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讀完某壹作品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1

 最近非常辛苦地讀完了劉震雲的小說《壹句頂壹萬句》,讀完之後心情五味雜陳,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難過,覺得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窩囊啊,距離自己壹直理解的現實生活好遙遠。

 無論是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是孤獨的,窩囊的,沒有復雜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隨波逐流地被命運無情和被動地安排,隨遇而安,太沒有生活的樂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我忽然覺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運的,我和老公說得著,有的話可說,這應該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兒子關系不錯,沒有太多矛盾和糾結,陪著孩子壹點點的成長,多幸福。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勵誌小說看多了,不適應這種沒有生活朝氣的命運,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積極的小說對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勵,所以,壹句頂壹萬句,帶給我的負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別像他們那樣憋屈啊。

 小說要表達的可能更多地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說得上話,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有點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許只想突出壹點來說透吧。

 看完了小說,為轉換心情,我上網挑了個喜劇愛情電影《壹夜驚喜》來沖洗我心中的堵,讓我快速回到快樂幸福的好生活中。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2

 劉震雲的《壹句頂壹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壹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成言說的藝術。是壹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沈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妳會心壹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壹句頂壹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獎,而是壹直就喜歡劉震雲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裏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壹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壹句頂壹萬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壹句頂壹萬句》書中的內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肉,壹碼壹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於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情欲有關。

 書中描寫的雖是壹班生活在鄉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無論妳生活在何處,從事什麽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於書名,用劉震雲自己的話說:“相對於書的內容,書的名字應該是壹塊冰,掉到水裏也就是書的內容裏能融化,而不是壹塊石頭,在水裏還是石頭……”

 壹句頂壹萬句:“那壹句”應該是句什麽話?就是壹句有見識的話,因為“壹句有見識的話,頂的上壹萬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壹個“走出”,壹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壹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壹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壹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於人心難測,由於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3

 看完走出延津就沒再繼續看下去,可能是因為百順丟了養女巧玲讓我感覺很傷心吧!

 本書文字很平常,每個人物性格的描寫都是用簡單的幾句對話來體現出來,沒有華麗或褒貶的評價,爾是讓讀都自己去感受每壹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楊百順屬於那種豪無主角光環還讓人很是很憤的主人公,壹個仇視自己父親、恨自家的營生、想逃離出父親的撐控叛逆男孩,當他真證鼓起勇氣逃離家園後想開啟新的美女生活時卻又因自己的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爾壹次次的失敗,本出中由楊百順牽出的各色人物較多,均是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為溫飽而奔波勞累,有著典型的小市民的特性:軟弱、長舌、聽信謠言、自私自利....

 楊百順父親對兒子有著自私的愛,這也是封建社造就的出來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傳蹤接代的工具,對孩子的養育就如同阿貓阿狗壹般,只要吃飽不叫、不咬人、聽話就可以了,完全沒有什麽心裏教育,似乎只要自家香火不斷就可以了。老汪的燈盞也是如此,她的死只換來了兩鬥米,白來人間走壹回。百順因為父親算計自己未能上新學而起殺心,其實他更想殺掉的是自己,恨自己為何生不逢時、為什有這樣壹個自私自利只知道賣豆腐的老爹,他壹次次的想逃離,想找到壹個知己來訴說心中怒氣,想學到手藝可以真正脫離楊家,想找到自己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可終究還是失敗了,敗在了他自己的手中,壹切都不是他所想的那般美好,他的人生從未像他的名字那般順利過,壹次也沒有,所以當老詹給他改句為摩西時他毫不猶豫,但摩西註定是拯救世人大英雄,爾他卻連自己也無法拯救。

 整本書中人物對話較多,這讓人讀著讀著就感覺到中國語言文學真是博大精深呀,同壹句話不同的人說出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聽了也會理解出不同的答案。同壹件事如果經過多人的傳訴,就會變成不同的故事,或是好故事,也可能是壞故事....以訛傳訛害人匪淺呀!

 楊百順壹直想擁有壹門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藝,可以穩定生活,但壹次次的學藝失敗,使他身心俱疲,同時也學會了吃壹欠長壹致,不再去招惹是非,不再想詢得壹知心人,而是學會與任何人都何持壹定的距距離,讓自己處於中立的狀態,不多方多語,不摻和別人的機關算計,可似乎命運總是在捉弄他,即便他刻意躲避麻煩,但每件事的發生皆有其中原委,每個原委中又別著好幾道彎,這彎彎總會把他繞在其中,逃也逃不掉。

 看著看著,突然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真是太脆弱了,無論父子、兄弟姐妹、夫妻愛人、知己朋友,在利益面前這些關系真是分文不值,如此現實的關系讓人看著看著就傷心了,不想再繼續看下去了。

 本人才書學淺,實在無法理解太明了,小小評論,書寫壹下個人感愛。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4

 並不熟悉劉震雲,雖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編為電影,但我卻從沒看過。意外的在朗讀者這個節目看到了他,感覺他性格有點怪怪的。又聽他朗讀了壹小段這本《壹句頂壹萬句》,裏面不愛說話的老汪讓我也感覺怪怪的。於是我買下了這本怪怪的書。

 我認為本書的核心有兩點,孤獨感和講道理。人生想找個能說得上話的人竟然是那麽的難。父母未必懂得子女,夫妻未必懂得對方,曾經互相了解的朋友也未必會壹直好下去。倒是路上偶遇的人也許真的能夠理解妳的心事。但那偶遇的幾率實在太少,於是很多人終其壹生都是孤獨的,在靈魂層面孤獨。可是人又往往不甘於孤獨,人往往需要被理解。所以有了那麽多的怨侶,有了那麽多離開。

 說話又與說話不同,有人說話講理,有人說話亂扯。總能把壹件事扯成兩件事三件事甚至更多。生活中我們往往不能壹下子分辨出來,甚至會為這種話牽著鼻子走。最後的結局往往是胡扯的人得勢,嘴慢的人吃虧。待到作者給妳把事情壹碼壹碼的碼放清楚,妳會發現非常好笑。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非常復雜,總被壹個由頭扯出無數的事情,總被曲解原本的意思。而生活中呢,這樣的事情太多,我們每個人都胡扯過,也都被胡扯過。甚至每個人都有氣的有理無處說的恨不得拿刀拼命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故意東拉西扯混淆視聽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找不到人說話的時候。

 夫妻是人生不多的能自選的關系中的壹種。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不能選擇子女,也不能和交心的朋友每天在壹起,所以夫妻關系就格外的重要。夫妻能說到壹起去好像是和睦的夫妻最重要的壹點。當兩人見面沒有話說的時候,隔閡就很難解決了。不愛說話是心裏還有話,沒話說就是幹脆什麽都沒有了。夫妻之間的不順眼多半是因為說不到壹起去,經濟、子女、等等的問題都不是核心的問題。當說不到壹起去的時候,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彼此更不順眼。

 說話是很奇妙的藝術。某辯論大咖講他中學前很不愛說話,因為他拿捏不準何時該停、何時該笑、何時該附和等說話的潛規則。但當他接觸辯論的時候他發現非常簡單:話題是已知的,觀點是固定的,甚至說幾分鐘也是有規則的。這樣執行起來反而很簡單。我不由得希望某辯論節目請劉震雲去做嘉賓,感覺會很有趣。不知道他會不會說“話是這麽說,但不能這麽幹。”、“事兒能這麽幹,但不能這麽說。”、“這事從根上起就錯了”。這三句話相當經典啊,我試了壹下,發現用這三句話非常像講道理!乍壹聽簡直無可辯駁,跟算命的有的壹拼了。

 這部書還有壹個很有趣的地方。大凡小說,總要介紹主人公後來怎樣了,其余角色後來又怎樣了等等。這本書沒有。吳摩西變成羅長禮後來呢?他如何成家立業,跟妻子能不能說得來?饅頭鋪到底歸了誰,有沒有打起來?楊百順離家出走再也沒回去,他爹和他的兄弟有沒有後悔過有沒有尋找過?甚至缺了耳垂的秦曼卿結婚後又如何?這些應該很重要的事情仿佛都不重要了。好像可以預見終是每個人孤獨收場。這也是本書的核心觀點了。

 人生難得壹知己。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5

 以前沒讀過劉震雲先生的書,知道這本書也是在壹次閱讀大賽,看到壹名同學對於這本書的書評寫的挺不錯,便買來讀了。

 這是壹本沒有結局的書,他講的是人生,是人。關於人和人生的,往往沒有終結,所以這樣的結尾帶來的閱讀效果是深刻的。牛愛國在離開家之後輾轉奔波,終於知道自己需要找什麽了,故事結尾的那通電話最後是他壹句:“不,得找。”

 找什麽?找到他真正在乎的,找到他內心裏真正想要的,找到真真切切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的`。而此時,這些於他而言,就是章楚紅,那個可以和他說得上話,可以讓他大大方方放開做自己的別人家的女人。世事多麽奇妙,這個別人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在他有難時慷慨給予幫助的好人。壹邊是尋到知己的歡愉,壹邊是背叛好友的罪惡,但是推開牛愛國逃離的既不是罪惡,也不是歡愉,而是對好友李昆的畏懼,他害怕被報復,這種畏懼讓他放棄了這個女人,逃回了家鄉。

 牛愛國終於決心去找章楚紅,是經歷了許多個圈的,他得感謝他的母親曹青娥,他母親的養父羅長禮,羅長禮的孫子羅安江,還有許多別的他需要感謝的人。這些人比他繞的圈更多,但最終沒能在人世間活得明白,卻讓後來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少走了許多彎路,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人生的道理。這個道理在行文裏是個中心——找壹個說的著的人,過壹個像樣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追求幸福的。但是幸福不是湊合,書中的很多人都在湊合人生。楊百順的爹老楊,壹輩子認定趕大車的老馬是自己的朋友,任何掏心窩的話都說給老馬,有什麽事拿不定主意也找老馬。可是老馬呢,卻從不認為老楊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覺得老楊是個累贅,每次和老楊的對話,皆是打馬虎眼,老楊卻當了真。因為這些個被當了真的亂主意,倒也成全了些本不可能成全妳事,比如楊百利去了“延津新學”,楊百業陰差陽錯娶到了富貴人家的女兒秦曼卿。

 又比如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他也在混亂地追逐幸福的過程中,湊合起了日子。先是在“延津新學”的學堂裏和牛國興學會了“噴空”,兩人十分能說得來,後來學堂關了,兩人為了還能在壹起,都到了牛國興爸開的鐵治廠,結果兩人最後話沒說好鬧掰了,楊百利跟著機務段老萬到了新鄉當司爐。楊百利追隨的是壹個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該如何與人說話,該如何讓與他說得上話的人仍願與他說話,他也不明白真正的說得上話是什麽意思。因此他是不幸福的。或許他表面上可以找到說話的人,到真正理解她,與他心意相投的人卻是沒有。

 主人公楊百順壹生都在追逐,他追逐的是內心的踏實,那是他的幸福。他為了不賣豆腐,先是去殺豬,再是去染坊挑水,去竹業社破竹子,在縣政府種地,入贅給吳香香。在這漫長的周折中,楊百順也曾有過可以說的著的人,但只是在當時,換個時間、地點、場景,又壹切都變了。入贅吳香香本是圖個靠山,他與家裏斷了關系,什麽也沒有。吳香香壹開起來與他說得著,後來說不著,楊百順幹脆事事隨著她做主,倒是和吳香香的女兒巧玲說得上話。然而世上的事,多是出乎意料,巧玲被楊百順壹時疏忽,讓人拐跑了。楊百順從此沒了心中唯壹的寄托,便離開了家鄉,踏上了追尋讓自己心安之境的路途。

 這本書看得我很糾結,不是糾結自己,而是糾結書中的人。在我看來,明明可以這樣過日子,他們偏要那樣過日子,本來是像春天發芽冒綠的小植物壹樣生命力鮮活的人生,到了他們身上卻成了窩在陰晦角落自怨自艾的苔蘚般陰暗的人生。這大概是壹個社會壹個時代的特征。不同於今日的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也在追求精神世界。這也是時代的限制。上個世紀甚至這個世紀初或者現在仍有許多許多人因為各種原音,不能追求精神,更糟的是,有的人,甚至沒有精神世界這壹意識。這是極其可悲的現實。這種狀況使得許多人的壹生都難得幸福。

 這使我想到我身邊的許多人,許多事。其中有壹個人活生生被精神的虛空壓垮的人。雖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他是生和長在貧困農村的,是真實生長在書中描寫的那種大環境下的。和楊百順壹樣,他和自己的父母說不上話,當然沒有到和楊百順壹樣和家裏斷絕關系的程度。二十多歲他在家裏的社會的壓力下娶了壹個大家都認為會過日子的女人,而這個人他從認識到結婚並未花多長時間相互了解,婚後幾年這個女人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他成了鄉下所有人都羨慕的有房子有兒子的人。然而幾年之後,年輕時活潑健康的壹個人像中了魔咒壹樣沈溺上了賭博,身體也患上了許多病癥。家裏的親友都對他惡語相對,讓他改回來。沒有人問他,妳發生了什麽,妳的心裏是不是有什麽包袱。當我得知這些事時,我的第壹想法是除非他招到壹個解開他內心的人,他這壹生可能改不回來了。然而這樣的人,他是找不到了。他的父母五六十歲了,身邊的親友大部分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大環境對他的心理提示都是“妳不行了,妳這樣是對不起人”。在這樣的聲音裏活著的人,都難以向陽光生長。待我有壹次接觸了他的妻子,我更加理解了為何他會變得那樣頹廢。那是我在壹個鄉下的客廳裏,只見壹個打扮十分土氣的女人帶著壹個男孩走了進來,壹進來她便用充滿怨氣的語調埋怨那個男孩,嘟囔著不想要這個孩子。短暫的接觸讓我覺得見到了電影裏上個世紀的老派中年婦女,心態陰暗,思想落後,不懂人情。那時我開始深深同情那個孩子,從小就要在陰暗的氛圍裏度過,那時我也理解他為何自甘墮落,我想這個女人大概也是以對男孩壹樣的語氣對他說“真不想和妳壹起”。

 幸福啊是個多麽珍貴的東西,妳需要在茫茫人海,渺渺時空中認真尋找,是湊合不得的。幸福也不是別人眼中的,是自己感受的。追逐幸福是需要勇氣打破成規的,規矩裏的幸福不壹定是妳的。牛愛國最終放下壹切去尋找章楚紅,那便是看透了這層理,他要去說他想對章楚紅說的話,他要去聽章楚紅要對他說的話,即使時間過了境況變了,話也許會變味,然而那是他的心告訴他的,得去找她。去找她是他的幸福,那便是美的。

 人生需要追逐幸福。楊百順去了,牛愛國去了,結局是什麽誰知道呢,但相比湊合人生的結局,追逐幸福的結局是沒有失敗的。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6

 讀完,覺得是遲到的闌珊之人。 書改編成了電影,但是口碑不太好,也不知導演女兒是不是立書父親說的著的人,也許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局限,才讓觀者有了如此不同的反響吧。 不太愛看長篇小說,因為初讀,要記住亂七八糟的人物名字,就會讓自己好像得了阿爾茨海默癥,但是此書雞零狗碎的壹大篇,卻莫名其妙的幾天讀完了。 通篇人物好像都在找壹個說的著的人,其實我覺得不是找特定的誰,就是找讓自己舒爽的狀態,就像肚子憋得慌,不論是上洗手間稀裏嘩啦壹番,還是四下無人劈裏啪啦壹下,都可能讓人身心舒暢。 上篇的吳摩西和下篇的牛愛國,出延津和回延津,不同的人,壹出壹進,隔著時空,他們都在找,然而真的就是說這嗎?被津津樂道的“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以前。”然而全篇每個人物都逃避過往,卻都沒有放得下以前。 也許沒有信仰,不信主,但心裏都有份執著,依從自己,而不是寄希望於他人。 牛愛國最後還是在找,也許最後找到,也許沒有找到,也許找到也不是那個楚紅了,也許會像吳摩西那樣在別處,歸從世事,安身過完壹生,丟失最初的信仰,但是那張泛黃的教堂建築圖,還會在那裏吧,也許在。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7

 在蘭小歡的微博上看到他推薦這本書,稱贊是“最好的小說”,於是從圖書館借了來讀。

 剛開始讀時頗不順利,感覺是翻開了壹本百家姓,老張講故事牽出了老李,老顧的攤子左邊是老王,右邊是賣豆腐的老孫,還有剃頭的老關,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說不清誰是主,就像壹部鄉村記事。

 適應了本書這樣的人物出場安排後,也慢慢縷清了人物主線是誰,抱歉我已經忘記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楊百順吧?後來改名為吳摩西。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改變,壹步壹步走完了壹生,那些出現在妳生命裏的過客,壹刀壹刀給妳刻畫出壹輩子。

 書中出現的小角色頗多,可以說每壹個都性格鮮明,不知道為什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裏的那個老板,熱愛猴子,愛尋思事,有工人犯了錯就愛盯著他看,再低下頭想,這個壹想,就把人給想怕了,比罵妳打妳還難受。

 書裏經常出現這樣壹句話,大概是:把壹件事說成了另外壹件事。是啊,吵架的人兒,鬧矛盾的人兒,可不都是由壹件事吵到另外壹件,由壹件事牽扯到壹個人,亂糟糟壹堆,吵到最後,妳會發現,其實妳們壓根就沒有吵那件事,而是牽扯到背後的枝枝蔓蔓,不是說吵妳今天看我眼神不對,而是吵妳內心不再愛我了所以眼神不對。試想要是所有的人,看待事情都只抓當下,不要由此及彼地想那麽多分析那麽多,那人際關系是不是會簡單壹點?夫妻是不是會恩愛和諧壹點?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記”,後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記”,前半部分講的是壹個男人從少年到中年,離開延津去外面打拼,後半部分講的是跟這個男人有瓜葛的壹個小姑娘,被賣到外地,長大後想回到生她長她的故鄉,顧為“回延津記”,布局結構有點像《燦爛千陽》,兩個有關聯的人,分別占據書的壹半。但不同於《燦爛千陽》的是,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結局,楊百順的子孫(楊百順生前最愛的,因為長得像老詹)究竟想問那個小姑娘什麽話,那個小姑娘的兒子的情人想跟他說什麽話,都不知道,故事就這麽結束了,也許正應了書名,這沒有說出來的壹句話,頂壹萬句。

《壹句頂壹萬句》讀後感 篇8

 說得著,說不著 《壹句頂壹萬句》,讀完這本書,最深的感觸是,老段對中風了的老楊說的那句話:經心活了壹輩子,活出了個朋友嗎?想來,這句話也是最映襯書名的壹句吧!用書裏的經常出現的話講,就是跟誰說著,跟誰又說不著。

 這本書分了兩部分來寫,在決定買這本書來讀時,看過這本書的簡介。第壹部分說是寫吳摩西出延津找與他能說到壹起去的養女,名為出延津記;第二部分是寫吳摩西養女的兒子回延津尋找吳摩西的故事,名為回延津記。

 既是掃完這簡介,開讀的時候便也依著簡介的思路在探究書裏的故事。我開始讀這本書,是我在理發店做頭發,理發師說得要三四個小時,另外壹起買的《壹個人的朝聖》有兩本,想著《壹句頂壹萬句》會不會正好就讀完。然後就在人來人往,嘈雜的環境下翻開了。看著看著便四周的聲音都消散了,壹心沈靜在繞亂的小說裏;不是沈靜在小說裏,而是在糾結簡介裏人物怎麽還沒出現;也不是糾結人物還沒出現,而是被作者鋪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給繞昏了。四個小時,楞是沒將出延津記這部分讀完,也沒有讀到吳摩西的出場;吳摩西也不是沒出場,而是他出場的時候叫楊百順。

 看完第壹部分才知道吳摩西原是姓楊,是賣豆腐的老楊的兒子,因為當了“殺人犯”,“殺”了老楊和老馬而逃出;也不是真殺了老楊和老馬,而是在心裏殺了他們,自此就離開了楊家莊。後來傳教的老詹給他改名為楊摩西,並為他的第9個發展的信徒,雖然楊摩西還是離開了老詹的破廟,但是大家都叫習慣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楊百順了。為何他又改姓吳了,原來他後來嫁給了吳姓寡婦,改了姓,也有了與他說的上話的養女巧玲。他與寡婦說不著,寡婦後來與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丟了的事。

 整本書雖然在話上不是直戳要點的寫著,有很多繞饒彎彎,但也正是這些繞饒彎彎讓人有著壹直讀著丟不開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記,牛愛國,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兒子,曹青娥也就是當初吳巧玲。曹青娥壹開始與三兒子並說不著,但是六七十歲後就與牛愛國說的著了,將吳摩西的事情都說與了牛愛國聽,但是牛愛國與母親又說不著,每次也就是聽著。後來牛愛國離開沁源,曹青娥又與三兒子說不著了,與孫女百慧說著了。曹青娥病危時的只言片語,百慧將奶奶平時與她說的事說出來,牛愛國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壹個故事,才能讓兒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壹個費勁。後來,牛愛國的老婆與人跑了,牛愛國本不想找,但姐姐說要找,就算是假找。與七十年前壹樣的情形,當他決定要帶百慧去的時候,我心中不忍擔心悲劇的重演。但在走前夜裏,百慧竟生病,牛愛國便就壹人踏上假找的路。壹路走,壹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著走著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為不是找的龐麗娜;也是真找,因為他突然想找到有關母親養父吳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這壹出;後來又變成了找章楚紅,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故事裏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與自己說得著的朋友,與說得著的人說話,壹句便頂了壹萬句,聽得人懂;與說不著的人說話,壹萬句都頂不上壹句,聽得人不懂,說的人也累。老楊當老馬是朋友,是因為與老馬說,老馬的眼界比他長,壹句頂了別人壹萬句的作用。但是老馬沒把老楊當朋友,因為老楊與老馬絮絮叨叨說那麽多,對自己並沒有多少用。書裏的朋友,都是建立在兩人說到壹起,能解惑,能解憂,當遇事、遇矛盾後這樣的關系便又顯得很脆弱。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經心活了壹輩子,活出了個朋友嗎?

 說得著的也都漸漸生疏,或是鬧了矛盾了;說不著的卻又變得說得著,然後走走又說不著了!壹輩子都在尋找,能解孤獨的人,經心活過,才知道,人呀,總有不可避免的孤獨時光。近來不是有句話說的很好麽,妳的孤獨,雖敗尤榮!壹句頂壹萬句,是不是也有另壹層含義,人壹輩子尋尋覓覓那個能說壹萬句的人,還不如自己在孤獨中清醒的壹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