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物形象 小說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國婦女傳統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據地婦女進步的特點。 勤勞、善良:她織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幹與勤快;丈夫是遊擊隊長,黨的負責人,大部分家務勞動得由她承擔。她上要侍奉公公,下要養育孩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溫柔、體貼:丈夫工作晚歸,她首先“站起來要去端飯”,賢惠體貼;丈夫說要參軍,她“手指震動了壹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表現了她對丈夫的依戀和關心。丈夫參軍沒幾天,她心裏思念丈夫,又偷偷和眾夥伴去看望丈夫,對丈夫可謂壹往情深。 深明大義:丈夫參軍,她並沒有拖丈夫的後腿,雖然她是不想讓丈夫走的。丈夫去做動員工作,她壹直“呆呆地坐在院子裏等他”,要聽聽丈夫的“囑咐”。丈夫說“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她流著眼淚答應了,這表現了她的忠貞。 二、夫妻之情、家國之愛 小說雖然描寫的是抗日戰爭的事情,但是並沒有直接寫戰爭的激烈、殘酷,而是把筆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上。這些善良、純真的人們在戰爭環境中閃耀出人性的光輝,表現了人民不畏強暴、保衛家園的精神狀態。侵略戰爭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們以純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經戰勝了侵略者。這是抗戰勝利的精神源泉。 小說中,水生等參軍的人對家庭的眷顧,他們委托水生來做家屬的工作,正表現了他們對親人真摯的感情;水生嫂等婦女們雖然委婉地流露出對丈夫們難舍之情,但還是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丈夫打點行裝,送他們上戰場打擊侵略者。至於以後婦女們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為丈夫分擔任務,參加戰鬥,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國之愛。 有國才有家,反之,有對親人的深情才有對國家的忠誠。 三、在戰爭中成長 殘酷的戰爭環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長成熟。以水生嫂為例,她是壹個傳統、善良的農村家庭婦女,盡心盡力地支撐家庭,不讓丈夫有後顧之憂。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裏為難,但還是支持丈夫的選擇。這時候,她的心理還沒有大的變化,仍是賢妻良母式的思維,對丈夫更多的是習慣性的順從。由探望丈夫開始,她的心理起了變化。對戰爭的親身感受,使她對丈夫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壹步的理解。於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聖事業。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壹個大的飛躍。 四、語言特色 這篇小說的語言質樸、簡明,但又內涵豐富。 如水生告訴水生嫂自己參軍那壹段: 水生小聲地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水生沒有和妻子商量就報名參軍,怕妻子責怪,心裏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聲”地說話。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壹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壹個手指放在嘴裏吮了壹下。——沒有直接說水生嫂聽到丈夫要去參軍的心理反應,但是從她“叫葦眉子劃破了手”這個細微的動作,可以窺見她內心的波動。 再如婦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壹段: “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壹件衣裳。”——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後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沒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緊的話”,當然必須當面囑咐。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麽看頭啊!”——知道前兩位的話不能“自圓其說”,只好另想辦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後還不忘加壹句“有什麽看頭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生活化的人物語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求采納