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吳仁寶》評論(1)
我看了電影《吳仁寶》,深受教育和啟發。影片以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名字命名,帶我們走進華西村,走近吳仁寶。影片生動再現了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村人艱苦創業的不平凡歷程。多虧了好領導,老書記吳仁寶,華西才從壹個貧窮的小華西發展到今天的“天下第壹村”。如果說華西村是* * *繁榮的典範,那麽吳仁寶就是優秀* * *黨員的代表。主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愛民情懷深深打動了我。
中國農村的風雲人物吳仁寶,在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的40年生涯中,用畢生的智慧和心血,帶領華西村人民搏擊世界、開拓創新,使華西村成為世界上第壹個開拓發展、科學發生、協調發展、繁榮昌盛的村莊。
影片雖然沒有讓人落淚,沒有感人的情節,但卻給人無限的信心和力量。壹個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帶領壹群普通的基層黨員,做了壹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每壹個場景,每壹個動作,每壹句話,都閃耀著壹個* * *黨員的光芒!展現了壹個* * *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要講華西村成功的秘訣,要寫壹本書,就得超過幾百萬字。想拍壹部電視劇,就得拍幾十集,甚至上百集。但在吳仁寶眼裏,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只用了簡單的八個字:實事求是,任勞任怨。
當前,黨員中的壹些幹部,特別是壹些領導幹部,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惜利用手中的權力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顧群眾的反映和當地的實際。目的是這邊做報告,那邊講經驗。吳仁寶要來了。什麽?他要的是老百姓的富裕,他要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作為壹名黨員和黨支部書記,我們真的應該向吳書記學習。
1,學習他的開拓和科學發展。華西村的產業發展是從“捐糧、買磨盤、搬石頭、建磨坊”開始的。在60年代的吳仁寶,他想的是如何節約生產力,搞農副業,多種經營。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建壹個五金加工廠。上世紀80年代,他想建學校和醫院,讓村裏的人不用再跋涉100多裏去看病?。沒有這種超前的思維,沒有這種* * *黨員模範帶頭作用,沒有這種雄心壯誌,就不可能取得今天500多億的產銷總額。難怪紅旗村的鄰居王樹基說:“我不知道他腦子裏哪來的這麽多分。他今天要幹這個,明天又要幹那個,弄得我們妳追我趕,再怎麽拼也追不上。”
2.學習他致富和著眼未來的心態。當初,總面積不到壹平方公裏的華西村,被土堆和小河溝分割成1300多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高天堂高天堂,半個月不下雨,秧苗發黃,低田池塘低,壹場大雨白。”但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在15年開辟800多畝土地。他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因為他心裏壹直有壹個信念:總有壹天,我們的米缸會裝滿,每個人的口袋都會鼓起來。他常說:“幹部要吃飯睡覺,老百姓就有希望”,“只要我們大家團結壹心,我想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們”。正是因為他這種發家致富、放眼未來的想法,村裏所有的黨員同誌都揮手高喊“妳們* * *讓黨員走在前面,我們不會落後”。
3.學習吳仁寶,也要學習他運籌帷幄、創新發展的勇氣;學習他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風格;學習他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情操;向他學習,富壹村不富,富全國才是財富的崇高境界?在報告會上,已經85歲高齡的吳仁寶有這樣壹段語錄:“家裏有萬兩黃金,但壹日三餐,豪宅最好,壹人只占壹張床。”同時也給了自己壹個評價:罵我不生氣,誇我不開心,挫折不氣餒,因為我是黨員土生土長,所以我要為黨和國家而戰。
這就是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吳仁寶,永遠值得每壹個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這部電影沒有曲折,沒有奇幻的故事,沒有宏大的氣勢,但電影《吳仁寶》卻像磁鐵壹樣,從壹開始就緊緊抓住了我的心,在我心中激起了強烈的* * *聲。什麽會讓我如此感動?這就是本片堅持不懈,自強不息,開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新時期江蘇精神的生動詮釋,是江蘇大地上千千的強音,是我們昂首闊步邁向新征程的無價之寶。
“從來沒有救世主。我們只能靠自己來改變貧窮落後的命運。”從壹開始,電影《吳仁寶》就把人們帶入了壹個新世界的創業氛圍。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是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華西人最鮮明的特征,也是影片的內在精髓。西部開發之路是壹條充滿艱辛探索的開拓之路。在這條創業的道路上,華西人不僅表現出了吃苦耐勞、勇於犧牲的頑強意誌,更表現出了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的智慧和勇氣,甚至表現出了團結協作的集體力量,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創業不易,創新更難”。電影《吳仁寶》告訴我們,要改變命運,僅僅努力是不夠的。也要“做好眼前,想長遠”。只要有利於發展,就要抓住機遇,哪怕冒點風險。吳仁寶的精明和魄力,都體現在他搶著買磨盤,頂著壓力開五金加工廠,在華西興辦現代企業。正是這種敢於冒險、勇於擔當的品格和智慧,讓華西人在創業的道路上壹步步走在前列,描繪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社會主義新家園的壯麗景象。創新為華西村插上了翅膀,創新成為新壹代江蘇人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不變的精神追求。
電影《吳仁寶》最感人的部分是吳仁寶對人民始終不渝和無私的愛。為了滿足華西村的需求,吳仁寶可以不顧家裏等著吃飯的四個孩子,把米缸裏僅剩的大米捐出來。為了安撫壹位失去孩子的村民,吳仁寶毅然將自己最心愛的兒子送到了這位村民的家中?華西村有錢,老書記壹直堅持不拿村裏最高的工資,不住村裏最好的房子。他總是親自教導身邊的人“富了不忘挖井人。”華西富裕了,就要積極帶動周邊村莊的發展。華西很有錢。讓大家知道華西是怎麽富起來的,讓更多的人分享華西富起來後的快樂,讓全世界都知道,只有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在中華大地上創造出無數的人間奇跡。
電影《吳仁寶》告訴了我們很多,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電影《吳仁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電影《吳仁寶》回顧(2)
上世紀60年代,江陰市華西村在支部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從“15計劃”開始的平整土地,到狠心買下大磨盤,再到“逆風”開辦五金廠。上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實行聯產承包制的情況下,吳仁寶頂住壓力,繼續走集體化道路,創辦了村集體工廠。時代的節點壹次次帶給華西人。以吳仁寶為首的華西村人民憑借自己的勞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最終走出了壹條有中國西部特色的社會主義致富道路。
每當吳仁寶做出重大決策,華西村的美好圖景就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普遍貧困到共同富裕。同時描繪了吳仁寶帶領華西人幾十年來探索、奮鬥、發展,不斷創業、創新、創優,不斷爭先、領先、率先的光輝形象。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吳仁寶認為,當幹部要“三敗”,即“難敗”、“誇敗”、“壓倒性敗”。“做官”首先需要“難”。尤其是領導幹部,肩負著引領壹方發展的重任,自然需要具備解決難題、駕馭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用壹種視覺語言表現出來,就是“難不倒”。
做出了壹些成績,就要“誇”。誇張得讓人覺得好看,往往壹葉不見泰山;自誇使人陶醉,常常放縱自己,自我欣賞。我們要正確評價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的成績,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有奮發向上的精神。
“壓不住”是幹部的壹個根本素質。現在對於基層來說,上面千條線,下面壹個點,復雜繁瑣。以前村幹部和村領導之間的事,大多是村委會的事。如今信息時代,各方面都與時俱進。與其在所有工作面前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不如積極努力,化壓力為動力,化壓力為能力,在壓力面前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這樣才能真正“碾壓”。
在新的時代歷史條件下,作為壹名黨員,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立黨為公,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電影《吳仁寶》意義深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激勵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引導人們認識到如何追求和奮鬥,思考如何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
電影《吳仁寶》回顧(三)
壹直聽說著名的華西村,但只有看電影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全貌。壹個村莊能建成現代化的城市,我深感震撼!這怎麽能想象,怎麽能做到,吳仁寶靠什麽?
這是壹部傳記片,從中我看到了華西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和發展,也看到了吳仁寶自始至終的不懈奮鬥。但在電影中,吳仁寶並沒有以神的身份出現,他有時會猶豫不決。家裏的米都是他捐的時候,他老婆含著眼淚問他:妳就不給孩子留點口糧嗎?他有點猶豫。作為父親,他也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是,目前這個家庭需要壹些犧牲。當老四坐在自行車前興高采烈地和父親去兜風的時候,我看到了他的猶豫。就算他不擔心孩子能不能溫飽,他當然知道被父母“拋棄”的痛苦。但是,為了成員們的幸福,他不得不置之不理,即使這個孩子壹直誤解自己。看完電影後,我欽佩他不顧個人利益的工作品質,也為他凡事爭先的精神所感動。作為壹名教師,同時也是壹名積極向黨靠攏的黨員。在電影的故事之外,我想分享我從吳仁寶那裏學到的幾點:
班級管理:以身作則,壹視同仁。
吳仁寶有壹句諺語:我傾聽人民的聲音,人民也壹定會傾聽我的聲音。無論是捐米買石墨,還是挖地改良田地,他從來不主動要求群眾出錢。但是黨員中有自己的幹部。為了華西村和全體成員的需要,他投身於這條艱辛的創業之路。他對人民始終不渝的愛感動了全體成員,引導華西村的村民壹起創業,壹起創新。
班主任作為壹個班長,工作和老書記差不多。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長期存在的師生不平等現象得到了改善。但是老師說學生的聽力狀態並沒有真正提高。最近忙著復習,班級學生學習能力弱。我很焦慮。情緒也會波動。急躁讓我看不到學生的努力。從吳仁寶,我再次意識到我的錯誤。“平等”,我沒做到。在共同學習的道路上,我應該和他壹樣,通過我自己的準備和引導,讓學生主動學習,效果更好。
二、自我成長:註重規劃,科學發展。
吳仁寶當書記的時候,華西村只是壹個小公社。社員以種地為生,地少人多。總面積不到壹平方公裏的土地,被土堆和小河溝分割成1300多塊。但他能放眼未來,從華西村的實際能力看出去,想到他能想到的美好未來。他要在15年開辟800多畝田地。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被成員們嘲笑。但他就是這麽想這麽做的。而且還真的達到了目的。為什麽?因為他的步步為營,上世紀60年代,他先是帶著社員挖山開田發展農業;重新建立小作坊,節約生產力,發展農副工業,搞多種經營。70年代有人耕地,建五金加工廠,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上世紀80年代,他建起了學校和醫院,讓全村人再也不用去100多裏外看病。截至目前,產銷總額已超過500億元,並已上市。
同樣,我也做了壹個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五年規劃。相比這十五年,前景更可期。我也應該像吳仁寶壹樣,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先實現每壹步的目標,最後取得真正的進步。
三、正視評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八十歲的吳仁寶對自己的評價是:罵我不生氣,誇我不開心,挫折不氣餒。因為我是黨員土生土長,我要為黨為國而戰。
作為壹個工作了五年的語文老師,對於個人教學能力的發展,我壹直不敢想,也不敢做。我總會受到各種評價的影響,我的教學變成了大雜燴,我要照顧到所有的意見。所以進步總是那麽慢,對我來說那麽慢。我想,壹個敢於進行如此大的改革的人,能夠正視自己的言行。如果妳對自己的努力真誠自信,就應該像吳仁寶那樣——罵我不生氣,誇我不開心,遇到挫折就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