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對聯集錦 浙江·書院對聯集錦

對聯集錦 浙江·書院對聯集錦

清溪書院

清溪書院,位於浙江德清。明成化十壹年 通判劉永寬創建。清乾隆十壹年 ,知縣李方榕重建。

合天目苕溪諸勝,龍飛鳳舞而來,鐘育英才宜此地;

承朏明方虎之遺,經術文章相望,續修舊業在群賢。

清代俞樾題清溪書院

正誼書院

正誼書院,位於浙江衢州府山東。清康熙四十七年 ,知府楊廷望以普潤庵改為愛蓮書院,集府屬五縣諸生肄業其中。乾隆十年 重修時易名正誼書院。為清代衢州三書院之壹。光緒末書院改立衢郡中學堂。

隔院警晨鐘,願諸生而就月將,名下不虛華國運;

望衡瞻夏屋,幸五邑刑輕政簡,公余來聽讀書聲。

清代靳迪臣題正誼書院

相圃書院

相圃書院,位於浙江遂昌眠牛山麓。明萬歷二十三年 湯顯祖創建。相圃書院是遂昌最早的官辦書院,湯顯祖親自在眠牛山下選了壹塊地,在城南眠牛山營建書院和射堂,合稱“相圃書院”,意寓哺育將相之才,並親自授課,和諸生壹起習射,寫了《遂昌相圃射堂記》以記其事。萬歷三十六年,遂昌士民在相圃書院為湯顯祖立生祠,選派畫師徐侶雲到臨川為湯顯祖畫像。天啟四年,湯顯祖逝世後第八年,遂昌士民遵提學吳之甲曉諭,在相圃書院重新建祠祭祀湯顯祖。崇禎十三年 ,相圃書院因年久租侵於役,管理失常。知縣許啟洪根據地方文士報告,把被侵占的租田追復。後經年歷月,因管理疏虞,租田湮沒,書院傾圯,射堂變得蔓草荒煙。

先後兩臨川,我慚時政疏虞,難媲昔賢褒眾口;

古今同邑宰,公獨名祠巍煥,尚留遺愛結民心。

清代樂桂榮題湯顯祖詞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纓溪書院 位於浙江象山。原名蓬萊書院。唐大中四年 縣令楊宏正建於蓬萊山下棲霞觀右。宋嘉定年間縣令趙善晉重修,“自宋至明科甲皆出於此”。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尤錫章重建,構學宮5間,中講堂,旁弦誦所,門廡庖湢俱備,因前有濯纓溪,更名纓水書院。二十三年,邑人鄧懷聖捐資重修,又改名“纓溪”,“擔簦負笈者踵相接,而弦誦之聲,瑯瑯乎與溪聲相續”。乾隆《象山縣誌》有圖。之後又多次修建。光緒二十四年知縣邵同珩擬將課士子以經史、天算、輿地諸科,後因離任未果。二十九年改為公立始達小學堂。

鼓山書院 位於浙江新昌。宋天禧間邑人石待旦建於西郊外鼓山。歲久廢。明嘉靖中知府洪珠復建,又圮。清嘉慶十九年知縣塗日曜勸邑紳呂保之母陳慕人獨捐資建書院於山麓。前立講堂,後設石先生像座,旁列學宮,***50余間。並撥南明書院田為課士費。光緒二十四年其孫又重修,續捐田至36畝。知縣侯琫森《重修鼓山書院碑記》雲:“自今以後,子若孫茍師其意而踵而行之,將銖積寸累自數十畝以至數百畝,歲修不患無資,而茲院暨太恭人赫赫之功,且與鼓山同垂不朽矣。”

安定書院 位於浙江湖州。宋熙寧五年 知州孫覺為胡安定建祠於州學右。淳祐五年 知州蔡節於報恩坊官地宏擴其制,創屋楹470問,置禾田100畝,禮請饒魯、蔡沈講學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 祠院為廣化寺僧占據。三十年知州許師可又於城北觀德坊創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禦史熊概巡撫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順元年 參政黃譽改建,二年僉事陳蘭修。弘治四年 知府王珣,嘉靖三年巡撫陳鳳梧、四十四年巡按龐尚鵬、隆慶五年 知府栗祁先後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 署知府吳昌祚修並築室5楹為山長棲息地。乾隆二年知府胡承謀捐俸重修,中為明善堂,兩廡各5間,東為經義齋,西為浩事齋,延師講學,命7邑生童肄業其中,給以膏火。鹹豐、同治年間,知府王有齡、胡澤沛、邑人高廉道、陸心源,相繼重修。歷任山長有程若庸、羅緯、陳仲仁、蔣春卿、張羽等。

柯山書院 位於浙江西安(今屬衢州)。宋大觀間裏人毛友、鄭可簡在爛柯山右梅巖築室讀書。後其子隱居不仕,研讀經籍,取名梅巖精舍。朱熹曾到此講學。淳祐六年(1246)知州楊彥瞻立為書院。嗣後,知州遊鈞延請徐霖為主講,四方士人群集。景定三年(1262)知州謝奕中復請孔子五十世孫孔元龍為山長。不久毀於兵火。宋末徐天俊任山長,重建廟祠齋廡。元馬端臨嘗為山長。

包山書院 位於浙江開化。宋乾道末汪觀國退仕居裏,於馬金村西包山之麓造屋數間作學館,課讀子弟,稱逍遙堂。聘呂祖謙主教席,汪觀國兩子汪湜、汪泓從其學。朱熹曾途經呂祖謙講學之地包山,為學館題名“聽雨軒”。鵝湖之會後,朱熹、陸九淵等人均轉道包山,論道講學,壹時名聞遐邇。紹定六年前後,湜、泓相繼退仕歸鄉,重振學館,並立朱熹、呂祖謙祠位,早晚奉祀。景炎元年 汪泓之孫汪繼榮以進士任職朝中,經奏請,宋端宗趙昰親賜“包山書院”字額,至此,書院正式定名。設山長主之,各方來學者數百人,文風大振。元代幾經修葺,弦歌不斷。明天啟間廢。清康熙十七年汪氏後裔汪公毅、汪元秋重建。規模宏大:前廳門樓高聳,上有“包山書院”四字並聖旨壹方;中為明倫堂,左院題名“景賢鄉秀”;右院題名“繩武育才”;後為先賢名院,立朱熹、呂祖謙祠位、先賢牌位;最後為聽雨軒,作休息宴飲之所。

逸平書院 位於浙江江山。原名南塘書院。南宋紹興初儒士徐存(字逸平)建於南塘。朱熹曾多次往訪,壹起探討理學。明正德十五年 知縣吳仲遷至城西騎石山麓,改名“逸平”。嘉靖二十二年 知縣黃綸捐資重修。隆慶間知縣邵仲祿再次重修,易名正學書院。萬歷四十壹年監生鄭朝煥、程德芳、徐世臯、鄭之階、徐廷觀等重建。清乾隆六十年 )教諭應芝暉、訓導蔡英重建徐逸平先生祠,並擴建書院,造屋14楹,中為講堂,左右為學舍,後有壹巖洞,寬數丈,深二仞,內有清泉,諸生課業之暇可遊憩其間。鹹豐十年 毀於兵。

稽山書院 位於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宋代朱熹為浙東提舉時常講學於縣城臥龍山西崗。後馬天驥建祠祀之,吳革復請為稽山書院。元至正年間,廉訪副使王侯復增葺。歲久堙廢。明正德年間,知縣張煥發重建。嘉靖三年,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經閣、瑞泉精舍,試八邑諸生,選其優者升於書院,稽山遂成浙中王門重鎮。萬歷七年 奉例毀書院。十年,知府蕭良榦修復,立朱文公祠,大集越中諸儒會講院中,又訂立《會約》,反對虛談,提倡實學,實有別於流入空疏之王學末流者。又即瑞泉精舍址建壹堂,題曰“仕學所”。清康熙十年,裏人虞敬道、柴世盛重建。其後興學不斷。

明善書院 位於浙江松陽。宋淳熙九年 朱熹為浙東提舉,曾到縣西講學。鹹淳間 邑人葉再遇建書院以祀朱熹。後廢。清乾隆十五年知縣陳朝棟重建於城東。將原存學田及廢寺田撥入作膏火之資。鹹豐八年 、十壹年兩次遭兵毀。同治六年 知縣徐葆清購城北天後宮之東葉姓房屋再次改建,較原址尤為寬敞。

獨峰書院 位於浙江縉雲。宋淳熙九年 朱熹到縣東仙都,愛其山水似武夷,曾留居講學。嘉定中邑人葉嗣昌於仙都山獨峰前建書院。鹹淳七年 邑人潛說友即舊址廣而新之。明洪武間廢。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鄉士紳捐資重建。

清獻書院 位於浙江西安(今屬衢州)。北宋名臣趙抃故居。鹹淳間知州陳蒙於拱辰門外立書院,因趙抃去世後謚號清獻,故名。陳士貞曾為山長。明天順三年參議高崇、知府唐瑜重建。成化間 知府李汝嘉增修之。弘治十二年 知府沈傑立祠主祭,又命知縣戴禮於正堂東西各添屋3楹為齋沐所,建愛直亭於堂後竹林中。毀於明末。

美化書院 位於浙江縉雲。宋淳熙間朱熹曾至縣東之美化鄉講學。嘉熙間知縣陳大猷、縣尉陳實建書院。元初毀。元貞二年 山長陳天益重修,建先賢祠及門闕廟廡,並置田為膏火之資,大德元年縣尹翟某重建講堂。

二戴書院 位於浙江嵊縣(今嵊州)。舊為晉代戴逵(字安道)、戴颙(字仲若)父子讀書處,宋時建為戴溪亭。元至元十七年 ,縣尹汪庭改為雪溪精舍。元貞二年 ,浙東僉事完顏真、縣尹余洪改名二戴書院,祀二戴,集諸生肄業其間。至正五年,縣尹冷瓚重修。二十年毀於兵火。後幾度興廢。清同治年間,知縣嚴思忠倡議移建別處,至光緒初年,知縣陳國香始捐資落成。光緒二十六年 ,蔡元培曾兼任院長。二十九年,邑人鄭錫生、王丙樞等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泳澤書院 位於浙江上虞。元至正間建於西溪湖東。因朱熹講學於此而立祠祀之。有儀門、禮殿、祠宇、講堂、齋舍、廚廁等,置湖田1100余畝,歲入供春秋祭祀、師生之廩食。歲久湖湮廢,書院亦傾圮。明萬歷十二年 知縣朱維藩復西溪湖,並復朱文公祠、泳澤書院於湖濱,建麗澤堂、祠所,置朱熹像於其中。另建有廂房、儀門。榜曰“史公祠”,前石坊題曰“泳澤書院”。再前為來學橋,春秋祭祀。後因主事者不得其人,書院、祠宇頹廢。

仁山書院 位於浙江龍泉。明正德十五

五雲書院 位於浙江縉雲。明嘉靖四年 知縣方潤建,中為朱子祠。因朱熹曾到仙都講學,時邑人陳邦衡、陳邦鑰等師尊之,後邑內建有獨峰書院、美化書院祀之,但年久均廢,故立此書院繼祀。後改按察分司行署。久廢。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霍維騰重建朱子祠,設義塾。雍正四年(1726)知縣戴世祿創前廳3間,講堂3間、東西學舍各5間,祀朱熹,以陳邦衡、陳邦鑰配祀。乾隆間多次修葺。道光八年邑人呂錫熊重建。鹹豐間遭兵毀。後呂錫熊子侄等再次重修。

衢麓講舍 位於浙江西安(今屬衢州)。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李遂建於龜山之麓講舍街。李遂字克齋,故又名克齋講舍。中為教思堂,堂後是四賢祠,祀朱熹、呂祖謙、張栻、王陽明。前為歸仁堂,外為墨池,立有講會。四十三年知府鄭伯興、同知薛應元、通判夏寶重修。鄒守益、陳九川、錢德洪、王畿、王璣等曾會講於此。

證人書院 位於浙江會稽(今屬紹興)。明嘉靖間為“古小學”,祀尹和靖,歲久傾圮。王守仁之學,在浙江壹傳為王畿,再傳為周汝登、陶望齡,三傳為陶奭齡,漸近於禪。劉宗周為挽此頹風,救正王學末流之弊,遂就古小學址建講堂5楹,額曰“證人書院”,率弟子講學於此。以“誠敬”、“慎獨”為講學宗旨,從遊者甚眾。名士黃宗羲、王業洵、王毓蓍等40余人均出此門。明宦官魏忠賢下令盡毀天下書院,修建工程未半而停止。崇禎四年 知府黃公修成,前後歷時17年。清康熙七年 黃宗羲復舉書院講經會,謂“明人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束書不讀,但從事於遊談。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乃不為迂儒”,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讀書多而不求於心,則又為偽儒矣”。從之講學者數百人。五十九年知府俞卿與知縣張我觀改書院為會稽義學。後廢。乾隆五十壹年知縣朱仆麟重修。五十三年知縣余名暨又重修,題曰“稽山書院”。

宗傳書院 位於浙江嵊縣(今嵊州)。明萬歷二十九年周汝登建於鹿山。構舍15間及海雲庵,名“海門”。門人山陰知縣余懋孳又額曰“宗傳”,會稽陶望齡額曰“事斯”。後圮。清康熙三年門人吳天璿、孫周捷重建。又圮。乾隆四年 裔孫將其地出售。六年知縣李以琰捐俸贖之。光緒三十二年 改辦私立事斯高等小學堂。

蕺山書院 位於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原名蕺裏書院。明崇禎四年(1631)劉宗周於紹興府山陰縣蕺山戒珠寺建書院講學,從學者200余人。後為優人所據,祀唐明皇,曰“老朗廟”。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俞卿召梨園捐俸50金購之,並檄令移置原像於他處,隨又修葺舊宇為後堂,增造前堂、外軒、兩廡,***14楹,落成告奠,重題額曰“蕺山書院”。全祖望、齊如南、孫人龍等曾先後任主講。院舍南向臨街,有頭門、左右耳房,詔山徑屈曲而上。乾隆間知府張廷柱以儀門內迤東余地為生童讀書之所,構屋18間。再上稍東為菉竹亭,亭西為二門,門內為廳,自廳南折而西有門壹重,門左為吏胥書寫之所,門內南向堂5楹,額曰“劉念臺先生講堂”。菉竹亭稍北歷級而上有門,題曰“證人講舍”。再上有樓3楹,額曰“清暉”,樓西側為“來英閣”,以奉奎宿,後圮。正中獨院祠3間,祀劉宗周。乾隆五十年 )邑人陸凱在廢址構堂3楹,移戒珠寺前右軍塑像奉於中楹,左為名宦,右為鄉賢。

雅峰書院 位於浙江景寧(今屬雲和)。即雅峰講舍,又名鶴溪講堂。清雍正七年知縣汪士璜建於石印山後。有講堂5楹,學舍20間。後圮。乾隆三十八年知縣張九華購民地改建,易名“指南”。大門內有左右書房各3間,二門內左右書樓各3間,講堂3楹,退室5楹,書房6間,古桂樹旁建柱香亭,周圍以墻。道光三十年因遷建學宮,移奎文閣下書院內,知縣邢吉甫重建講堂。同治元年 被毀。同治三年知縣徐熾烈、張鴻修葺、改建。同治八年知縣周傑兼主講席,每月朔望課士,捐廉獎勵。

文溪書院 位於浙江江山。原名涵香書院。清乾隆二年(1737)知縣宋雲會建於縣學西。有講堂3楹,書室8間。二十八年(1763)知縣雷士佺見求學者甚眾,於院西側擴建,前為大門,中為講堂,左為山亭,右為岸舫,後為講樓,前後左右肄業書室***32間,四周樹木成蔭,繞以回廊。改名“文溪”。道光二十壹年 )毀於火。二十八年(1848)知縣李玉典、教諭蔡炳勛、訓導宋文鑒重建,於講堂、講舍外,兩廊添設考棚,兼作課士之所。鹹豐九年 因衢州府校士館毀,邑人集資增建房屋30余間,暫作試館,補行戊午科試。同治七年 遇暴風雨,多有毀損。次年知縣王景彜重修。

南明書院 位於浙江新昌。清乾隆十七年 知縣曹鎜與闔邑紳士售城西通會門內兩雲庵基捐建。立講堂、敬業堂、冰壺堂、淩雲閣等20余間。捐田300余畝,延科甲名師議立規條,設紳士4人董其事,3年壹換。後又重訂章程,必期無弊。嘉慶七年 知縣朱品鎬設董事經理其事。鹹豐十壹年)毀於兵火。光緒年間重建,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愛山書院 位於浙江湖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李堂就通判署廢址建。設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五堂。因院址在愛山臺下,遂名。後以肄業者日盛,復建鄰碧樓上下10間,前兩翼為明經、治事兩齋6間及耳房等屋,教學循宋代胡瑗經義、治事分齋教學遺法,並詳訂學約,規定:肄業者額定30名,每生員膏火費日給銀4分,如在肄業,準其領取;如出入無常及外館者,停發。每月會課,生貢壹概收錄,童生必府縣考列10名內者方準附課,考列前茅者,捐給紙筆,以示獎勵。課藝中有清真雅正者,經掌院選定發匠登梓,自行出資;如無力者,動項代刻板貯遺愛堂以備匯介成集。肄業生員中有中式者,於講堂兩旁懸匾題名;童生入泮者,各於書院前種樹壹株,以誌不忘。道光二十九年知府晏端書、同治初郡人沈丙瑩等幾次重修。後廢。

輔仁書院 位於浙江嵊縣(今嵊州)。清乾隆五十三年知縣唐仁埴倡建於三十六都大仁寺東。構講堂、書舍40楹,撥寺田100畝,為延師修脯之資。後又撥田80畝,供會試路費。鹹豐四年(1854)舉人錢錦山等捐資重修。舉人錢蓮峰主書院講習,邀各都紳士以倡捐修寺廟余資修書院,經數寒暑而告竣。1907年改為鄉立高等小學堂。

剡山書院 位於浙江嵊縣(今嵊州)。清乾隆五十八年,監生支本、貢生支金捐建於縣學欞星門右。***50余楹,規模較大。復捐歲脩田20余畝。道光六年,又添建院舍13楹。鹹豐十壹年(1861),因火而圮。同治二年,俊輝、俊生重修,費資千金。光緒二十六年,正月蔡元培任院長,擬《剡山二戴二書院學約》,後又頒《告嵊縣剡山書院諸生書》,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講課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為書院改學堂打下了基礎。三十壹年,改為私立剡山高等小學堂。

經正書院 位於浙江上虞。清道光十二年)知縣楊溯洢、教諭徐廷鑾首倡捐廉暨闔邑紳民捐資建於縣城東隅。大門額曰“經正書院”,儀門額曰“麗澤試院”,建考棚38間,為歲科童子就試所;又進為講堂,後為正樓,設文昌閣、書舍,庖湢俱備。有田665.1畝、地1750.1畝、池1.4畝、山200畝。凡主講束修住齋餼廩,皆擬有條規;紳士公同議舉純正首事4人,每年十二月初壹開列,送縣簽點2人,責成管理次年收支錢文之事,逐年更換接辦,以杜久踞侵蝕之弊,由縣發給蓋印收錢總簿1本,將各當商生息錢、各佃戶租田錢數載於簿首;每年正月禮房立四柱簿2本,蓋印交首事領回,出入登記清楚,每月散膏火後送縣過朱,壹存縣署,壹存首事,以憑內外查對;該首事於年終將通年收支存剩數目匯冊稟縣查考,至次年正月初十以前即將印簿及支銷四柱簿交與下班首事接管,該新首事務將舊首事帳目逐款會算明白,方許將上年用錢總數填入總印簿之內,將上年四柱簿交縣,更領新簿,如有侵虧廩官究追,隱壹貼九,並將侵虧劣跡示書院,不準再列名單簽點。

蓬山書院 位於浙江定海(今屬岱山)。原名勸善仙館。清同治元年(1862)遂安貢生洪自含與多先生鄔兆權等建於房山麓。後嫌仙館之名不雅馴,遂改名蓬山書院。有明樓5楹,奎星閣1座,文昌閣大殿5楹、香山祠1座。以勸善為宗旨,兼課文藝。公推鄔兆權為山長。每月朔望兩課,以制藝壹,試帖壹。鄔故後,由岑港巡檢司呈請定海廳同知命題閱卷,生員分超、特、壹三等,童生分上、中、次三等。生員第壹名獎制錢1000文,童生第壹名獎制錢800文,次遞減。得獎者限於前5名及8名而止。光緒十壹年於院後增設“同文塾”,由督收局委員翟國棟捐資創建,計塾舍5間,山長房2間、輔文閣1座、庖廚3間。每月增加上、下弦兩課,延聘山長,增加膏火,視前倍之。且生員前30名,童生前20名均給予獎勵。又以各隩分設義塾10館,延請諸生為教師,俾貧苦子弟皆得就近入塾,每館額定20名,不取分文,其始設之時且每節獎給學生紙筆錢每名200文。於是文風蒸蒸日上。山長由督收局委員訂約聘請,遙良講席,並不到院。翰林院編修吳慶坻、陸懋勛等曾被聘為山長。三十壹年考課停止,改設蓬山國民學校兼高等小學校,各村之義塾亦改為/國/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