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維克多·弗蘭克簡介

維克多·弗蘭克簡介

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1905 . 03 . 26-1997 . 09 . 02,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維也納心理治療第三流派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壹個貧窮的猶太家庭,1,在奧地利維也納死於心臟衰竭。所有的自由、所有的真理和所有的意義都取決於個人做出和執行的選擇。——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童年

他的父親是壹名忠誠的公務員,有很強的責任感和原則性,母親是壹名虔誠善良的來自布拉格的猶太人。他在家裏排行老二,有壹個哥哥和壹個妹妹。他童年生活貧困,曾在農場乞討。15歲時,他的化學老師認為,歸根結底,生物體的生命分析不過是化學燃燒,這引起了弗蘭克對生命意義的質疑和好奇。進入中學後,他被弗洛伊德的理論所吸引。同時,他也讀過a .阿德勒的著作,特別欣賞阿德勒的理論。15歲時,他成為阿德勒學派的熱情擁護者,尤其對精神分析中的哲學觀點感興趣,並開始思考人生觀。

青年

當他16歲時,他寫信給弗洛伊德。有壹次他給弗洛伊德發了壹篇關於叔本華精神分析的文章,得到了後者的贊賞,三年後發表在《國際精神分析雜誌》上。高中時,他積極加入了當地的青年社會主義工作者組織,對人的關心也讓他把興趣轉移到了心理學上。高中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923。1925年,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今年,他的心理治療和世界觀發表在阿德勒主編的《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上。在醫學院學習期間,他將心理保健與哲學結合起來,特別是探討心理保健的意義和價值,這壹主題成為他今後研究工作的中心。

從1928到1929,弗蘭克在維也納和其他六個城市組織了免費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中心,並為大學精神病中心工作。1930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晉升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1933年,他接手了壹個針對自殺女性的精神病病房。到1937,弗蘭克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從事神經障礙和精神疾病的治療。壹年後,德國入侵奧地利,姐姐移民澳大利亞,他和家人都在積極爭取簽證申請美國。1939年,他獲得了美國護照和簽證,但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最終決定和未婚妻蒂莉·格羅斯(Tilly Grosser)留在維也納。1942年,弗蘭克娶了他的未婚妻。同年9月,他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被納粹逮捕,關押在捷克波希米亞北部特雷西恩施塔特的納粹集中營。他的父親很快在波希米亞餓死了。1944和妻子壹起被送到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不久他母親被送到這裏,死在那裏的毒氣室裏。後來,他被轉移到德國的考費林集中營和圖爾克海姆集中營。他的母親和哥哥在1944年被納粹殘酷殺害。他非常想念他的妻子在納粹投降前死於德國的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4月27日被美軍解救。

晚年

戰後,他回到維也納,卻發現他所有的家人都死在了納粹集中營。只有當他被認為是有用的醫生時,他才活了下來。他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任教,期間與助手Eleonore Schwindt相戀,並於1947結婚。也是維也納總醫院神經病學教授1971年。194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擔任維也納大學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副教授。1950年,他創立了奧地利心理治療協會,並擔任主席。後來升任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教授,直到1990。1992年,他的朋友和家人為他成立了維克多·弗蘭克研究所。正是因為集中營的悲慘經歷,讓他養成了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就像他經常引用尼采的那句話:“打不倒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讓他的余生過得健康快樂。67歲時,他拿到了飛行員執照。在80歲的時候,他仍然能夠爬上阿爾卑斯山,在世界各地演講,推廣意義療法。

編輯此段落

貢獻

弗蘭克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在於他自己的經驗所創造的意義療法。所謂意義療法,是指幫助患者從生活中理解自己生活的意義,從而改變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地生活,為生命的意義而奮鬥。1926年,他在壹次公開演講中首次使用了“意義療法”這個詞。在他入獄之前,他的思想已經形成,解釋這些思想的手稿已經完成。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不僅深刻地考驗了他的壹些基本觀念,也讓他以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了生命的強大意義。弗蘭克早年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思想,與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有過正面接觸,並直接受阿德勒教導。他對哲學也有濃厚的興趣。我還和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有過私人交往。意義治療本質上是壹種存在分析方法。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的區別在於,它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立足於人性問題,深入探討生命問題,通過對生命問題的診斷,使患者獲得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的理論。

它的基礎是壹種生活哲學,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信念:

意誌自由

(意誌的自由)人在物質、心理和社會世界都是不自由的,但可以超越這些限制,進入精神層面。意誌不自由的人只有兩種,壹種是精神病人,壹種是信奉決定論的哲學家。

追求意義的意誌

(何意誌到手段)認為人的基本動機是“追求意義的意誌”。當壹個人追求意義的意誌受挫時,他會轉向追求快樂和權力作為補償。人類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為個體找到壹個忍受任何處境並堅持下去的理由,希望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提供壹種對自己存在有意義有價值的認同。

生命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最重要的是理解個人生活在特定時間的特定意義。

以上三個基本假設構成了意義治療的理論基礎,三者缺壹不可。意誌自由是意誌尋求意義的心理前提。沒有意誌的自由,人就不可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只能被動地接受需求的支配。尋求意義的意誌是生命意義的驅動力。人對意義的追求和傾向,使得無論在什麽樣的生活環境中,人們都在探索生命的意義。

編輯此段落

他對人生意義的看法主要有四點。

人性觀

人類存在的特征,人性的基本概念,無論是生物層面還是精神意義層面,我們都不能忽視任何壹個層面。人的存在有三個層次,即身體、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層次是最高的。

自由

雖然人無法從生物、心理或社會的約束中解脫出來,但面對這些約束,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自由決定是服從它還是反抗它。

有責任

人的首要責任是良心。人是自由的,責任比自由更重要。人有責任實現個人生活的獨特意義,也要對其他事情負責,不管是社會、人性、全人類還是自己。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人存在的特點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實現,人的特點是“追求意義”而不是“追求自我”。生活的真正意義必須在世界中找到,而不是在人的精神層面。

編輯此段落

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方式

他從人類行為經驗的現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義會發生變化,但永遠不會失去意義,並總結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方式。他認為,普通人可以通過實現以下三個價值來獲得人生的意義:

創造性價值觀(創造性價值觀)

是指通過壹定類型的活動實現個人價值,也就是功德或成就之路,也就是工作的意義。例如,通過個人工作、愛好、運動、服務、自我奉獻或貢獻以及與他人的關系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經驗的價值(經驗值)

這種價值是通過接受和感受世界來實現的,也就是通過經歷某件事或某個人(愛情)來發現人生的意義。如:欣賞藝術品、擁抱自然、與人交談、體驗愛的感覺等。

態度價值觀(態度價值觀)

個體在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內疚、死亡或痛苦的迫害)時決定采取的態度就屬於它,這是苦難的意義,也是人類存在的最高價值。如:個人生活信仰或價值觀。

他認為人類最原始的動力是尋求意義的意誌。當人對自己的生命感到沒有意義時,行動就會失去依據,就會被“存在的空虛”所困擾,即尋求意義的意誌會遭受挫折,這就是意義療法所說的。很多相關的心理癥狀或疾病都是由此引起的。這種情況的人可以在意義治療者的幫助下,或者通過自我探索,找到或者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壹個人有了人生目標後,會覺得人生有意義。

弗蘭克發現,40%的歐洲學生已經感到生活缺乏意義,而美國的學生人數高達81%。另壹項調查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包括來自48所大學的7948名學生。結果78%的人說自己的第壹目標是找到人生的意義,只有16%的人想賺大錢。

意義療法的理論對人提出了十種獨特的看法:

人是個體,人是單位,因為人是不可分的。

人不僅僅是個體,更是壹個整體。根據意義療法的法則,壹個人不能通過各部分的總和來劃分或建立。

每個人都是壹個全新的個體。世界上存在著兩個人,他們在精神上可以很接近,但不能融合。

人是有靈性的。有機體的功能只是作為壹種工具,幫助人完成生活中等待他的任務。

人是動態存在的,人存在的每壹刻都呈現出決策的機會,這就涉及到決策的自由和相對的責任。

人是自我導向的。他認為人的靈性高於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是由自我引導的,而不是由本我驅動的自我。正因為如此,人才能愛與被愛,才能相互理解,而不是把人當東西來利用和操縱。

人類是壹個統壹的整體。根據意義治療法則,人是壹個三維的整體,是壹個由身體、心靈和精神構成的實體。

人是動態的。人並不是處於壹種平衡穩定的狀態,總是從現狀出發去爭取壹種理想的狀態。我們無法決定良知想要告訴我們什麽,我們只能決定如何回應和行動良知。

動物不是人。動物無法理解苦難,但人可以把苦難歸結為自然因素或者我們出於某種目的強加於它的任何東西。

人只有超越自己,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夠超越自身的局限,讓自己的存在充滿意義。

在他的代表作《人尋找意義》中,他講述了壹段在集中營的經歷:他和壹群囚犯被迫跋涉到某地鋪設鐵路軌道,其中壹人提到他不知道他們妻子的命運,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新婚妻子。那壹刻他意識到,雖然不知道妻子的下落,但她“存在”在他心裏。他寫道:

“人類可以通過愛得到救贖。我明白了,壹個在這個世界上壹無所有的人,在想起他愛的人的時候,可能還是會覺得幸福,哪怕是很短的時間。”

他獲得了全球29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在209所大學授課,出版了32本書,並被翻譯成32種語言。他的書《人類對意義的追尋》已經售出900萬冊,他還是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成員。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維也納的第三個心理治療學派。

編輯此段落

主要作品

活出意義:人類對意義的探索

意義的意誌

無意識的上帝。

壹種聽不見的需求——對意義的呼喚

實踐中的心理治療

標識療法和存在分析:標識療法和存在分析,1987。

心理治療中的意義:心理治療中的新觀點,1985。

醫生和靈魂:醫生和靈魂

生存的理由

生活的主題

實用心理療法:實踐中的心理療法,1986。

意義問題之前的人:Dermenschvor der Fragnach Demsinn,1985。

充滿

在弗蘭克的《意義的呼喚》中,他提到自己出生在傑爾寧街6號,而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a .阿德勒曾住在斜對面的7號。對維克多·弗蘭克作品《活出意義——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的思考:20世紀最大的人類災難莫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最殘酷的是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集中營是壹個很可怕的詞,也是我讀書看報看電影最不想涉獵的部分。他們不僅為法西斯作為人類的殘暴本性感到憤怒,也為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無法生育、生命如稻草、任人宰割的猶太人感到痛心。正如《活著的意義——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的作者在本書結尾所寫的那樣:“...我們需要知道人是什麽。畢竟,[人]是發明奧斯威辛媒介的[存在];但與此同時,[人]也是徑直走進毒氣室,閱讀上帝或猶太祈禱文的經文(也就是說,妳要全心全意地愛主,愛妳的上帝)的[存在]。弗蘭克,壹個生活在集中營裏,每天都從死亡中走過的猶太人,對這個人類提出了質疑,並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特殊解決方案:意義治療法。弗蘭克(1905-199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被關進納粹集中營。九死壹生之後,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都死在了集中營裏。弗蘭克以堅強的毅力活了下來,出獄後,他將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了《活著的意義——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這是壹部傑出的作品。與其他涉及二戰時期猶太人集中營的作品不同,這本書不僅反映了真相,還對這些史實進行了反思,並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作者弗蘭克博士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生活經歷發現了意義治療法,這是心理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作者在這部作品中生動地包含了集中營裏生不如死的殘酷狀態,即想死不能,但又要活下去,活下去。作為大屠殺的幸存者,作者通過親身體驗殘酷迫害的感受,發現了無情歲月中生存的動力和生命的意義,並得以將其植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發現【意義療法】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壹大發明。

戈登·奧伯教授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弗蘭克博士自我介紹,詳細描述了他是如何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發現[意義療法]的。他曾經是集中營的囚犯,漫長的監獄生活讓他除了壹口氣之外壹無所有。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不是死在戰俘營裏,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他和他妹妹。壹個失去了壹切,饑寒交迫,隨時有死亡危險的人,怎麽會認為生命還有存在的價值?壹個親身經歷過這種可怕經歷的心理醫生,壹定值得我們關註。像他這樣的人,必然能夠用智慧和同情心來權衡人類的處境。”

《活著的意義——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的內容分為兩部分:自傳和意義治療法的闡釋。作者曾被關進集中營,忍受過各種非人的待遇,所以對其中的痛苦和挫敗感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他認為人對意義的追尋是人生的原始動力,是人最獨特的部分。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而生或死。他認為,人活著的動力在於尋找意義: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什麽活著,就可以承受任何苦難;而且不管是什麽情況,都有自由選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