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壹。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
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成果以及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壹,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以曹魏、蜀漢、孫吳為代表的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蕩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
《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人民樸素的擁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置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三國演義》的結構以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鬥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壹貫性,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壹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三國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種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壹切都是通過復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這壹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致、周到地壹步步推動情節:遊說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國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於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 詳,而對於敗方曹軍只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細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三國演義》往往將人物置於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幹的自作聰明而上當。
在描寫人物時,《三國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壹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余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