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期,後收錄於《吶喊》。全文由文言文序言和13節正文組成。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壹部白話小說,作者第壹次以魯迅的筆名寫作。通過壹個迫害者的日記,作品“旨在揭露家庭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弊端”。
作者為我們塑造了壹個反抗封建禮教,被迫害而瘋癲的狂人形象。通過狂人的自述,指出封建社會“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暗示了狂人最後的戰鬥和反抗的失敗,進壹步強調了啟蒙的意義。
《狂人日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小說借鑒了俄羅斯作家尼古拉·果戈理同名小說的日記結構和病態心理描寫,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和手法。
用現實主義表達現實元素構成了小說的骨架和血肉,用象征主義表達隱含的意義構成了小說的靈魂。《狂人日記》奠定了現代小說的基礎,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基石。
2.阿q正傳
《阿q正傳》(1921)於2月4日至2月4日在《北京晨報》副刊“快說”欄目連載,1922,每周或每隔壹周發表壹次,署名“巴人”,12。全文***9章。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他唯壹的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小城魏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壹跨越時空的不朽典範。
小說通過對阿q的姓名、籍貫、行為的考察和描寫,描述了他愛情的悲劇和由此引發的生計危機,在辛亥革命浪潮中從“革命”到“不革命”的命運,以及被掌權者殺身成仁的經歷。
反映了阿q的社會地位和被壓迫、被剝削、被愚弄的悲慘命運。作者以喜劇的形式揭示了悲劇的本質,並成功地運用線描的手法,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和鮮明的心理描寫,展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狀態。
3.肥皂
肥皂發表於3月27日、28日北京晨報副刊,1924,後收錄於《流浪》。全篇約九千字,表現了魯迅面對他所描寫的人物時的反諷態度。作品的諷刺意味如此之深,刺刀見紅。
魯迅的《肥皂》是壹部精彩的諷刺小說。在整部小說中,用線描的方式對四個碑文的臺詞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沒有貶義之詞,但感情是假的”,暴露了他骯臟的靈魂。
4.告別陰影
《告別陰影》1924 12.8發表於《語絲周刊》第4期,後收錄於《野草》。它是魯迅自我心理分析的記錄,借助“影子”的獨白,在明暗之間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影子的生存困境,展現了壹個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
人的影子告別了人,因為影子不想處於黑暗的境地。雖然它很清楚沒有人必然無法生存,光明和黑暗會毀滅它,但它還是不想在光明和黑暗之間徘徊。堅守現實,為他人而改變,是魯迅的絕望立場,也是其人文精神的起點。
5.“向公眾展示”
示公發表於4月3日《北京暴雨周刊》第22期,1925,後被收錄於《流浪》。這是壹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寫壹個十壹二歲的胖男孩——饅頭店的男孩,還有陸續出現的18人物——他們都沒有名字,沒有性格特征,只有外貌和行為。
這群偶然聚集起來的陌生人,在首善之區西城的路上,成了來去匆匆的“路人”。他們聚在壹起看《炫耀》,卻也被魯迅當眾“炫耀”。通過這種“集體宣傳”,魯迅為我們揭示了民族麻木的劣根性。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