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發表於2009年,是壹部形式新穎的諜戰小說,同名電影則是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開山之作。
壹、《風聲》究竟是壹個什麽樣的故事?
麥家的《風聲》由東風、西風和靜風三部分組成。東風是敘事篇,西風是訪談篇,靜風是背景篇。
東風講了壹個完整的故事:抗日戰爭期間,日偽情報組織內部的地下工作者老鬼面臨著身份暴露的危險。這壹部分看似是以負責追查特務的日本人肥原為第壹視角,實際上是以潘老為第壹視角,把讀者帶入了迷題重重,千回百繞的懸疑世界。吳金李顧四個嫌疑人打死都不承認自己是老鬼,他們互相指控,互相懷疑,上演了壹場曲折又復雜的“殺人遊戲”。在東風的結尾,李寧玉的哥哥潘老現身說法,證明了李寧玉就是老鬼,自己則破解了李寧玉臨死前留在素描圖上的密碼,及時取消了群英會,挽救了***產黨於水火之中。
西風則寫了作者赴臺灣訪問當事人之壹顧小夢的全部過程,中間夾雜著采訪錄音的文本,基本上以顧小夢為第壹視角重述了壹遍整個故事的經過。顧小夢說自己在中途就識破了李寧玉的***產黨身份,礙於自己亦是國民黨安插在日軍身邊的特務,身份也被李寧玉識破,所以無法把她的身份捅出去。後來因為同情李寧玉,所以在她死後幫了她的忙,把情報泄露了出去,挽救了***產黨,整件事情和李寧玉的哥哥無關。
到底潘老是對的,還是顧小夢是對的呢?作者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在第三部靜風中,第壹敘述人變成了作者自己。作者發現潘老和顧小夢居然曾經做過夫妻,還生過壹個孩子,就更加難以判斷究竟孰是孰非了。也許歷史的真相就是會根據敘述者的改變而產生變化,真相永遠隱藏在敘述者的身後,猶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女郎。
《風聲》中的三部曲敘述人各不相同,文本形式也各自迥異,是壹部很多元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
二、關於作者麥家和《風聲》的靈感來源
讀客最新出版的風聲經過作者麥家的全新修訂,還收錄了麥家和著名文學評論家和平的萬字對談稿。
在訪談中,麥家首先回溯了自己的整個作家生涯。麥家從1986年開始寫作,直到2006年才開始正式出版小說,他的寫作生涯有壹個漫長的黑暗期,經歷過無數次的退稿。從名不見傳的電視臺編劇到壹個受人喜愛的小說家,這個過程中的曲折和酸楚只有作家本人才能明了。
麥家還提到自己喜歡博爾赫斯的作品,他說博爾赫斯擅長詭辯,他的小說《阿萊夫》、《圓形廢墟》等,都建造了是是否否撲朔迷離的迷宮,《風聲》中建構的謎題就是受到了博爾赫斯作品的影響。麥家也從《聖經》中尋找到《風聲》的創作靈感,聖經中的四福音書從不同使徒的視角記述了耶穌的生平故事,它們各自為營,有同有異,既沖突又補漏,是麥家《風聲》中“壹事多說”敘述手法的源頭。
結論
麥家在訪談中說,在當今,互聯網使得每個人都成了書寫者,壹個個自媒體層出不窮。隨著敘事人的增多,使得我們更加難以看清這個復雜世界中隱藏的真相。
也許我們可以把《風聲》看成是我們當今信息爆炸時代的壹個縮影。《風聲》提醒我們在閱讀紛繁復雜的信息時多壹絲懷疑的精神,多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對錯是非,不要被敘事者本身所迷惑和誤導。
而歷史的真相則是個永恒的悖論,究竟能不能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理清真實的脈絡,這個工作就要交給歷史學家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