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昆侖生命保險董事長

昆侖生命保險董事長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草木青青,遠來友人,山花綻笑,明月開懷;春光過眼,只是壹瞬,妳我情誼,可傳萬載;白雲悠悠,只是須臾,妳我情誼,千秋如恒;草木青青,遠來佳賓,心如金玉,振振有聲,佳人綻笑,少年開懷,友人是誰,說與妳聽,西方巍巍,大哉昆侖!

《昆侖》是壹部好看的小說。情節曲折,武功精彩,情感動人,並以整體上的大氣恢弘,引人入勝地進人壹個江湖、歷史、人性、文化多方面得到廣泛表現的世界。

《昆侖》大氣,《昆侖》細膩,《昆侖》是理想,《昆侖》是現實,壹部《昆侖》道盡了作者對社會、對人性的反思。

論科學

說《昆侖》是近年來武俠文學的革命,其創造性的思維是壹個重要原因。作者第壹次將科學的力量引入了傳統的武俠小說當中,給出了壹個梁蕭能夠在小小年起成為絕世高手的根據,科學構成梁蕭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動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於其數學造詣,融合東、西方兩大數學傳統的智慧。數學是科學之母,科學技術的先進生產力性質在書中得到高度重視,體現了科學主義對武俠文體的動力作用。這也構成了對傳統武俠的重大發揚。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每壹次文明程度的提升,都源於巨大的科技進步:工具的發明與使用,標誌著人類區別與動物,正式成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命,原始社會產生;銅器的發明與使用,耕種的發明,更使人類的文明跨進了壹大步,可以更好的與自然對抗,爭取生存條件,同時也改變了整體的社會關系和結構,滿足和溫飽之後出了階級,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奴隸社會;鐵器的發明指引人類步入封建社會;伴隨著人類在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等科學上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科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當科學轉換成技術,技術轉化成發明,發明就能夠直接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極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甚至拓展生存的空間(船的發明,使人類征服了江河湖海;汽車火車的發明使人類覆蓋了陸地;飛機的發明使人類飛翔不再是夢想;而航天飛機的發明卻已經能將人直接帶入太空,去探索星球外的世界)。而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帶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近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壹次工業革命,直接引領出社會關系的巨大變革,人類社會從此到達資本主義社會這壹新的文明高度。

所以說人類文明的進步直接根源於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已經成為人類的***識,隨著人類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必將向著更高等級的文明邁進。

另外需要提到的壹點就是,如何看待書籍的問題,這也是作者提出了鮮明觀點的壹個問題。天機宮成立的使命就是守護前人珍貴書籍,為了這個使命幾百年了,天機宮人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甚至生命,然則在最後所有努力都將面臨被元人付之壹炬的時候,通過天機宮人的“書亡人亡”與梁蕭“人在書在,人不亡,則書不亡”的對比,體現出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世間書籍,都是人寫出來的。何況,若無善學善解之人,縱有億萬書卷,也與廢紙無異。書不在了又如何?天機宮不在了又如何?但使人還活著,天機宮的智慧便不會失傳。”書籍固然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前人對科學、文化等等方面認知的濃縮,具有無比珍貴的價值。但是書籍本身的價值並不在於被後人保存,而在於記錄其中的知識被後人繼承和發揚。

明白了書籍存在的意義,又引出了“學”與“用”的問題,書籍記載的畢竟是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智慧是前人實踐經驗的濃縮,所以後人要通過書本繼承前人的智慧,必須克服兩個問題:其壹,前人實踐得來得智慧尤其當時特殊的條件與環境,而後人學習時其條件和環境都已改變,那麽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現在的條件來檢驗以前的知識,對的繼承錯的揚棄。其二,明白了前人的知識,只算做紙上談兵,只是繼承的壹半,只有學會在現實中如何使用,才是完整的繼承,也才真正的具有實際意義,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探索更加深奧的知識,實現發揚。所謂“學以致用”就是這個道理。

論戰爭

讀過《昆侖》,不能不提的就是其中對戰爭的描寫,可以說戰爭是《昆侖》的壹條主線,《昆侖》由戰爭引出,又結束於戰爭。主人公梁蕭因為第壹次襄陽戰宋人勝利而元人敗北,引來元人絕頂高手前來報復,致使父死母散,從而踏上漫漫流浪之路,而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大幕。又因第二次襄陽之戰,梁蕭立下攻陷襄陽的赫赫戰功、聲明鵲起之後,卻因目睹元人生靈塗炭的反人道行為之後,毅然反出元軍大營,從而將整個故事推向頂峰。最後又在天機宮以壹場轟轟烈烈的大戰,為全書話上圓滿的句號。以這幾個大的戰爭為主線,故事中還涉及很多小的戰爭如精絕人與元人的戰爭,元人與宋人義軍的戰爭,可以說每壹次主人公性格上的改變都與戰爭有關,主人公在戰爭中成熟,卻也引發出了對戰爭徹底的迷茫。作者希望通過故事重新對戰爭進行反思,從而表達抵制戰爭呼喚和平的主題。

“敢問天地之間,為何會有戰爭?”

“但凡人有善惡之心,無饜之欲,便不免戰爭。自古征戰,不外有道伐無道,無道伐有道。所謂有道無道,那便是善惡之心;兩國交鋒,鬥來鬥去,始終不離攻城略地,奪人子女,便如始皇帝,漢武帝,乃至近代成吉思汗個個征討不休,永無饜足,這便是無饜之欲。”

作者透過梁蕭與九如和尚的對答,道出了對戰爭的理解與思考。歸結到壹點就是壹句“無饜之欲”。

人世間無處不充滿欲望,無時不充滿欲望,人們就埋身於各色各樣的欲望之中。壹種欲望聯系著其他的欲望,也制約著其他的欲望,***同結成欲望的羅網,欲望的城墻,將人生將生活將人世間這種千辛萬苦的壹輩子緊緊束縛起來,圈禁起來,讓人無法掙脫。所以人就是欲望的動物,每個人都是無盡欲望的集合體,壹個欲望滿足了,立刻又會有下壹個欲望,而當無窮的欲望混紮在壹起,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沖突,而當沖突積累並上升到壹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會爆發戰爭。曾記得有位西方著名的哲學家說過這樣壹句話:每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都有壹個絕對正確的觀點,但是當兩個絕對正確的觀點碰撞在壹起,往往就會產生壹個巨大的悲劇。人與人如是,民族與民族如是,國家和國家亦如是。元人說:妳們的國家強大了,就來打我們,把我們趕到環境十分險惡的地方艱難度日,如今我們強大了我們只希望得到更肥沃的土地,更好的生活,不應該嗎;宋人說:元人來占我們的土地,奪我們的子女,毀我們的家園,所以我們要奮起反抗。戰爭打起,生靈塗炭,誰錯了?

回顧人類文明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壹部戰爭史,人類的欲望無盡,所以戰爭不斷,無數的文明、國家、民族、生命都湮沒在戰爭的長河中,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等等壹個個曾經輝煌無比、鼎盛壹時的文明最終都被戰火燒作歷史長河中的塵埃。文明被摧毀、生命被踐踏,似乎就是戰爭最大的作用。當權利和力量集結在少數人的手中,當國家機器淪為他們私人的暴力工具時,當他們要求滿足自己貪得無厭的欲望時,無盡的戰爭也就成了必然。過去如是,現在如是,將來可能亦如是。而所謂的“和平”在人類歷史上不過是戰爭的附屬品而已,打累了,人死多了,目的達到了,就需要休息壹下,準備下壹次的戰爭,於是短暫的和平來臨了。而和平的時間卻無人可以保證,因其隨時都有可能湮沒在下壹次的戰火當中。所以和平從來都不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主旋律。

有時,戰爭有其有益的壹面,通過戰爭可以解決社會中存在的腐朽、落後的壹些問題,像用手術刀割掉病體中的毒瘤壹樣,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在壹定程度上,人類文明的發展得益與戰爭。但是從另壹方面看,戰爭有害的壹面究竟有多大:文明毀滅,國家滅亡,生靈塗炭。戰爭永遠是所有弱小群體的噩夢和地獄,他們無力反抗也無法逃避,等待他們只有無盡黑暗的命運。當生命不再尊重生命,當生命不再維護生命,當生命開始踐踏生命,那麽未來迎接所有生命的或許就是集體的毀滅。

壹戰、二戰兩次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用千萬人的性命和鮮血向後人警世了:戰爭是滔天的罪惡,戰爭是萬惡的源泉(不論妳是否必須為正義而戰,戰爭都是壹種犯罪!——赫伯特?胡佛),所有妄圖發動戰爭的人都應該被處以最嚴厲的懲罰。真的希望人類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少壹些紛爭,讓每個生命的尊嚴都得到尊重,讓每個生命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願戰爭再也不要降臨到這片美麗的大地。雖然,這只是壹個夢想,但是只要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夢想,並為之努力,也許有壹天夢想真的可以變成現實。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張浩養)

Ps:又到9.18了想起在二戰中死去的千萬英靈無比唏噓,戰爭罪惡滔天,發起戰爭的日本帝國主義更是犯下了滔天的罪額。戰爭要用戰爭止,血債要用血來償。日本是個擁有無饜之欲的民族,侵華戰爭犯下了滔天罪惡,給中國代來無比的災難,罄竹難書。400萬中國軍隊和3000萬平民的死傷,這是何等令人震驚的壹個數字。然,日本至今不道歉還屢屢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舍,無視中國人民的情感,而且通過教科書、釣魚島、東海油田等項目屢屢向中國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國家的尊嚴必須得到維護,人民的安全必須得到保障,次等卑劣的民族政府必須為其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血債血償,過去如是,現在如是,將來亦如是。

大自然有大自然自身的法則。由大草原的畜生到人類的世界,由始至終都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妳可以說仁義道德,可以美化侵略的行為,但說到底仍是強者淘汰弱者的殘酷遊戲。強權就是壹切,每個人都可以大道理為自己的行為作出完美的辯解,看妳采取什麽立場和角度。別人聽或不聽並不重要,全視妳本身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去維護自己的立場。

八年抗戰用血的事實,向中國人民證明了這個道理,所以想要在將來可以是國家的尊嚴得到維護,人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不再重蹈過去的覆轍,必須有壹個強大的國家,壹個崛起的中國。

崛起的中國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自己的脊梁。壹個世界強國的標誌,是政治清明、經濟昌盛、科技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強大。如果說政治是頭腦、經濟是雙腿、科技是耳目、文化是軀體,那麽,軍事就是脊梁。頭腦再清明、經濟再昌盛、科技再發達、文化再繁榮,軍事力量不夠強大,中國在世界上也永遠挺不起自己的胸膛!中國要想崛起,必須在這五個方面協調同步發展,不能使自己在某個方面瘸腿。如果我們只考慮經濟及其他方面利益,而忽視軍事,就會成為壹只任人宰割的“大白豬”——妳越胖,被人吃掉的可能性也越大。大宋朝經濟、文化燦爛壹時,卻輕易為元所滅,就是這個道理

論宗教

《昆侖》中,作者透過和尚九如的口,通過對佛家教義的思考,給出了宗教存在發展最本源的意義所在。

書中九如和尚壹身高絕的武功,表面行事卻荒誕不經,更不遵守清規戒律,實際上卻是真正理解了“佛”之真意的有道高僧,件件事印證佛的智慧,句句話顯露佛的禪機,作者透過他的口,對佛家教義進行了思索,並延伸為對宗教存在意義的思索。

“禪門要旨,就是超越佛祖,為我獨尊。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生之時,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後指天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禪宗大師紛紛效法此舉,不信前人,不信今人,只信服自身,認識了本心也就成了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佛祖。這就叫‘見性成佛’”。

佛的本質就是壹顆佛心。修佛的目的和結果都是那顆恒久至上的佛心。佛法最主要的內容在於教導人們息下生滅妄心,體悟本來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無憂無慮的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實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也就是明心見性。

佛家所求只是壹顆佛心,並非身著袈裟的外相,所謂“見性是佛”,指的就是心中的那壹點“佛性”,人人心中皆有佛的影子,只是有的彰顯於外,有的隱藏於內。如果每個人都能撥雲見日找到失去的佛心,也就人人都成了佛。只要有了佛心,妳愛做什麽做什麽。

禪道講究不拘成法,既便是西天佛祖的道理也是過了時的東西,不足法取,超越佛祖才算本事。所以世人燒香拜佛,吃齋念經,往往只是得其形式,而失了佛家本義。

九如和尚遊戲人間笑紅塵,才是真正得悟大道,也正是這樣的胸襟,這樣的見地,才成就了他壹身出神入化的修為。文章結尾處勸花生佛的壹段:“世事便是如此,妳要看時,終生百態,光怪陸離,引人哭,引人笑。妳不要看時,哪有什麽蕓蕓眾生,哪有什麽大千世界,不過蕩蕩虛空而已,或許,連虛空也沒有了。”更是以生花的妙筆形象的描繪了佛的真諦。壹切皆空,立地成佛,“佛”正是“覺者”的意思。花生悟了,花生成了佛,所以花生走的灑脫,走的沒有牽掛。

道家也是壹樣,道家追求的是“白日飛升”的成仙之道,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對身的修煉來得證大道。佛家強調的是通過對心的體悟,做到“頓悟”從而超脫生死。其實身心合壹,二者本質上並無差異。

大道至簡,任何道理到了頂尖處都會殊途同歸,宗教亦如是。所有宗教(不包括邪教)都是教人註重對自身的修養與探索,挖掘自身的潛力,實現自身的升華,達致與自然宇宙的和諧。

所以九如和尚有如此壹語:“佛法為修身之法,絕非濟世之道,是以統統都是放屁罷了!與其探索什麽道理,莫如率性而為”,道破天機!

論情

情之壹物最難言,可以說豐富的感情以及為感情不計代價的付出,才是人類淩駕與其他動物的根本體現。親情、愛情、友情、仇恨、憤怒、嫉妒等等,無論正面的感情也好,還是負面的感情也好,都是人類壹種寶貴的財富,正因為有了這些豐富的感情,人類的生命才變的豐富多彩。

感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難以描述的。《昆侖》好看,因為它有情,《昆侖》中每壹個高潮的產生因情而生,尤其是當主要人物死亡的時候,這種情被渲染到高峰,感人肺腑。

阿雪之死——真愛

阿雪為什麽會死,因為她深愛梁蕭,知道梁蕭有難,所以壹人壹騎只身來救,哪怕面對千軍萬馬永不言退,所以她死了。但是她死的轟烈、死的燦爛,因為她是為心愛之人而死,生命中再無遺憾。

阿雪用她純真的心靈,領悟了愛的真諦。“阿雪死了本也不打緊的,可……卻放不下心。妳……妳總不知憐惜自己,阿雪不在啦,誰會擔心妳呢……”,“人都說哥哥厲害,其實……只有阿雪明白,哥哥就像壹團火,會燒著別人……也……也會燒著自己……”,“哥哥像壹團火……而……阿雪麽……就像壹只撲火的小蛾子……”,“喜歡……哥哥……好……喜……歡……”。

阿雪清醒的知道梁蕭並不愛她,對她只有憐惜,但她依然愛的無怨無悔。飛蛾撲火,明知道下場是化成灰燼,卻依然無法阻擋對溫暖的向往。這就是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能忘掉了壹切絕對的投入,瘋狂去愛,瘋狂去恨,像暴風雨般來臨,令人寢食難安,食不知味,聽不到旁人說的話。阿雪做到了。

真正的愛情,是該包括犧牲、體諒和了解的。阿雪也做到了。

愛情的力量大起來,可以使人放棄壹切。若說不肯放棄,或許那是沒有愛情,或愛的不夠深的緣故。愛情是沒有道理可言的,要是有道理可言,也不叫愛情了。阿雪不想死,但她還是為了心愛的人放棄了自己生的可能。阿雪用生命來愛壹個人,她用自己的死把人類這種最美好的感情烘托到了極點,死而無憾。

蕭千絕之死——真情

先來看蕭千絕這個人,身為元人絕頂高手,於第壹次襄陽壹戰後,壹人壹虎在百丈坪擊殺無數中原武林高手後全身而退,其後殺梁蕭之爹,掠梁蕭之母,使其淪為流浪兒。是惡是善,是正是邪,是好是壞?

所有的宋人都恨他,因為他殺了很多宋人;但他卻是所有元人崇拜的偶像,他是元人的神。我們該如何平叛?

梁蕭恨他,不殺他不分為人,因為他使其父亡、母散。他該是冷血無情的,但他真的是嗎?

沒有人是完美的,而是集優點和缺點於壹身,要雞蛋裏面挑骨頭吹毛求疵地去批評,只挑缺點去說,當然可以把對方批評的壹文不值,體無完膚。但這卻完全無助於真相。人是恨復雜的,評量壹人,便像看壹幅畫,近觀遠望各有不同,若只湊近至寸許的距離去挑破綻,怎知道畫的是什麽?

所以拋開國仇家恨,民族矛盾,在來評價蕭千絕,僅余四字——至情至性!

蕭千絕不該死,武功絕世、元人眼中神壹樣的人物怎麽會死呢。但是他確實死了,只為救兩個連正式徒弟都算不上、平時呼來喝去當小廝壹般使喚的記名弟子,並在臨終為中條五寶正名,實現他們畢生的心願。其言道:“誰說妳是屁都不如的狗東西”,“妳們既是老夫記名弟子,我救妳們也是理所應當”,“用我這條老命,換取妳們兩條小命,老夫也不後悔”。這不是至情是什麽!

反看他自幼孤苦,並無壹個親人,後來收了徒弟,滿腔柔情,盡落在三個愛徒之上,但其中伯顏熱衷功名,不為他所喜,蕭冷、蕭玉翎最為得他歡心,哪知壹日間竟雙雙隕命,令其心如死灰,壹腔親情竟無人寄托。其後中條五寶也就成了他最親之人,所以救他們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親情至上,在蕭千絕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蕭千絕不該死,若不是欲助花曉霜、花生二人脫身,以報其二人救命之恩,何至於只身帶領中條五寶六人對抗元軍千軍萬馬。再看其為報其二人救命之恩,暗中保護二人三年不改,壹聽二人有難立刻相救,臨死前還要確認二人是否真的脫險。這不是至性是什麽!

最後與梁蕭壹笑泯恩仇為其恩怨糾纏,至情至性的壹生畫上圓滿的句號。

所謂人情,有情才成人,蕭千絕外冷內熱,真情真性,生能盡歡,死能無撼,尚有何求?

歐龍子之死——真意

歐龍子壹生追求的就是在鑄劍技藝上的不斷超越。生平鑄出六把神劍,卻是鑄壹把,毀壹把,只留下最好的,這種對完美的追求,正是推動他不斷進步的動力,他執著,所以他可敬。

歐龍子不是普通的技師,他是壹位真正的大師,他賦予了鑄劍技藝更深層次的含義:神劍有靈,神劍則主;劍乃兇器,非有德者不能馭之,所以歐龍子每鑄壹把神劍必有德才兼備德守劍之人,以至神劍不會淪為屠戮人間的兇器。正是這等見識和胸懷成就了他絕世的技藝。

歐龍子壹生都希望鑄出壹般曠古絕今遠超前劍的絕世寶劍,但是卻壹直沒有動手,壹直在尋找他心目中合格的守劍之人,直到滿意之人出現。此等對原則的堅守可佩可敬。鑄造“天罰”神劍之時,為令神劍成型,以身殉劍,體現出為實現理想義無反顧之高尚情操。劍名“天罰”,則體現出這個偉大的鑄劍師希望守劍之人憑借此劍可以替天行道、懲惡揚善、除暴安良、保護弱者的偉大情懷。

歐龍子的死是求仁得仁,正面宣揚了人性中光輝得壹面。

明歸之死——真義

明歸雄才大略、心計深沈,十年謀劃,妄圖掌權天機宮,功敗垂成之後,翻出天機宮,投靠元人,妄圖借元人之力,東山再起,獲得天機宮的大權。所以在最後天機宮壹戰中,他出謀劃策,不遺余力。但是眼看功成名就之時,元人放火燒書,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錯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並不是權利富貴,而是自孩提時代起就被父輩灌輸的責任:“書在人在,書亡人亡。故而不管花家還是明家,但使活著壹天,便要誓死守好這些書……”。所以他用他的生命為自己的錯誤贖罪。

人生就是這樣奇妙,人並不懂得珍惜其眼前所擁有的東西,直至當他失去擁有的壹切,方驚覺曾擁有過的是多麽珍貴。得而復失固令人難受,但失而復得卻令人格外驚喜。而最精彩處是妳重新得到得再不是以前得東西,因為妳會以全新的態度去珍惜何看待它,縱然是以前視為平常不過的事物,也有了嶄新的意義。

明歸的死飽含深意,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思。

論和諧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韓雲波在《昆侖》後記中這樣寫到:和平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鳳歌是這中間最深刻和突出的表現者。風歌讓梁蕭在立下攻陷襄陽的赫赫戰功之後,在目睹生靈塗炭的反人道行為之後,毅然反出元軍大營。鳳歌還寫了雲殊“反元扶宋”狹隘民族主義作為對比。梁蕭的行為本質,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人類生命和尊嚴的維護和尊重,是對人民群眾存在狀態的群體力量作為歷史前進動力的思考,這是先進的文化。和平主義的主題,和金庸的武俠民族主義形成鮮明對比。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壹種進步。

和平是美好的,和平是可貴的。但我認為和平並不是最好的狀態,也不會是最終的狀態。和平僅僅是人類狀態的壹種表現,而和諧才是大自然最終極的法則,是大自然發展中自然形成的規律。

“和平”與“和諧”在字典中是這樣解釋:

“和平”——沒有戰爭的狀態。基本上只使用於人類社會。

“和諧”——配合得適當。

由此可見,“和諧”適用的範圍更廣,含義更深,境界更高。

書中作者單獨用壹章的篇幅來論述和諧之道:

“他發覺不論題目如何顛倒錯亂,但要得出結果,所用算法都須簡捷優美,仿佛行雲流水壹般和諧自然;不論他怎樣抗拒天地,算到最後,算法總不免歸於和諧。怔忡良久,壹個念頭從他心頭閃過,令他甚是驚懼:算學取法於天地,也歸於天地;算學之和諧,就是天地之和諧;天地法則雖能壹變再變,但其中的和諧卻是恒久不移的。”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地之行無知無覺,溶溶泄泄,和諧自然,何論什麽善惡?妳梁蕭不過壹介微殘之軀,立身於天地之間,與微塵無異,所謂半生坎坷,不過是天地運行之壹瞬,妳自以為蒼天弄人,也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

“只覺即便這死氣沈沈的陰森老林,也突然有了無窮意趣。他甚至聽見了蝙蝠捕獵時的叫聲,毒蛇交尾時的異響;他明白看到,繁茂的樹枝間到處是敗葉枯枝,隱現頹機;而枯死的老木正在長出細小的嫩芽,蘊藉生意。就在此時此地,生與死,盛與衰,循環不絕,處處透著無上和諧。”

梁蕭領略了和諧之道,所以可以壹劍橫天,無敵天下。然則人力有時而窮,面對千萬元軍,終究無法力挽狂瀾,這就是自然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