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是魯迅的第壹部小說集,寫於1918-1922五四前後。魯迅說,他“喊”了幾聲,是為了安慰那些在鬥爭中的“奔馳戰士”,使他們無所畏懼地前進。
《流浪》寫於五四以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本來參加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升官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先進了”。當時的魯迅像壹個流浪的勇者,感到孤獨和迷茫。書名《流浪》表現了這壹時期他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為《流浪》的詩中,他說:“孤新園,安舊戰場。兩房之間只有壹卒,蓮戟孤軍。”就是“流浪”這個稱號的由來。在《仿徨》的扉頁上,他引用了《離騷》中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
《晨間采花》是壹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起死回生》)。從字面上看,“上午采花”是指下午采花;這裏引申的意思是:中年以後回憶青春期的往事。
《野草》是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出版的散文詩集。魯迅對蔣介石的造反和血腥的白色恐怖表示極大的憤怒,希望新的革命運動重新起來。他相信“火往地下跑,往裏沖”,總有壹天會從火山口出來,把地上所有醜陋的東西都燒掉。而雜草願意被燒掉,以迎接地下大火的到來。取名《野草》,歌頌了革命者為革命頑強拼搏、自我犧牲的精神。
墳墓,論文和隨筆。寫在1907-1925。魯迅發表這些舊文章,是因為“有人討厭”。同時也收斂為生活的壹部分,“創造壹個新的小墳墓,壹方面埋葬,壹方面留戀。”這當然是他自嘲的話。其實作者不僅要埋葬壹些東西,還要開拓壹些新的東西。
《二心集》寫於1930左右。國民黨反動派加緊了對革命文藝的迫害,甚至誣蔑魯迅(說他拿了“蘇聯盧布”),甚至編了《兩位文藝部長傳》來攻擊他。魯迅承認自己不是統治階級的“忠臣”,並以此為榮。他把他的書命名為《兩顆心》。
蓋華記“蓋華”是壹個明星的名字。據算命先生說,和尚成佛是好運。“但俗人不能。天篷會蓋在地板上,所以我們要打壹個釘子。”魯迅在《自嘲》壹詩中也說:“欲從華蓋何求?妳見過才敢翻。”魯迅借此機會表明他在《蓋華集》中的短文大部分是經過艱苦鬥爭才發表的,同時也是用來表達他對反動派的不滿。
切傑閣隨筆1934 ——寫於1936的隨筆,***3本。當時魯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殷珊路的亭子裏,當時叫“半租界”:“和”“租”“介”“界”的左半部“街街亭”是指半租界的亭子。
南腔北調合集(1932-1933)。當時上海有人對魯迅進行誹謗和人身攻擊,說魯迅口吃,用方言。魯迅說:“真的,我不會說軟軟的蘇白,我不會彈響亮的京腔,我跑調了,我跑調了,真的是南方口音。”“跑調了,跑調了。”也指他自己的話,不是為了迎合反動派,不是為了討好那些無聊的文人,而是為了堅持真理,“冷眼看著怪。”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壹部小說集。1918-1922年間共收集並創作了14部小說。當時,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迅猛發展的時期。他之所以想“喊”幾聲,是為了安慰那些在殘酷鬥爭中勇敢奔跑的“勇士”,讓他們“不沖在前面”,更加無畏地前進。1933年3月2日,王先生在《題(呼)》壹詩中寫道:“擺脫文網,抗拒世俗。積毀可賣骨,聲留紙上。”從而透露出作者寫這部小說時的憤怒。
《流浪》是魯迅先生的第二部小說集,共十壹部,創作於1924年至1925年間。這本集子是在五四運動退潮的時候寫的。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陣營發生了很大的分裂。曾隨魯迅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提拔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先進了。”(魯迅《文選導言》。魯迅覺得自己像流浪漢壹樣孤獨仿徨,思想消沈。他在《題(流浪)》詩中寫道:“孤新園,安老戰場。兩房之間多壹卒,荷戟獨壹人。”由此可見他當時的心情。以此為題,表現了這壹時期魯迅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短暫壓抑、徘徊和仿徨。
魯迅雜文名稱的意義
熱風:1925編輯,收入41 1918-1924之間寫的散文。關於文集的名稱,魯迅先生曾解釋說:“無情的冷嘲熱諷和感傷的諷刺,不如壹張紙,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大概就是‘如魚得水’;我覺得我周圍的空氣太冷了,所以我說我自己的話,所以我改叫熱空氣。魯迅在編纂這部文集時,對當時令人窒息的社會狀況感到“冷”,並以“熱風”命名這部文集,體現了魯迅深刻批判社會、力勸人們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
《蓋華紀》、《蓋華紀續編》:分別編輯於1925 65438+2月、1926 65438+10月,以31散文創作於1925、1926。在舊迷信中,人的吉兇被稱為“穿越中國以蓋運”。魯迅把這本散文集命名為《蓋華集》和《蓋華集的續篇》,他曾這樣解釋原因:“人有時候要‘走狗屎運’。.....出家運氣好:頂上有華蓋是自然的,這是成佛、作祖的標誌,而居士則不然。如果天篷在頂上,它會被蓋住,所以我們不得不撞上壹個障礙。“在那個險惡的鬥爭環境中,魯迅命運多舛,經常碰釘子。真的是“他交給蓋華要什麽,卻不敢翻面見。\ "(自嘲),但他\ "不服命令\ "、\ "不磕頭\ ",幽默地把自己的雜文命名為《蓋華紀》和《蓋華紀續》,以表達對敵人的蔑視和嘲笑。
墳墓:編於6月1926,收錄了23篇寫於6月1907至6月1925之間的散文。為什麽要取這麽壹個看起來不吉利的集名?魯迅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妳可以不追,但也不能那麽堅決。妳還想收斂糟粕,造個新的小墳,壹方面陪葬,壹方面懷舊。\ "墳\ "收了作者十幾年寫的散文,稱之為\ "糟粕\ ",當然是謙虛之詞。對於那些舊制度的維護者來說,“把可恨的東西擺在面前,使他難受”和“弄得有點想吐”可能是魯迅編纂他早期雜文的目的,也是《墳墓》的真正命名意圖。
《正義收藏》:1928 10六月編,收錄1927六月創作的29篇散文,其中1散文創作於1926六月。1927年,蔣介石反叛革命,屠殺* * *生產者,罪行累累。當時目睹了敵人暴行的魯迅先生憤怒地寫下了這樣壹首詩:“這半年來,我看到了很多血,也看到了很多淚/但我只有五味雜陳/淚已擦去,血已消失/吐蕃人又逍遙法外/有鋼刀/有軟刀/但我只有五味雜陳/甚至五味雜陳”《後來, 他把這壹年寫的散文集命名為《正義集》,把自己“猶豫不決、沒有勇氣說出來的話”全部收錄在《正義集》裏,表達了對國民黨造反革命、屠殺人民的極大憤慨和用筆與之鬥爭到底的決心。
三閑集:4月編輯,1932,1927-1929之間寫的34篇散文。“聖紀弦”的命名源於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的文學論爭。1928年,魯迅與創造社就\ "革命文學\ "問題進行了壹場論爭。創造社成員程在《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壹文中指責“魯迅先生是在華蓋下抄他小說的老故事”,這是“以趣味為中心”的,“它所暗示的是自欺欺人的壹種自足,它所持有的是閑適、閑適、第三閑適。”針對這種指責,魯迅反駁道:“程以無產階級的名義,指的是‘閑’,‘閑’有三,是壹種‘鍛煉法’。《三閑集》,編了名字,至今還在模仿拍攝。
\"
兩顆心合集:1932年4月編輯,收集1930到1931兩年創作的散文51篇。1930年5月7日,《民國日報》發表署名為“人”的《文壇二臣傳》,記述了魯迅在“左聯”中受到反動文人和宗派主義者雙重打擊的情況,並惡毒諷刺攻擊魯迅為“二臣”。對此,魯迅先生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帝國作家給我這個徽記,也說明他們的‘文壇’有皇帝。“不僅壹針見血地找出了“人”等帝國文人的幕後主子,而且公開宣稱“只有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前途”。魯迅只是簡單地用“三心二意”作為統稱,卻反其道而行之,表明了他對反動統治者的“三心二意”,以及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壹邊的決心和勇氣。
偽自由書:7月編輯,1933,收集了43篇10-5月寫的散文。這壹集的散文都發表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魯迅尖銳地指出:《自由談》不是粉絲雜誌,《自由》當然是諷刺。“就魯迅的文章來說,批判時事、揭露黑暗的,要麽刪節,要麽封殺。《偽自由書》這本書,就是沒有言論自由,這是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有力揭露。
《集結南腔北調》:1932年2月編輯,1932-1933之間寫的51篇散文。當時上海壹位署名“Miko”的學者在《作家素描》壹文中抨擊魯迅:“魯迅很喜歡說話,只是有點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調。”對此,魯迅迎頭反擊:“我不會說軟綿綿的北京話,我不會打響亮的北京話,我不喜歡。真的是南方口音。」說明他不願隨波逐流,看不上無聊文人的位置。在幽默中,這個集合對敵人寄予了蔑視,表達了不妥協的態度。
準言情談:1934+00六月編輯,收集了64篇發表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的散文,從1933六月到11六月。從5月1933開始,國民黨加強了對言論自由的控制,審查越來越嚴厲。所以編輯“呼籲國內作家多講言情,少抱怨”。但魯迅仍以各種筆名在《自由談》發表雜文。在合集的時候,魯迅總結說:“用壹個題目來限制作家,其實是不行的。”“講情況的人也可以講。\ "魯迅雜文以\ "嶽峰\ "之名談\ "風雲\ "之實,正是\ "不能如尊義\ "的壹段\ "嶽峰話\ "。所以所謂的“準浪漫”其實是壹種諷刺。
切傑閣散文集和切傑閣散文集二:1935 65438+二月。兩篇散文分別收錄了1934和1935創作的36篇散文和48篇散文。在雜文命名上,魯迅使用了“失形”的修辭方法,“節節”是“退讓”二字的壹半,意為“半退讓”。魯迅當時住在上海的四川北路,那是帝國主義者在租界外修路的地區,當時被稱為“半租界”。\ "和\ ",\ "租\ "的右半部;“中介”是“邊界”的下半部分。“節節亭”的意思是“半租界亭”。他用這本集子的標題告訴讀者,這些雜文是“在官民密密麻麻、軟硬兼施的‘雜文’之筆的刀下的集子”。
花邊文學:6月編輯,1936,1 6月寫的散文,1934。報紙上的短評常印上花邊,以示其重要性;“蕾絲”也是銀元的別名。那時,魯迅用筆名發表文章,但年輕的文學家廖沫沙不知道具體情況。他以“莫林”的筆名發表了壹篇關於“花邊文學”的文章,對“花邊”頗有微詞。魯迅後來說:“這個名字是和我同壹個營的壹個年輕戰友給我起的,改了名字,掛在背箭上。當然,這裏有些誤解,魯迅的《花邊文學集》具有諷刺意味。
我只找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