文學(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是壹群維護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其基本成員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以《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雜誌》、《水星》為主要陣地,以沈從文、廢名、朱光潛、淩叔華、蕭乾、李健吾、蘆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等壹批學者型的文人,即非職業化作家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二)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征:壹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壹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壹種挽歌情懷。
(三)文學觀念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幹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四)藝術特征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樸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並由於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壹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說著稱的,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林徽因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同特質以外,每個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關於廢名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關於沈從文我們以後將列為專章講述,下面介紹壹下其他作家。
1、蕭 乾(1910-1999)
青年時代及晚年時代的蕭乾
①、創作概況
蕭乾生於北京東直門裏城墻根壹帶的貧民區裏,是蒙古族的後裔,父母先後早逝,淪為孤兒,自幼飽經人生炎涼,這些經歷,日後成為他全部小說創作的誘因。在創作上,受到過楊振聲、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導。著有短篇集《籬下集》、《栗子》、《落日》,還有長篇小說《夢之谷》等。
②創作分析
蕭乾的小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壹類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成人的世界,抒發人間的世態炎涼、冷熱和不平等的遭遇。這類作品有《籬下》、《矮檐》等,小說中都有堅忍的媽媽形象(寡婦或者棄婦),包含著作者對自己母親的回憶。
第二類是宗教題材小說,把鋒芒直接指向了教會的偽善和冷酷,在壹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與殖民主義相似的歷史作用。這壹類作品有《皈依》、《鵬程》、《曇》等。
第三類是愛情小說,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長篇小說《夢之谷》(1938年)。《夢之谷》是壹部自傳體成長小說,依據的是作者自己的壹次流浪和愛情經歷,用的是第壹人稱的敘述方式,寫的是壹個18歲的北京青年壹個人流浪到嶺東,在壹家中學教國語,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壹次偶然的機緣中,他認識了壹個美麗的姑娘"盈",她也能說壹口純正的國語,但是卻有著不幸的遭際,兩個人同病相連,於是產生了愛情,在"夢之谷"中度過了壹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後來卻被壹個惡霸劣紳霸占,於是壹場驚心動魄的戀情就以悲劇而告終。這個小說取材於蕭乾的自身經歷,具有壹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傾訴的美麗的挽歌。但小說出版時已經是1938年,在那種戰爭的環境中,"夢之谷"超塵脫俗的品質與時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並沒有在文壇引起太大的反響。
2、蘆 焚 (1910-1988) ① 創作概況
蘆焚也就是師陀,師陀是他1946年之後使用的筆名。30年代的蘆焚雖然沒有後來成熟,但是卻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創作勢頭,著有短篇小說集《谷》、《裏門拾記》、《落日光》、《野鳥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畫夢錄》壹起,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金。蘆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氣質,善於描寫場景,其小說深切地表現了北方農村的衰敗。抗戰前蘆焚去了上海,後來陷入孤島而長期蟄居。
蘆焚(師陀)
② 藝術特點
蘆焚象沈從文壹樣,也自稱為鄉下人、土人,但是兩個人的風格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比之沈從文,蘆焚筆下的鄉土世界少了幾分想象,多了幾分真實,遠離了田園牧歌的擬想,代替的是中原農村的衰敗與荒涼,是活脫脫的現實世界,他不是從人性中升華出神性,而是在崩潰著的內地鄉村風習中散發出類似李賀詩篇的陰沈的鬼氣。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樂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學沙龍女主人,壹代才女。她曾經留學英美,兼通中西文學,又熟悉繪畫、戲劇、和雕刻,是壹位著名的建築師。林徽音的才氣、容貌、詩名,令許多文人傾倒。她秀麗聰穎、性格熱情,有著非同凡響的審美氣質,當時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會的場所。由於是名門閨秀,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② 創作分析
林徽因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評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現代性的實驗性作品,寫的是壹個酷暑天北京胡同裏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別特征的作品還是描繪大家閨秀心態和體驗的小說,如《鐘綠》、《文珍》、《繡繡》等篇,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托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從命運不好的人們身上反轉到自身,而感悟到年華易逝,美的短暫,滲透了小說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但是沙龍的格局最終也劃定了林徽因的小說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還有楊振聲、李健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