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精彩片段賞析之壹
背景
《三國演義》中的說客可謂如過江之鯽,妳方唱罷我登場,像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景,便是最為精彩的遊說事件。讀者壹般對書中重要的幾次遊說場面耳熟能詳,卻未必註意到壹個叫李肅的人,也成功地遊說了壹次呂布,其實這也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片段之壹。故事發生在小說的第三回,話說董卓為廢立之事與丁原鬧翻之後,丁原出城帶兵向董卓挑戰,結果丁原手下猛將呂布打敗了董卓的部隊。董卓非常想得到呂布這樣的人才,正愁無計可施的時候,中郎將李肅自告奮勇願做說客,於是董卓派李肅到呂布處遊說。
原文
李肅賫了禮物,投呂布寨來。伏路軍人圍住。肅曰:“可速報呂將軍,有故人來見。”軍人報知,布命入見。肅見布曰:“賢弟別來無恙!”布揖曰:“久不相見,今居何處?”肅曰:“現任虎賁中郎將之職。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有良馬壹匹,日行千裏,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牽過來看。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壹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後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奔騰千裏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布見了此馬,大喜,謝肅曰:“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肅曰:“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布驚曰:“何為有此?”肅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布曰:“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肅曰:“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布曰:“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肅曰:“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肅曰:“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布與肅約於明日來降,肅別去。
賞析
勸人殺掉義父、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難啟齒之事,但李肅卻駕輕就熟,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頃刻間就說動呂布拱手來降,這實在不能不讓讀者嘖嘖稱奇。李肅是如何來成功地策反了呂布呢?讓我們沿著作者的筆觸仔細往下看。
首先,李肅壹到呂布處,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賢弟”的稱謂與呂布套近乎,這樣可以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為遊說創造輕松和諧的氣氛。接著,李肅以“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之詞,向呂布灌迷魂湯,同時利用呂布容易見利忘義的弱點,以名驥赤兔馬來打動他,末了再加壹句 “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讓呂布飄飄然不辨東西。之後,李肅在與呂布對飲時,以“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之語,既引出丁原,羞辱呂布,同時也探測對方的底線。當呂布感到無地自容,不得不說出“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恨不逢其主耳”的話來時,李肅便從正面進行勸說,對呂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向呂布宣講董卓的好處,為其指明壹條“棄暗投明”的路,終於使呂布動了背棄原主之心。當呂布恨無投奔董卓的門路時,李肅拿出金珠、玉帶,並挑明這些東西與前邊的赤兔馬均為董卓所贈,無疑給呂布吃了壹顆定心丸。接下來,呂布第二次問李肅拿什麽作回報?其實這正是李肅遊說的目的,但他和第壹次壹樣仍然不從正面回答,而是從側面啟發與暗示呂布:“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意在要他做壹件大事,並且用激將法激呂布:“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呂布終於被逼得沒有了退路,不得不下定歸降董卓的決心。至此,李肅的遊說工作大功告成,但他最後不忘再催促壹下:“事不宜遲,在於速決。”
李肅遊說呂布這段文字,其出奇處在於從頭至尾,李肅沒有直接和明確地向呂布說壹個“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肅想說的意思,都由呂布從自己口中說出了,讓人不能不驚嘆羅貫中筆下的李肅,實在是有著高超的遊說本領。
曹操奮勇刺董卓 英雄膽氣驚天地
——《三國演義》精彩片段賞析之二
背景
刺客是古代社會壹種十分奇特的現象,壹些弱小的國家或利益集團為了對付強敵,不得不派遣壹些崇尚節義、身懷絕技的武士,去謀刺敵方的國王或首領,以求得在重壓下喘息的機會。“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荊軻無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其義無反顧的精神世代為人所頌揚。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也曾充當了壹次刺客,他刺殺董卓壹節是小說中驚險且精彩的場面之壹,故事發生在小說的第四回。話說董卓亂朝,司徒王允等舊臣十分不滿,於是王允以過生日為名,邀眾人晚上來家中商議對策,曹操刺董卓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原文
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壹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眾官皆哭。坐中壹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壹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壹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眾官又坐了壹回,亦俱散訖。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雲:“在小閣中。”操徑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壹騎賜與孟德。”布領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壹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壹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托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
賞析
當眾人都在為如何除掉董卓,因無計可施而抱頭痛哭時,曹操卻反而鼓掌大笑。壹句“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的質問,足以讓眾人羞愧得無地自容,也體現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僅敢於譏笑無能之輩,而且也敢於自告奮勇地去刺殺董卓,豪言壯語加上立即行動,使他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作者通過強烈對比的手法,將眾人的無能與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寶刀,並且“瀝酒設誓”,隨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時,其壯誌豪情和視死如歸的氣度,使讀者仿佛又見到了另壹個荊軻。
第二天,曹操以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遲到,引出下文董卓讓呂布為其挑選西涼好馬。這壹個小計謀起到了壹箭雙雕的作用:既讓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礙搬掉,又讓呂布為他挑選脫身時需要的馬匹。呂布壹走開,行刺機會便來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壹個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於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訓,沒有輕舉妄動。湊巧的是,董卓這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行刺的最好機會終於來臨了。這時的曹操沒有絲毫的猶豫,“急掣寶刀在手”,就在他將要大功告成的壹剎那間,沒想到董卓從鏡子裏發現了他在背後拔刀,並且立即回過身來喝問他要幹什麽,“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情況突然間發生了逆轉,曹操壹下子處於十分危急的時刻。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壹看行刺失敗已成定局,於是立即將行刺變為獻刀,於萬分緊急中鎮定從容地尋求脫身之計。終於,憑借自己過人的膽略和應變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縱即逝的壹點機會,從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馬揚長而去。
行刺有成功與失敗兩種顯而易見的結果,曹操必定料到這兩種結果都是有可能出現的,因而他進行了細致周密的謀劃。為了預防萬壹行動失敗後,能夠順理成章地將行刺變為獻刀,他預先從王允處借得了七寶刀,因為行刺的準備過程與獻刀的過程基本相同;為了提前做好行動後迅速脫身的準備,他故意遲到並且將原因歸結為“馬羸行遲耳”,引出董卓為其贈送西涼好馬,因為只有這樣試騎的理由才會成立。作者通過對行刺事件壹波三折的描寫,極力表現了曹操的機智與權變,使讀者感受到曹操不僅有勇有謀,而且還善於在。
求賢若渴訪孔明,千呼萬喚不出來
——《三國演義》精彩片段賞析之三
背景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說得是劉備在艱難的創業過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於是在高人的指點下經過三次拜訪,才請到了後來成為“千古名相”的諸葛亮。通過《三國演義》濃墨重筆的鋪陳和渲染,“三顧茅廬”的故事成為禮賢下士、招募人才的經典性案例。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劉備前兩次拜訪都未遇,直到第三次去才見到了諸葛亮,說明要得到非凡的人才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本片段節選的是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情景。
原文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壹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雲: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裏,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歌罷,又有壹人擊桌而歌。……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幹?”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壹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壹聯雲:“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於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壹少年擁爐抱膝,歌曰……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遊去矣。”玄德曰:“何處閑遊?”均曰:“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壹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日之後,備當再至。願借紙筆作壹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壹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壹驢,後隨壹青衣小童,攜壹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壹首。……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諸葛均在後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嶽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壹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有刪節)
賞析
這壹段最大的看點是:由於劉備訪賢求能的心情十分迫切,加之先後三次遇到的人,其外貌裝飾和言行舉止,都與之前傳說中的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處,而且這些人也確實都與諸葛亮有密切的關系,因而劉備三次都把他們誤認成了諸葛亮,都畢恭畢敬地向其問候、行禮和請教,讀者也跟著劉備把他們當成了諸葛亮,也覺得終於見到廬山真面目了。但結果是他們誰也不是諸葛亮,傳說中的諸葛亮仍然處於雲遮霧罩之中,千呼萬喚不出來,讓劉備心急,也令讀者心急。作者通過極力鋪陳拜訪諸葛亮的曲折和繁復,既表現了劉備求賢若渴、善於以情動人的特點,又反襯出諸葛亮確實是卓爾不群、聞名遐爾的奇特人才。作者在筆法上的奇妙之處在於,從正面看寫來寫去都是別人,始終不見諸葛亮出場,但從側面看卻處處寫的是諸葛亮,而且是濃墨重筆,讓人感到他的風采、神韻和影響無處不在。
正話反說巧用智 相激同為破曹操
——《三國演義》精彩片段賞析之四
背景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也是《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極力鋪寫的內容,這場戰役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是孫劉兩家是否能形成聯合,因此兩家的高層人士圍繞聯合展開了緊張的外交活動。本片段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說的是諸葛亮和周瑜都有求於對方,但為了在外交和軍事行動中掌握主導權,誰也不想開口求對方而處於被動地位,於是兩人正話反說相互激發,最後終於因諸葛亮使用激將法成功,而使雙方取得了***破曹操的***識。
原文
至晚,人報魯子敬引孔明來拜。瑜出中門迎入。敘禮畢,分賓主而坐。肅先問瑜曰:“今曹操驅眾南侵,和與戰二策,主公不能決,壹聽於將軍。將軍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為名,其師不可拒。且其勢大,未可輕敵。戰則必敗,降則易安。吾意已決。來日見主公,便當遣使納降。”魯肅愕然曰:“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壹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托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從懦夫之議耶?”瑜曰:“江東六郡,主靈無限;若罹兵革之禍,必有歸怨於我,故決計請降耳。”肅曰:“不然。以將軍之英雄,東吳之險固,操未必便能得誌也。”二人互相爭辯,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肅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識時務?”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瑜曰:“孔明乃識時務之士,必與吾有同心。”肅曰:“孔明,妳也如何說此?”孔明曰:“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對敵。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魯肅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於國賊乎!”
孔明曰:“愚有壹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壹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壹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東去此兩人,如大木飄壹葉,太倉減壹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壹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沈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壹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壹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此範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操嘗命作壹賦,名曰《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曰:“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瑜曰:“試請壹誦。”孔明即時誦《銅雀臺賦》雲:“……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於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誌也!望孔明助壹臂之力,同破曹賊。”孔明曰:“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瑜曰:“來日入見主公,便議起兵。”孔明與魯肅辭出,相別而去。(有刪節)
賞析
魯肅是孫劉聯合的積極而堅定的倡導者,也是這段故事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人物。吳蜀統壹戰線能否最終建立,東吳軍事統帥周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魯肅壹心要周瑜和孔明兩人盡快達成壹致意見,誰料壹見面,周瑜首先壹再以反話激孔明,想讓諸葛亮有求於他。然而諸葛亮偏偏將計就計,順著周瑜的思路也以反話刺激他,並且故意裝糊塗,不知道“二喬”是孫權、周瑜的妻子,並且惡毒地“造謠”說曹操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取這兩個女子,因而他給周瑜出註意:只要將這兩個女子獻給曹操,即可解江南之危。當周瑜半信半疑要憑證時,諸葛亮煞有介事地背誦起了曹植的《銅雀臺賦》,故意在其中偽造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這樣的句子,成為曹操用兵的證據。結果,周瑜終於被激怒了,痛下“吾與老賊誓不兩立”的決心,並且“望孔明助壹臂之力,同破曹賊。”大兵壓境,江東危如累卵,本來是周瑜有求於孔明,但他卻想讓孔明反求自己,不料諸葛亮技高壹籌,成功地以激將法調動起了周瑜,使他不得不承認“適來所言,故相試耳”,終於老老實實地請求孔明給予幫助。作者以極盡鋪陳和渲染的筆法,將諸葛亮說服周瑜的過程寫得妙趣橫生、搖曳多姿,給讀者以奇特的閱讀體驗和藝術感染。
瞞天過海蒙曹操 闞澤智勇也過人
——《三國演義》精彩片段賞析之五
背景
“詐降”現象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屢見不鮮,赤壁之戰的雙方竟然也都用了這條計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詐降,周瑜也用“苦肉計”向曹操詐降,結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壹籌從中勝出,曹操詐降之計被周瑜識破並且被利用。本片段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說得是黃蓋被周瑜痛打之後,須派人向曹操獻詐降書,這是壹份十分危險的差使,須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參謀闞澤便承擔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澤領了書,只就當夜扮作漁翁,駕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滿天。三更時候,早到曹軍水寨。巡江軍士拿住,連夜報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細麽?”軍士曰:“只壹漁翁,自稱是東吳參謀闞澤,有機密事來見。”操便教引將入來。軍士引闞澤至,只見帳上燈燭輝煌,曹操憑幾危坐,問曰:“汝既是東吳參謀,來此何幹?”澤曰:“人言曹丞相求賢若渴,今觀此問,甚不相合。黃公覆,汝又錯尋思了也!”操曰:“吾與東吳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問?”澤曰:“黃公覆乃東吳三世舊臣,今被周瑜於眾將之前,無端毒打,不勝忿恨。因欲投降丞相,為報仇之計,特謀之於我。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操曰:“書在何處?”闞澤取書呈上。操拆書,就燈下觀看。……
曹操於幾案上翻覆將書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張目大怒曰:“黃蓋用苦肉計,令汝下詐降書,就中取事,卻敢來戲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斬之。左右將闞澤簇下。澤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牽回,叱曰:“吾已識破奸計,汝何故哂笑?”澤曰:“吾不笑妳。吾笑黃公覆不識人耳。”操曰:“何不識人?”澤曰:“殺便殺,何必多問!”操曰:“吾自幼熟讀兵書,深知奸偽之道。汝這條計,只好瞞別人,如何瞞得我!”澤曰:“妳且說書中那件事是奸計?”操曰:“我說出妳那破綻,教妳死而無怨:妳既是真心獻書投降,如何不明約幾時?妳今有何理說?”闞澤聽罷,大笑曰:“虧汝不惶恐,敢自誇熟讀兵書!還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戰,必被周瑜擒矣!無學之輩!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謂我無學?”澤曰:“汝不識機謀,不明道理,豈非無學?”操曰:“妳且說我那幾般不是處?”澤曰:“汝無待賢之禮,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說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澤曰:“豈不聞背主作竊,不可定期?倘今約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這裏反來接應,事必泄漏。但可覷便而行,豈可預期相訂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殺好人,真無學之輩也!”操聞言,改容下席而謝曰:“某見事不明,誤犯尊威,幸勿掛懷。”澤曰:“吾與黃公覆,傾心投降,如嬰兒之望父母,豈有詐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諸人之上。”澤曰:“某等非為爵祿而來,實應天順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頃,有人入帳,於操耳邊私語。操曰:“將書來看。”其人以密書呈上。操觀之,顏色頗喜。闞澤暗思:“此必蔡中、蔡和來報黃蓋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為真實也。”操曰:“煩先生再回江東,與黃公覆約定,先通消息過江,吾以兵接應。”澤曰:“某已離江東,不可復還。望丞相別遣機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澤再三推辭;良久,乃曰:“若去則不敢久停,便當行矣。”(有刪節)
賞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計”是壹條險計,壹是將黃蓋打輕了騙不過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為黃蓋叫屈而鬧出事來,會完全打亂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蔣幹被耍弄的教訓,不相信也不接納黃蓋投降怎麽辦?所以實行這條計策非常危險,曹操本身就是壹個足智多謀、慣行詐術的人,鬧不好不但讓黃蓋白白受了苦,讓送信的人有去無回,而且還會全局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果然,曹操看了黃蓋的信,立刻就喝破這是周瑜的苦肉計,令左右將闞澤推出斬首。但闞澤也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他早料到曹操是不會輕易相信的,因而他壹見曹操就頻頻使用反激之語,不斷地迷惑曹操;特別是當他將要被推出斬首時,他更是“仰天大笑”,讓曹操壹時摸不著頭腦。闞澤不愧為能言善辯之人,曹操自認為“自幼熟讀兵書,深知奸偽之道”,闞澤偏偏通過有理有據的分析,無可辯駁地證明他是“無學之輩”,也同時占得了道理上的優勢,終於讓曹操打消了疑慮。這段故事的奇妙之處在於,本來詐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闞澤並不驚惶失措,而是通過機智奇妙的應對,使形勢發生了驚天大逆轉,最後終於將曹操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