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穿越到安史之亂 ——讀《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穿越到安史之亂 ——讀《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說起大唐,我們會想到雄才大略、以人為鏡的明君聖主;犯言直諫、心懷天下的治世文臣;開疆拓土、橫跨西域的蓋世武將。更不用說大唐還有壹代女主武則天,紅妝當國;有軍神李靖北破胡虜,西定青海;有玄奘法師壹心向佛,千裏朝聖;有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民族和睦。

然而,唐王朝終究逃不過盛極而衰的命運。晚年的大唐帝國,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不斷,如日中天的龐大帝國壹步步走向衰退,這壹切的轉折點,正是“安史之亂”。

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李碧妍從事唐代政治史、歷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改編成《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壹書。這本書從軍事和地理的角度入手,借助對傳世文獻和地理資料的分析,重新解讀安史之亂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令人耳目壹新。

盛唐時期,兵強馬壯,將星如雲。為抵禦邊陲少數民族的進犯,唐玄宗任命了九位 節度 使、壹位經略使守衛邊境,史稱 天寶 十節度,這些節度使統掌的軍鎮有保衛大唐的職責,也被成為藩鎮。深受唐玄宗寵信的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統掌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東、山西三個省,權勢滔天。公元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屬下軍士,發兵15萬,舉起反唐大旗,拉開了歷時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此時唐王朝面臨四重危機:安史之亂本身、吐蕃的趁火打劫、地方軍隊的壯大驕縱、唐玄宗和唐肅宗的政治鬥爭。本書別出心裁地從軍事和地理的角度入手,選取了安史之亂中最重要的河南、關中、河北、江淮四大區域,細致的梳理了安史之亂後這個龐大帝國的政治走向。

壹、安史之亂初期的主戰場河南地區。

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王朝已經太平了數十年,戰鼓聲聲驚破了大唐飛歌,叛軍所到之處,守將多望風而降,唐玄宗被迫南逃。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發兵攻打河南。

局勢逼迫唐玄宗南下四川,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卻北上靈武稱帝,導致當時的大唐有兩個天子,父子兩個派系間明爭暗鬥甚是激烈。壹年後唐肅宗收復長安,在政治鬥爭中勝出,局勢才穩定下來。

這個過程中,兩位天子先後任命了七位河南節度使,前期四人來自唐玄宗派,後期三人來自唐肅宗派。安史大軍攻打河南時,雖然大敵當前,歷任河南節度使卻忙著在兩位皇帝之間站隊,導致抗敵大任落到了官位偏微、又敢於舍生取義的地方將領張巡、許遠身上。

睢陽城是河南的門戶,壹旦失守,叛軍就能大舉南下。在保衛睢陽的過程中,張巡、許遠等地方將領帶領幾千守城軍,對抗十幾萬叛軍達十個月之久。城中彈盡糧絕,將士殺戰馬充饑,戰馬殺光了,就吃麻雀和老鼠。最終叛軍攻進城中,睢陽失守,張巡等人被叛軍殺害。三天後,當時的河南 節度使 張鎬 才率軍趕到,重新奪回睢陽。

二、關中地區防禦吐蕃的京西北八鎮。

關中地區是唐王朝的中心,位於陜西中部的渭河谷地。為了防備虎視眈眈的鄰居吐蕃,唐王朝在這壹帶布置了較強的軍力。叛亂爆發後, 朝廷被迫抽調邊防駐軍參加平叛,這為吐蕃東侵大開方便之門。吐蕃先後侵占河西、隴右地區,又發兵長安。公元763年十二月, 吐蕃攻陷並占領了長安。

危急時刻,壹代名將郭子儀臨危受命,由於早已交出兵權,他自掏腰包招兵買馬。先是派自己的孫子帶兵不斷侵擾吐蕃軍隊,又派人潛入長安,散布郭子儀親率大軍前來的消息。在其軍事謀略的震懾下, 吐蕃軍隊惶恐不安,不戰而走,全部撤出長安, 但此時大唐數代君臣苦心構築的京西北邊防體系已經徹底崩潰。

在和吐蕃的交鋒中,唐朝政府壹邊應戰,壹邊沿著重要的河流和交通要道設立了八個藩鎮,它們互為犄角,成為異族和長安之間的屏障。最初用來重構京西北藩鎮的,是在安史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朔方軍、西部的四鎮北庭軍和來自安史地盤的幽州軍。

異族威脅逐漸減弱後,唐朝政府忌憚武將功高震主,壹邊打壓關中藩鎮舊的軍事勢力,壹邊培養了嫡系力量神策軍。安史之亂後期,神策軍開始屯駐於京西北,後逐漸遍布關中。

三、安史之亂的發源地河北

唐朝的河北,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三個省,安祿山是在河北發跡的,這裏給他提供了充足的糧餉和兵員。

然而,安祿山對河北的控制並不全面,也並不穩固。

北方的幽州壹帶駐軍以騎兵為主,這支部隊常年應對契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能征善戰,安祿山對其控制非常牢固,這裏的將領和軍隊成為他發動叛亂的中堅力量。

南部的濱海七郡屬於內陸平原,守軍多以民兵為主,安祿山對其並不重視。在叛亂初期,南部地區在中央朝廷和叛軍之間多次轉變立場,後來還在顏真卿等人的領導下成了地方勤王勢力最活躍的地區,不斷地給安祿山制造麻煩。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安史之亂爆發時,他擔任平原郡太守。河北有二十四個郡,除平原郡外都被叛軍占領。正當安史叛軍準備進攻長安時,顏真卿成功說服河北十七個郡歸順朝廷,在安祿山後院狠狠地放了壹把火。

四、富庶的江淮地區。

北方的戰爭如火如荼時,南方也發生了壹場動亂,史稱“永王之亂”。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少年喪母,由其兄長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撫養長大。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步步為營,壹方面讓自己信任的人擔任戰略要地的軍政長官,壹方面發布詔令,讓三個兒子組織軍政力量,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同平定叛亂。

這壹明顯用來牽制太子的詔令,引起了李亨和壹些大臣的強烈不滿。被點名三個兒子中,只有永王應詔,唐玄宗馬上冊命他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他先出鎮江陵,後順長江東下,巡遊江淮地區。

隨著壹路東行,唐玄宗、唐肅宗和永王之間的矛盾逐步激化。公元756年十二月,朝廷以永王李璘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率水師東巡為由,定其謀反,後下詔將永王“貶為庶人”。

在永王東行期間,詩人李白加入了永王陣營,作詩“南風壹掃胡塵靜,西望長安到日邊,”以抒發渴望收復長安的誌向。後永王被貶,李白也被流放。

這本書雖然是壹部史論,讀起來卻有推理小說的感覺,在作者對歷史的梳理中,能感覺到隱藏在文字下的波濤洶湧。遭遇了安史之亂的唐朝看似政局不穩,藩鎮割據,但表面的分裂遮掩不了它的政治光芒和時代價值。唐王朝的積極應對,不僅讓帝國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壹百多年,更深遠的影響到了中國後續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