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小說,特別是長篇的。父親當時的藏書《暴風驟雨》、《紅巖》《紅日》《誌願軍英雄傳》壹至四卷等等,那個時代出的書差不多都看過。有點走馬觀花的意味。家裏的書都看過了,就到外面去借,甚至看得興趣了,晚上在被窩裏偷偷打電筒看。當然看壹本就像囫圇吞棗似的,反正是瀏覽壹遍。
我所以愛看長篇小說,那還是在小學時因為看電影後,知道了有些電影是由書上改編的。記憶最深的就是看過《紅日》電影後,老師要求寫觀後感,當時不明白怎麽寫,就請教父親,想讓父親代寫。父親並沒有答應,而是找出壹本書遞給我:“看看書,自己學著寫。”就這樣,通過寫電影觀後感,引起了我對看小說的莫大興趣。
從那時起,不管到誰家,只要看到屋裏有書架,都要翻壹翻書架裏的書,如遇到沒看過的,就會欻大臉管主人借來看。
文化大革命時,有些被批判的書不敢保留,都讓母親泡成紙漿做成紙盆用了。不過,我都看過了也就沒覺得心痛。下鄉後帶了幾本書,也就欻空看幾頁,看的時候也不多。
後來,聽說有本叫《第二次握手》的書,寫的挺好,描寫情節挺感人的。但不是正規出版的而是手抄的書。據說當時流傳時就說這本書新華書店是不能給發行的,屬於禁書之類的。這更勾起我看的強烈欲望,到處踅摸找這本書。
有壹回去別的集體戶裏串門,有同學說另壹個戶的某同學手裏有,這個某同學的集體戶,離有二十多裏地。這也沒擋住我要看的決心,當天我就步行去了那個集體戶。有書的同學看我這麽想看,而且在學校讀書時相互就比較熟悉,就慷慨地拿出來讓我看。現在回頭想想那位同學是誰,那個集體戶的怎麽也想不起來了。
拿到這本書心裏很激動,當時就翻看幾頁。這本書真是手抄的,用的是十六開稿紙,紙張也不壹樣,有方格的,有不帶格的,還有幹脆就是用白板紙抄的。而且還不是壹個人抄的,厚厚的壹本書起碼經過十個人的手抄的。有的字體很規整,有的卻很毛草。不過,有書看的了,我當然欣喜若狂,對那個同學真是十分感謝。並承諾很快看完就送回來。當然也得保證不能外借,對別人必須保密。
為了看這本書,工分都不掙了,直接坐火車回家。原來是想把這本書拿回家也抄壹遍。可當看到抄得如此費勁,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書是多個人抄的,有的字跡很潦草,對某些字認得不全,但看下來後,也能猜到前面的意思,就這樣囫圇半片地看了下來。盡管這樣,其中的情節感動得我熱淚盈眶。
邊看邊尋思,這裏邊也沒有什麽值得批判的呀。主要是描寫在解放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兩人都是有才能的學者相戀了,可因為某些原因分別了,壹個留下來,壹個去了國外。解放後,去國外的在國家的招喚下也千方百計回國,用自己的學到的知識為祖國做貢獻。記得當時看了這本書,兩人第二次握手相隔十幾年,想象兩人相見的場面,我真的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書裏的內容實實在在地感動了我。
把這本書看完送回去後,我坐車回到茂林鎮下車,在離火車站不遠的壹個單位的墻上塗著大字,這是壹條標語,上面寫的是《少女之心》是黃書要批判,後邊寫的就是《第二次握手》定的是什麽性質就忘了。因為看到這條標語我才知道有個叫《少女之心》的這本書。至於《少女之心》咋那麽黃沒看到過,就不知怎麽回事了。至今也沒聽說過那時寫的《少女之心》這本書出版過,那肯定就是黃書了。
後來《第二次握手》後來出版了,也出了電影。此時,出版的書看過後,自我感覺真的不如手抄本好看。真的沒有像看手抄本時那樣感動得熱淚盈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