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的小說《苔絲》中有哪些巧合,具體是怎麽樣的
我們都知道,苔絲是作者精心打造出來的壹個集聚美麗善良賢惠於壹身的女孩,她雖貧窮卻不會因自己是古老武士世家的嫡傳子孫而去攀附名貴,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本來她可以不顧父母的想法,不去找那位所謂的有錢親戚,但內心的不願意與事實的造化弄人卻讓人無法逃避悲劇的命運。小說中寫到:“‘這都是我惹的禍——都是我’…‘我什麽理由也沒有,父母以後靠什麽生活啊’”“苔絲自從闖了大禍以後心裏壹直負擔很重,所以對與母親的心願比以前更加尊重”“家裏的生意主要依靠‘王子’,現在馬匹死了,生意怎麽都做不成了…艱難困苦的威脅已經赫然顯現。”幫父親送貨時不幸發生意外——馬被撞死這壹個巧合很好地給苔絲架起了壹條通往悲劇的橋梁,它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在自己闖禍了之後應該理所當然有承擔後果的責任心,通過文本細致的語言,讀者應當能夠很深地體會到苔絲當時內心的內疚與無奈,文本中的“我想妳腦子裏有這個想法,媽,不過我會去的”這壹句隱隱約約看出她的無奈。特別是針對苔絲本人的性格而言,她的善良和自強絕對不會讓自己逃脫責任,這樣的巧合為苔絲後來義無返顧地去尋親提供了必定的可能性,也讓苔絲的悲劇的發展有了壹定的合理性。 然而,電影中卻沒有安排苔絲因幫父親送貨,在途中馬意外被撞死的場面,在這種巧合缺失的情況下,壹系列的內心活動都讓導演給隱藏起來,使得苔絲的唐突尋親會讓人大失所望,沒有壹點前因後果,沒有壹點內心的譴責,僅僅是因為家裏貧窮的原因而屈服於長輩的趨炎附勢嗎?或許有些觀眾會這麽來評價苔絲。這樣壹來,文本與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苔絲形象就顯得那麽的不壹致,苔絲的後來的悲劇命運,或許在他人看來是她自己咎由自取。很明顯這與作者的寫作本意就相差甚遠了。雖然她後來在見到親戚亞歷克的時候,會將家裏唯壹的賺錢工具“王子”的死講出來以懇求得到幫助,但這時候馬的死僅僅可以說明她家貧困程度的加深,也只能說明苔絲確實也忍受不了貧窮的逼迫,自己也有尋親這方面的傾向。如此說來,苔絲尋親的合理性就不能得到觀眾的滿意的信服,也就無所謂人物悲劇的存在與否。 另外,小說中有另壹處巧合是電影裏所沒有的,那就是亞歷克在克萊爾先生的教化下終於改邪歸正成了壹個講道者,從安吉爾與此人的關系來看,安吉爾父親的講話無意間讓安吉爾間接地認識了亞歷克,使得後來苔絲在揭開自己身世與遭遇的同時讓安吉爾多了壹個心眼,那個糟蹋過自己妻子的丈夫原來與自己的父親認識,這無疑加大了他的尷尬處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安吉爾絕對是逃脫不了這種庸俗的想法的,他同時也害怕世人的眼光,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痛心而去,選擇離開苔絲,苔絲的悲劇也就越陷越深。那麽從苔絲與改邪歸正者的關系來看,這壹巧合也成為苔絲悲劇進壹步演化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宗教的教化,她與他的第二次碰面也許沒有在可能性之內,情節上這樣安排讓苔絲與他有了碰面的機會,潛意識裏隱藏著苔絲再次被引誘的可能性,特別是在苔絲面對自己的父親去世和家裏壹貧如洗的困窘情境,這種陷入魔掌的可能性大加突出,悲劇的演化就是這樣壹步步進行的。 然而電影中卻沒有安排亞歷克成為壹個改邪歸正的人,他仍舊是壹副紈絝子弟的模樣,這樣的安排,使得整個情節的發展落於俗套,沒有壹點意外來推波助瀾似乎就顯得平靜了些許,苔絲命運的坎坷也顯得平白了些,苔絲的再次被引誘在影片中不外乎緣於長久沒有安吉爾的消息和家裏困難的處境,影片中,父親的死與亞歷克的再次追求沒有處於同壹個時間段,它使得苔絲在選擇接受亞歷克與否時少了幾分關鍵的焦灼和無奈,人物內心的波動沒小說描繪的來得精彩。 哈代在小說中,就是通過巧設壹連串的巧合來組成這個悲劇的人生,首先是馬的死,引發苔絲的尋親,釀成悲劇的開始;再而是遇見安吉爾,在結婚之前給了他壹封坦白自己過去的信,卻碰巧被壓在地毯裏面,這是悲劇的發展,再有是改邪歸正的人的出現,他的再壹次追求、苔絲父親的死和家裏沒錢交不了租,這壹連串的巧合都結合在壹塊,使得這個悲劇的結越加地難以打開。後來是安吉爾的突然出現,將悲劇推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