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藝術大師卓別林有壹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 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壹輛馬車去。”(引自《卓別林——偉大的流浪漢 》壹書),這就告訴我們,創作結構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這是第壹步。但更重要的 ,是所敘述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所謂情理之中,是指這種“出其不意”,與小說中人 物性格的發展合拍,合乎客觀規律,合乎生活邏輯。它不是荒誕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離 奇,又理所當然。 如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這壹點。
(三)“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 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壹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湧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淒涼中,帶有壹 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 如張潔寫的《拾麥穗》
(四)“壹箭雙雕,壹點兩面”法 作者在寫小說中,似導戲的導演,常常讓舞臺上的角色拿這樣或那樣的道具。好導演會利用 這個“道具”,不只讓壹個角色,而使許多角色與這個“道具”有關系;不只讓壹方,而是 讓矛盾的雙方都與這個“道具”打交道。這樣,就可以從這個“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靈世 界,揭露生活本質,完成作者在這發現上的美學思想。 當代英國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銀幣》就是如此。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 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 意義。 如法國小說《項鏈》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
(六)“銀絲串珠,數點壹線”法 當今現代派小說家面對某些人的精神危機,產生了恐懼感。於是他們常常用荒誕的、超現 實的、生活中還沒出現的、純粹主觀想象的“抽象”物於以編織描繪——以反映他們的世界 觀 。而且在寫法上,從表面看,往往是分離的、意識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細讀,會發 現 ,這些小說內部是互為聯系,相輔相成,彼此烘托,合成壹體的。可稱之為“銀絲串珠,數 點壹線”吧。 如美國作家亨利·斯萊薩寫的短篇小說《……以後》。
(七)“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 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壹明壹暗的線索,平行交叉,雙環連套,從壹個人物引出壹 個人物,從壹個故事引出壹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 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 如魯迅寫的小說《藥》就是如此。
(八)“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法 這種創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準備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妨先壓壹壓,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頭 ,先縮壹縮。這樣,擊出去,更有力;而準備貶低的人物,則不妨先讓他“威風威風”,然 後,讓他從“威風嶺”上掉下來,便“摔”得更慘。這裏,先看看“欲揚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馬烽寫的《我的第壹個上級》。
?(九)“盆中藏月,以小見大”法 用這個技法的小說,壹般題材單純,場景單壹,人物較少,情節相對來講也比較平淡。但如 何從單純的題材和不長的篇幅裏塑造豐滿的形象和挖掘出較深的主題,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見 大”了。 作家葉文玲用此法結構的《藤椅》
(十)“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法 這是講小說收尾的技巧。故事的開頭好,發展好,但最後壹個音符,最後壹抹油彩,最後壹個標點處理若不當,也會虎頭蛇尾,歸之失敗。因為這不僅是作品的落腳處,還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