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誰能介紹壹下京華煙雲這本書的內容,不要電視版。

誰能介紹壹下京華煙雲這本書的內容,不要電視版。

11月20日,電視劇《京華煙雲》在央視上演大結局。

人們對電視劇的評價褒貶不壹,但同名電視劇的播出至少讓《京華煙雲》這本書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對《京華煙雲》來說,這說不清是幸運,還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裏

對於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可能是這兩年來最招人罵的文化現象之壹。因為這類電視劇無壹例外地和原著嚴重脫節。從老舍的《我這壹輩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華煙雲》,很多戲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沒有保留原著的意思。當代導演總是在犯兩個毛病:在藝術上沒有主見,堅信英雄必須配以美人,愛情壹定是三角形的,情節壹定要跌宕,這樣才能讓人喜歡。《京華煙雲》的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稱:“壹個女人不離婚、不自殺,觀眾會看嗎?”同時,他們在藝術上又自作聰明,堅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語堂還偉大。這也符合“改編”的意思:大刀闊斧地改,然後再編出點兒新鮮東西。

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與原著的不同之處很多,主要的問題還是所謂的“味道沒了”。從時間上,30多年的情節被壓縮到了十幾年,據說可以增強矛盾沖突,提高戲劇性。不過讓人懷疑,真實的用意恐怕還是怕趙薇演不了中年婦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愛看,因為妙齡少女和風韻少婦總比40來歲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華煙雲》原著的壹大魅力,恰好在於它史詩性的波瀾壯闊,3個大家族,歷經1900年義和團運動,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潰、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北洋軍閥征戰與抗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將這樣波瀾起伏的社會變遷濃縮在小說中,所以有人將它稱為現代文學史中的《清明上河圖》。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語堂原來追求“儒道結合”的人生態度,後來他的女兒林如斯也曾撰文說,《京華煙雲》的最大優點在其哲學意義。林語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場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開宗明義地將木蘭稱為“道家的女兒”,他希望用這種儒道結合的思想境界寫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可以說,《京華煙雲》的重點不在於愛情糾葛,而在於文化意境,這樣壹個態度,卻並不是電視劇導演感興趣的。

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

這時候重新回顧壹下林語堂版的《京華煙雲》,恐怕別有壹番味道。很多中國作家是靠英文好而聞名的,林語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壹個。那時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數都是中國文化的迷戀者,過分壹點的有辜鴻銘用壹個茶壺兩個茶碗的比喻來支持壹夫多妻制,溫和壹點的林語堂也在藝術上對《紅樓夢》推崇備至。1936年,林語堂旅居美國時,本來想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但考慮到外國讀者對《紅樓夢》理解上可能會有隔膜。作為折中,林語堂索性用英文寫下了壹部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的作品,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譯為《瞬息京華》,現多譯為《京華煙雲》)。因為小說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所以壹些評論者對這種寫法頗有微詞,認為這種翻版不算什麽本事。不過應該想到,林語堂參考的可是《紅樓夢》。中國現當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壹個紅樓夢,恐怕沒有幾個能寫得好的,也沒有幾個能比林語堂翻得好的。從這個角度講,林語堂的藝術水平不應該受到質疑。

《京華煙雲》寫成於1939年,英文版70萬字,分3卷,***45回。出版後賣出了5萬冊,銷量很大,還被《時代》周刊譽為“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林語堂的摯友賽珍珠也對《京華煙雲》評價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薦林語堂獲得諾貝爾獎。她說道:“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但林語堂最終沒有獲獎,後來也因為種種原因和賽珍珠決裂了。這就是另外壹段事情了。

林語堂先生

《京華煙雲》的翻譯風波

林語堂自己希望《京華煙雲》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延續海外的影響。在譯者的人選上,林語堂曾經看好郁達夫,他認為郁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可惜的是,郁達夫在著手進行了壹部分翻譯之後,就在蘇門答臘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壹個完整的翻譯版《瞬息京華》才正式出現,可林語堂對這個版本並不滿意,他還為此告誡說:“勸國內作家勿輕易翻譯。”

到了1977年,臺灣推出了張振玉的譯本,名字也改為《京華煙雲》。這個譯本,在海峽兩岸暢銷多年,從而也使張振玉的《京華煙雲》這個譯名流傳開來。但在199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達夫之子郁飛翻譯的版本,這壹次又改名為了《瞬息京華》。但此時《京華煙雲》的譯名已被廣泛接受,提起林語堂的這部大作,普通讀者仍然習慣性地稱之為《京華煙雲》。

這種用英文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寫作方法,給後來的翻譯和讀者的接受都帶來壹些麻煩。總有人推測,假如當初林語堂直接用中文寫作,可能藝術性會更加完美。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總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測,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麽再翻譯成英文也可能不會產生那麽大的海外反響了。翻譯的流失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林語堂將遺憾留給了中國的讀者。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已經是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版,從中文版再改編的三手版本了。而且電視劇改編得與原書差異太大,就算看過電視劇,再找本書來讀壹遍,也不能算作原湯化原食了。

評論木蘭

姚木蘭的儒道兼容

如果說寶釵是封建社會儒家的理想女子,那麽木蘭則是語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結合的理想女子,是語堂先生在《紅樓夢》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完美女人,她兼容並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遙自由思想。

由於溫存善良的母親的傳統教育,木蘭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與寶釵壹樣是壹個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華、智慧遠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運用這種智慧影響著男人;具備寶釵式的美德,很能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有著世俗的生存智慧。當然,在這種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蘭的妹妹莫愁是有過之而不及的。但是,木蘭的自由與夢想,青春與熱愛,則是他們所遠不及的,而這也是語堂先生之所以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的原因之所在。

由於重道逍遙的父親的道家自由思想影響,木蘭能脫離於禮數的束縛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長:她壹雙天足,不裹腳;會吹口哨兒、唱京戲以及收集、鑒賞古董;接收了壹些新的觀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規矩,男孩子就應當壞,男女應當平等。正因為天性自由熱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蘭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麗,擁有與曼妮、暗香純潔而熱烈的女性友誼,與立夫超乎友誼之上的真摯、美好感情,與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和子女濃烈的親情,與蓀亞的婚姻也和諧美滿,在情感和命運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對《紅樓夢》眾多女性悲劇之壹的寶釵,木蘭無疑要完美的多。盡管寶釵性格相對完善,擁有親情、友情,但終因太藏愚納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當然,寶釵的婚姻不幸有著造化的因素,但對於壹個女人來說,寶釵確實是很不幸的。

至於木蘭跟孔立夫之間的感情糾葛,木蘭應該是沒有缺憾的。不憑別的,就憑她們婚後的美滿生活和倆人之間壹生的相知相助。木蘭和立夫之間是有著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愛情味道的,只是,他們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預示的:“五種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來代表。男女婚配,就是這種命型配合的學問。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輔,彼此相成。”木蘭的金命配蓀亞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並且,木蘭與立夫還能終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

盡管壹個立夫值三個蓀亞,木蘭自身才華也遠超蓀亞,但木蘭仍有智慧把與蓀亞的婚姻經營得美美滿滿,與立夫的感情也經營得有聲有色,相比於現時代女性事業、婚姻的眾多困惑,木蘭無疑是壹個理想。木蘭思想自由、堅毅剛強,在關鍵時候能有大智大勇,在眾人促手無策之時,機智的救出立夫;木蘭謀事細致周全、眼光長遠,在家庭財政計劃上,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善於理財和投資;因此,若是在當今社會,木蘭的事業肯定會青山不老、長盛不衰。但不管木蘭的事業再怎樣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蘭仍舊只會做著她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因為木蘭本質上對生活有著由衷的熱愛和理想,雖然儒家的俗世理論使她精於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於眾人,但道家的逍遙思想更能使她超脫於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體驗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說,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蘭適應社會的壹種必要,指向木蘭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蘭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愛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東西。

縱觀木蘭的壹生,她勇敢堅強,才氣煥發,對人友好,胸襟開闊,無限熱情,親密懇切,灑脫自然,窮達不變,甘苦與***。她夜訪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愛女,堅強的活著;特別是最後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抗日民眾之壹的倆次升華,更使得木蘭有了對民族和國家命運的密切關註,從而轉變為壹個全新的時代女性。

因此,從薛寶釵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蘭的超於世俗的個人生存智慧和超於個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並包,中國女性經歷了壹個從舊式的為男人活著的個人生存智慧到追求個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對民族的關註的過程。這樣壹個過程繼續下來,就是我們當今的男女平等的社會。這樣壹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達又可以用壹個什麽樣的形象來闡釋呢?那必是另壹位大師的責任了,只是,筆者對這樣壹位大師的出現充滿了期待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