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阿q正傳》的主要內容

《阿q正傳》的主要內容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之壹,它不僅是中國文學園地的傑作,也是世界文學園地的傑作。魯迅塑造的阿q藝術形象早已為中國婦女兒童所熟知,也是世界公認的典型形象。《阿q正傳》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供學生閱讀,這無疑對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但由於作品描述的是半個多世紀前的社會現實,青年學生在閱讀上難免會有壹些落差。如何理解阿q的性格和小說的內涵,這裏有壹些看法,希望有助於學生閱讀和欣賞。

壹個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壹直用兩只手來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各種封建說教毒害被統治者,讓被統治者變得無知麻木,在不知道自己奴隸身份的情況下成為奴隸。這種精神奴役對被統治者造成的“內傷”是驚人的。封建毒素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很多人的靈魂裏,使他們畸形,被帝國主義屠殺,被統治階級蹂躪。後來中華民族變成內憂外患,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先生堅持不懈。1911年的革命者勇敢地進行了浴血奮戰。革命先驅們的救國熱情和獻身精神確實令人感動。但是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這是因為革命者對封建階級采取了妥協的態度;第二,由於革命派不註意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處於無意識狀態,沒有起來支持和參加這場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仍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

魯迅深感中國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而改革要成功,就必須喚醒“昏昏欲睡”的人們,改變他們的精神狀態。所以魯迅壹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的社會和人民的靈魂,對他們精神世界的落後和消極方面進行了徹底的揭露和無情的批判。對於被統治者,魯迅“哀嘆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寫《阿q正傳》是為了開導被統治者,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看清自己的劣根性,從而擺脫精神枷鎖,揭竿而起,為“創造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個時代”而鬥爭。因此,他在《我怎樣開始壹部小說》中說:“我的素材多取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苦難,引起治療的註意。”

在《阿q正傳》中,魯迅通過阿q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當時許多人的變態心態,無情地鞭撻了他們的各種不良品質。

阿q是壹個窮困潦倒、徹頭徹尾的農村無產者,深受封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他被統治者剝奪了壹切,甚至連他的名字和籍貫都很渺茫。他沒有家,住在土谷寺。我沒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為生。別人叫的時候割麥,叫的時候搗米,叫的時候撐船。命運已經夠悲慘了。但可悲的是,他對統治者的壓迫麻木而健忘,用自欺來安慰自己。他在現實中壹次次失敗,但在精神上壹次次勝利。因為說自己姓趙,被趙爺爺叫去打嘴巴。但被打了之後,他又想“現在這個世界就是這麽可笑,我兒子打老子……”想到趙爺爺這樣威嚴的人物也成了自己的兒子,他就得意。壹方面在現實中處處碰壁,苦不堪言,壹方面在幻想中自我滿足,自我滿足。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壹個人處於奴隸地位卻又如此心安理得,怎麽可能起來戰鬥?妳如何改變妳的奴隸身份?魯迅從阿q的實際失敗、屈辱和虛假勝利兩個方面來描寫他的性格。在這裏,苦難與驕傲形成鮮明對比,現實與幻想形成尖銳對立。阿q越是贏得精神上的勝利,我們就越感到悲哀。阿q越自滿,我們越難過。

“精神勝利法”已經成為阿q性格的代名詞,但“精神勝利法”並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內涵,阿q還有其他不好的性格。

他是個惡霸,壹個狡猾的流氓。別人欺負他,他很無奈;被欺負後又去欺負弱者,“反應慢就罵,弱就打”發泄被欺負後的委屈。於是他想調戲小尼姑,和小d摔跤,他偷了尼姑的蘿蔔,被壹個老尼姑發現了。他拒不承認,耍流氓:“這是妳的?妳能讓他答應妳嗎?”

他盲目、傲慢、心胸狹窄。他不在乎村裏所有沒住過的人,就連趙爺爺和錢爺爺也不是特別推崇。魏莊人很少進城。幾次進城後,他越發得意,嘲笑魏莊人無知,在城裏從來沒見過炸魚。他的名言是:“我們以前比妳有錢多了!妳算什麽!”他心胸狹窄,保守。他不喜歡任何不符合韋莊舊俗的東西,說城裏人不應該把“板凳”叫“板凳”,不應該在煎魚的時候把蔥葉切成絲。

他故作嚴肅,為道教辯護。他似乎是個“正義之士”,認為男女之間應該嚴守“大防”。看到壹男壹女在那裏說話,妳就覺得有事情,就要對他們怒目而視,甚至在偏僻的地方向他們扔小石子。當妳看到壹個女人獨自走在外面,妳會認為她在勾引壹個男人。其實他很渴望有個女人來勾引他,他曾經在臺下的人群中扭過壹個女人的大腿。

他回避痛苦,屏蔽自己的弱點,以醜為美。他頭上長了個痂,挺讓人心疼的。人們喜歡取笑他的傷疤。這時他說了壹句“妳不配”,覺得頭上的傷疤不同尋常,高貴而光榮。他驕傲自己是“第壹個”可以貶低自己的人,因為冠軍也是“第壹”。

此外,他還有安於現狀、與時俱進等不良品質。總之,阿q就是這樣壹個畸形的人物,這樣壹個可悲的角色。

魯迅刻畫阿q的時候,用喜劇的外衣包裹了壹個悲劇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劇性的,他的結局是令人同情的。但這壹切都是通過他日常生活中的壹系列喜劇事件表現出來的。比如他和小D摔跤的時候,雙方互相抓著對方的辮子,進退自如,太搞笑了。他去尼姑家偷蘿蔔,被壹只大黑狗追著跑。他嚇得連滾帶爬,看起來很慌張...所以人們讀《阿q正傳》時,常常被阿q的可笑言行逗樂。妳可以隱藏妳的沈思,但妳不能不為阿q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傷和嘆息。魯迅說:“悲劇把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掉,喜劇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給人。”阿q作為被壓迫者的地位,他吃苦耐勞的性格,他想通過革命改變自己處境的願望,無疑是“有價值的東西”。但他的霸道、狡詐、無賴,他的盲目自大、心胸狹窄,他的故作嚴肅、為道家辯護,他的避痛審醜,等等,尤其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都是壞的、“不值錢的”魯迅把他的“值錢的”毀滅,把他的“不值錢”撕給別人看。以悲劇和喜劇為背景的藝術描寫,使作品更加悲涼、驚心動魄、更具覺醒性。

我以前說過,辛亥革命是壹場失敗的革命。《阿q正傳》用生動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這場革命是壹場失敗的革命,反映了阿q在這場革命中的悲慘遭遇和令人心寒的結局。

革命黨要進城了,舉人大師嚇壞了,半夜偷偷用船把財產運到韋莊,放在趙爺爺家。魏莊人不知道革命黨是因為它的宣傳和發動,只是因為舉人大師事件才知道革命黨的存在,知道革命黨要進城。

不僅如此,衛莊人還盛傳革命黨是“都戴著白盔白甲,穿著崇皇的元素。”可見他們把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誤解為復辟的鬧劇。

阿q因為聽信了統治階級的宣傳,壹直對革命“深惡痛絕”,認為革命就是和他作對。但這壹次,我被革命迷住了,因為我看到舉人大師如此害怕革命,魏莊的人們對革命如此慌張。他是如何理解這場革命的?首先是殺死“敵人”。而他的“敵人”不僅僅是趙爺爺、假洋鬼子等。,還有小D和王虎,他們等於被壓迫者。二是搶東西。在他看來,革命就是“妳要什麽就是什麽”,他要把金元寶、洋錢、洋紗衫、女用寧床等等統統搬到土古寺去。三是搶女人。有了革命,女人可以由他選,想選誰就選誰。

這壹切意味著什麽?壹方面當然說明了包括阿q在內的壯族人民愚昧落後,對革命缺乏起碼的認識;另壹方面說明革命派沒有宣傳教育發動群眾,而是嚴重脫離群眾。廣大人民群眾不知道這場革命的對象和目的,不知道這場革命和他們的關系。當然,不可能支持和參與這場革命。

趙秀才和假洋鬼本來就沒什麽意思,兩人“水火不容”。當革命來臨時,他們相互勾結。在尼姑身上砸了壹個“皇帝萬歲”的龍牌後,宣布自己已經“革命”了,是“革命黨”,反映了封建階級對革命的投機。阿q找了個假洋鬼子,想“投降”革命黨,卻被假洋鬼子趕了出來。

革命黨入城後,知縣還是原來的官,部隊還是原來的總經理,舉人大師之類的壹下子變成了“革命黨”。政權和軍權仍然掌握在封建階級手中,統治國家的仍然是這個階級。辛亥革命給韋莊帶來的唯壹改變,就是很多人把頭發編成了辮子。趙秀才不剪,是為了有壹天能放下,阿q放上去,只是為了“博采眾長”。

趙家被搶,說明辛亥革命後階級矛盾依然存在。阿q被趙秀才陷害,當強盜抓起來。革命前,壓迫他的是封建地主;革命時期,是封建地主不許他革命;革命後審問他的還是封建地主。最後阿q被槍斃了,成了鬼。看客認為槍斃不如斬首。魯迅對辛亥革命前前後後的描述,不是說明了辛亥革命是壹場悲劇嗎?魯迅描寫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經歷和辛亥革命後的結局,不就是說他死得很悲慘,沒有睡醒就死了嗎?

阿q生活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今非昔比。看完《阿q正傳》,我們會越來越覺得我們生活在壹個美好幸福的時代。但還是要註意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弱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